對于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奠定中國工業基礎的大項目,很少有人能說清它的來源與內涵。隨著一些檔案的解密,透露出它的來之不易。
1954年9月29日至10月16日,赫魯曉夫計劃率蘇聯黨政代表首訪中國,并將簽署一系列援助協定和文件。然而,出發前發生了插曲。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董志凱和學者吳江合著的《新中國工業的奠基石:156項建設研究》一書披露說,1954年9月25日晚,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米高揚,派人讓蘇共中央主席團成員就前一天蘇共中央主席團討論的為北京談判準備的全部協定草案和其他文件草案簽字時,最后遭到主席團成員伏羅希洛夫的反對。伏羅希洛夫反對的理由是:“我國人民無力承擔在中國的這樣一番大事業。需要設計和供應如此復雜的設備,談何容易!這需要我們成千上萬的專家去工作……”
對此,赫魯曉夫強調:如果不是建立在經濟互利、相互需要和彼此承擔義務的堅實基礎上,那么,兩國之間的任何友好條約都不可能是長久的。沒有這些實質內容,蘇聯派如此高規格的代表團參加中國國慶慶典、同毛澤東的會談,將變得毫無意義。最后,伏羅希洛夫勉強在文件上簽了字。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聯援建項目和100多名蘇聯專家來到洛陽,譜寫了一段中蘇友好交流的佳話。
聯歡舞會,男女服飾很時尚
在洛陽澗西區,由蘇聯設計的宿舍小區,起了很有蘇聯特色的名字——“街坊”。街坊與街坊之間,規劃有俱樂部。每個俱樂部的屋頂上,都豎著兩個相隔很遠的龍飛鳳舞的紅色大字:舞會。
隨著這些由蘇聯援建的大型工業項目的開工建設,這些后來被認為很“蘇修”的名字和建筑,在洛陽拔地而起。之后,每到周末的夜晚,俱樂部里就會傳出美妙的蘇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隨著歌曲的旋律,人們跳起了歡快的舞步。
那時的文化娛樂生活十分貧乏,跳舞、看電影,是蘇聯專家和洛陽工區干部工人僅有的消遣方式。剛放下槍桿的“土八路”和“拉牛尾巴”的泥腿子,為了配合蘇聯洋專家的風雅,往往一身臭汗、穿著隨便地就上了舞場。由于男多女少、思想不開放,男男跳舞、女女跳舞成為當時舞場一景。
如何讓土得掉渣的中國“學生”盡快與蘇聯洋專家接軌,成為當當時各級中蘇友好協會的重任。
現年83歲的王大秋,是當時河南省中蘇友好協會宣傳部工作人員。他的任務之一,就是組織交誼活動,教中國“學生”與國際接軌。
王大秋至今還保留著當時政府制定的跳交際舞的一些規定。這些規定頗似“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今天的年輕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如女士穿長筒襪不能在腿上形成皺褶或者在腿上套松緊帶;凡參加舞會的男子不能只和某一女賓同舞,也不得男子和男子同舞、女子和女子同舞;女子除非有必須休息的原因外,一般對男子的邀請不應該拒絕……
為克服“對專家不熱情、不禮貌和不照顧專家本國生活習慣”的缺點,政府還制定了一套招待來華專家的制度。當時對男子的要求是,在迎送貴賓或參加重要典禮、宴會等場合,都應穿黑色或藏青色的中山裝,白色襯衫,黑色皮鞋;普通交際場合,可以穿其他顏色的中山裝或者西裝,穿黑色或者藏青色的中山裝時,要注意白襯領和襯衫袖口的清潔,在衣袋上插自來水筆時,盡可能地不要露出筆帽。對于婦女的要求則是,應盡可能地穿旗袍。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這樣的打扮出入交際場所,那是太浪漫的事了。”王大秋說。
另外,說起當時的浪漫事情,還得為我們心中的“焦裕祿”正名。
在國人的印象中,焦裕祿是個只會忘我工作和學習的鐵人,不茍言笑,“土得掉渣”。但據洛礦的老工人回憶,當時在洛礦工作的焦裕祿,不僅舞跳得很有“范兒”,而且還會拉二胡、會唱戲、會跳舞,能詩善文,臉上時時帶著笑容。工作之余,焦裕祿還常陪蘇聯專家下舞池,風度翩翩的舞姿,每每引來一連串的叫好聲。
有一次,焦裕祿向蘇聯專家請教問題。蘇聯專家說當時是休息娛樂時間,不愿談論工作。焦裕祿靈機一動,陪著蘇聯專家跳起了舞,在浪漫的舞蹈過程中,把想問的問題解決了。
以人為本,洋專家富有人情味
就記者查閱的大量資料,以及對當事人采訪得到的印象,這些蘇聯專家稱得上是當時中國人最好的老師。
1956年1月,蘇聯總專家列布可夫到一拖后發現,設計、土建、安裝進度不協調,立即制訂統一的進度計劃,強調土建必須為安裝服務,安裝為生產服務。他建議先建拖拉機停放場,安裝時可以存放設備,這樣可不另建設備露天倉庫,節約了大量投資。
一拖在土建和安裝時期,土建專家貝可夫和總機械專家諾維克在其他專家配合下,幫助一拖建成了工藝設備結構復雜的鑄鋼、鑄鐵兩個車間,安裝全廠數千套工藝設備,并根據實際情況修改了部分原設計,確定材料代用措施,保證了土建安裝進度和安裝質量。
在一拖設備調試生產階段,20多位工藝專家齊心合力審查工藝、解決工藝圖紙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改進工藝、提高產品質量的建議,為一拖提前驗收投產贏得了時間。
蘇聯專家不僅以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令干部工人佩服不已,而且他們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和無私奉獻的品格,也感染了干部和工人。
一次,蘇聯專家阿列克謝夫在一拖一工區看到廠房周圍堆著土堆,擔心阻止雨水外排,引起廠房的裂縫和下沉,建議盡快清除。工人答應說3天可以清除干凈。3天后阿列克謝夫專門去檢查,發現土堆沒有清理,便動情地告訴洛陽工程局負責領導:“過去蘇聯在建設中是走了彎路的,我不愿看到中國再走。如果我的知識沒有用到一拖建設中,回到蘇聯我也不會安心的。”
蘇聯專家以人為本的工作、設計理念也讓工人們很感動。記者在幾個廠采訪發現,在編制技術設計時,蘇聯專家提出需考慮下列意見:“在生活間及車間內,應供應飲用之熱開水,并應設有工人熱飯的地方。”
當時,蘇聯專家這些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給一拖、洛礦等企業的工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令人難忘。(原標題:洛陽澗西區蘇式街坊里 常響起蘇聯歌曲《喀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