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一生叱咤風云,晚年卻在立嗣問題上犯了難。為了讓兒子與侄子搞好關系,力保江山穩固,她在垂暮之年仍強撐病體處理朝政。她的舉動,惹惱了宰相張柬之等人,他們發動宮廷政變,迫使武則天傳位李顯,還政李家。
武則天退位了,退出了人生的舞臺,但并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1000多年來,她的影響一直存在。
牡丹橋西邊有個上陽花園,名為花園,其實是居民小區。冬日的清晨,這個小區被薄霧籠罩著,靜悄悄的,就像我們所熟悉的其他小區一樣。
只不過,這個小區有故事。它所在的地方,是一座宮殿的遺址。這座宮殿,在1000多年前曾是華麗、富貴的代名詞,但它的富貴和華麗卻如一面無情的鏡子,冰冷地映照出一個女人凄涼的晚年。
這座宮殿,是上陽宮。
這個女人,是武則天。
一
上篇說到,武則天一用賢臣,二用酷吏,軟硬兼施,雙管齊下,為“武周”王朝開創了團結、穩定的政治局面。但她生性風流,喜歡養面首,弄來許多英俊男子為自己提供性服務。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哪個皇帝沒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武則天是女人,可她是一個當了皇帝的女人,皇帝——先不論是男是女,沒有幾個像樣的戀愛對象怎么行?因此,她養面首這事兒不算丟人。在當時,此舉卻很另類,很令某些“正派人士”臉紅。男尊女卑、一夫多妻,這是封建社會公認的倫理綱常。唐代的社會風氣雖然比其他朝代開放,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仍十分守舊。大家(大部分是男人)認為,婦女的社會地位就該比男子低下,女人就應該是男人的附屬品。男人和女人,就好比茶壺和茶盅,一把茶壺配上多個茶盅,是尋常事;一個茶盅卻要配多把茶壺,實為咄咄怪事!
武則天沒想那么多,或許她想到了,但她不管那么多。她喜歡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她要追求男女平等。當皇帝、養面首,只是她以個人名義向封建禮教發出的挑戰!更值得關注的是,為了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她還做了許多切實的努力:組織“北門學士”撰寫《列女傳》等,公開為婦女歌功頌德;提倡改革女性服飾,讓女人大大方方地出門,不必再遮頭蒙面;鼓勵女人騎馬、射箭、打球,參加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廢除了限制婦女參加社交活動的清規戒律,允許她們與異性自由接觸……這些舉措,雖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卻為當時的婦女營造了一個相當寬松的社會環境。
讀過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的人,應該記得詩中描繪的一個細節:那個琵琶女本是商人的妻子,卻在丈夫外出時,半夜里為一群陌生男客彈奏琵琶。許多現代人感嘆唐代社會風氣太開放,對唐代婦女袒胸露懷的裝束感到驚訝,對她們與異性交往的隨意感到不解。其實這一切與武則天有很大關系。唐代婦女之所以沒有完全淪為男人的附屬品,沒有足不出戶、兩耳不聞窗外事,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這個偉大的女人。
可想而知,女皇武則天的所作所為得到了“半邊天”的熱烈支持,她們高呼萬歲,衷心擁戴這位開明的女皇。不過,另外的“半邊天”卻不樂意了,他們中的某些人,感到男性的尊嚴受到了挑戰,暗地里咬牙切齒,一心想把這個女強人弄下臺。
二
這些男人,拿起“皇位繼承”這個武器,向武則天發動了進攻。
皇位繼承問題,是關乎皇朝命運的大事,對此,歷代帝王莫不慎之又慎。對于男性皇帝來說,這個問題相對容易解決,立嫡以長,父死子繼,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照著執行便是。可武則天是個女皇帝,這個問題便棘手了:若立兒子為皇位繼承人,那么,自己“千秋萬歲”之后,武周王朝便得改姓李;把皇位傳給跟自己同姓的侄兒吧,侄子再親,也沒有兒子親,難道能眼看自己的兒孫生活在侄孫的統治之下?
唉,難,真難!
其實,一開始武則天并不覺得這個問題有多難。雖然她對兒子的態度比較嚴厲,但畢竟母子連心,她還是想讓親生兒子接自己的班。在“大周”建立之初,她將侄子一一封王,卻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嗣,讓他居住在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由此不難看出她的態度。
可是,不久事態就發生了變化。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內常侍范云仙等人私自面見李旦。有人將此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并據此推測李旦因對武則天專權不滿,密謀篡奪皇位。武則天懷疑兒子對自己不忠誠,震怒不已。她下令處死了范云仙等人,并將李旦軟禁起來。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見此情景,動了心思:姑姑能當上皇帝,俺的功勞可是大大的!要不是俺武承嗣導演了“洛出書”,“大周革命”豈能成功?雖然俺不是姑姑的親生兒子,但俺姓武,乃是大周“宗室”出身,俺當皇位繼承人,最恰當,最合理!
這么一想,武承嗣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召來幾個同黨,指使他們向武則天上書,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對于這個提議,武則天舉棋不定。她對自己的這個侄兒太熟悉了,知道他有幾斤幾兩,對他不大放心。
與此同時,武則天手下的大臣也在考慮儲君問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武則天的支持者,但他們支持武則天,只是因為武則天繼承并發展了“李唐”的事業。他們希望看到武則天還政李家,而不是她傳位于武氏。因此,在看穿了武承嗣的野心之后,他們相繼上書,要求武則天立李氏為皇太子,給大家一個明確的說法。
宰相李昭德的勸說詞最有意思,特摘錄如下:天皇李治,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李旦,是陛下的兒子;您的天下,只有傳給自己的子孫,才能千秋萬代;立侄子為皇嗣,想都不要想!侄子為姑姑立廟,自古未聞;陛下若是把皇位傳給了武承嗣那小子,只怕將來連你死去的老公也享受不到祭祀了!
武則天的另一個侄子武三思見有人攪局,便據理力爭:“自古未有天子以異姓為嗣者。”意思是說:你武則天姓武,怎么可以把江山送給姓李的人呢?!
武則天猶豫不決,只得向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狄仁杰征求意見。狄仁杰的立場很鮮明:笨女人,你是跟你兒子親還是跟你侄子親?你把皇位傳給你兒子,你死了之后,你兒子會把你的靈位請進太廟,讓你享受子孫的供奉;你把皇位傳給侄子,難道你侄子會給自己的姑姑立廟嗎?
時隔不久,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只鸚鵡兩翼皆斷。她請狄仁杰破解此夢,狄仁杰借題發揮,說:“鵡”的諧音是“武”,代表的是陛下;鸚鵡的兩只翅膀,代表您的兩個兒子。陛下立自己的兩個兒子為皇嗣,他們才可以振翅高飛啊!武則天生有4子,長子李弘和次子李賢一個病死、一個被放逐而死,尚存人世的只有三兒子李顯和小兒子李旦。武則天聽罷此言,感慨萬千。她寵愛的兩個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受人指使,也幫著李顯、李旦說好話,武則天終于打消了立侄子為皇嗣的念頭。
權衡利弊,武則天召回了被放逐的廬陵王李顯,立其為太子,棘手的皇位繼承問題初步解決了。可憐武承嗣從滿懷希望到失望,氣得吃不下飯,一病身亡。
三
武承嗣死了,武氏其他王仍在。武則天擔心兒子即位之后,會對武家人實施打擊報復,內心甚是憂慮。
她煞費苦心地安排太子與武氏諸王在明堂立誓,握手言和,并親自出面做媒,促使李氏與武氏通婚。通過她的努力,李氏與武氏之間的關系逐漸好轉——至少從表面看是如此。
但是,武則天畢竟老了,加之操勞過度,她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到了圣歷二年(公元699年),她身染重病,體力不支。有人建議她傳位于太子,武則天不置可否。她感到李、武之間的矛盾沒有真正化解,擔心交出政權以后,以李顯為首的李氏集團會與武氏諸王大動干戈,弄丟了“革命”果實。為確保子、侄和睦,江山永固,她讓張昌宗、張易之做助手,強撐病體,繼續處理朝政。
長安四年(公元704年),武則天病入膏肓,臥床不起,只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在一旁侍奉。一時間流言四起,皆云武則天老糊涂了,被兩個面首弄得喪失了心智,恐怕“易之兄弟謀反”,皇位讓這兩個下流男人奪走了。
好了,機會到了!對武則天腹誹已久的那幫男人,開始了自己的行動。
這幫男人的代表名叫張柬之。對這個名字,大家想必不會陌生,他是武則天親手提拔的宰相,但他并不因此而感激武則天,反而對這個搶奪男人政權的女人很有看法。此刻,見武則天身處困境,他便與宰相崔玄等人密謀除掉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交出政權。
經與太子李顯協商,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張柬之等率御林軍500余人斬殺了張易之和張昌宗,之后包圍了武則天養病的住所。武則天大驚失色,見太子李顯進見,強忍悲憤,說:既然二張已被誅殺,你可以回東宮了!可惜虎落平原,她的話已經沒有分量了。張柬之等人逼迫武則天退位,并禁止她與除發動政變者以外的人見面。
武則天無奈,只得傳位于李顯,交出了大權。
同年正月二十五,中宗李顯復位。次日,武則天被押至上陽宮。上陽宮南臨洛水,北連禁苑,本是一個景色怡人的地方,此時卻成了幽禁武則天的“文明監獄”。
14歲入宮,26歲入感業寺,32歲當皇后,67歲當皇帝,她的一生,大落大起,大悲大喜。她曾經巾幗不讓須眉,風光無限,此時卻只能對著窗外的寂寞殘陽嘆息。
公元705年冬,寒風凜冽,天昏地暗,武則天死于上陽宮,終年82歲。
她臨終時留下遺言,希望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歸葬乾陵。中宗滿足了母親的這一遺愿,將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在乾陵,并在陵前立了一通無字碑。
也只能是一通無字碑了!這個女人,贈給歷史一段傳奇,留給后世一段佳話,她的功過,無法用語言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