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節日,好比“春節到”的預備口令,隨著短促的兩聲口令,全民舉粥共享,為過年暖肚熱身;之后是一個短暫的休止符,催著大伙兒急急忙忙辦年貨;再后來平地里一聲春雷,眼看春節就咋咋呼呼地沖過來了。
臘月者,農歷十二月是也。
這個月可不得了,稱得上是民俗大薈萃、文化大集合!人們忽然變得大方起來、講究起來了,大街上來來往往,皆是出手闊綽之人;屋檐下男男女女,皆乃言行吉利之士;廚房中噼噼啪啪,都是煎炒烹炸之聲。
此為何故?春節快到了,得時刻準備著了!
這不,臘月初五到臘月初八,不出一個星期,就過了兩個節——五豆節和臘八節;不過三四天,就喝了兩頓粥——五豆粥和臘八粥。
一
五豆粥,是臘月初五五豆節的“壓軸飯”。
采訪中發現,許多洛陽人都不知道臘月里還有個五豆節,更不曉得過這個節還得喝五豆粥。我也不得不慚愧地承認:在此之前,對這個節從未聽說過。
據老輩人講,五豆節在上世紀中葉還很流行。當時,洛陽市區及周邊各縣的群眾,每逢臘月初五,要湊齊蠶豆、豇豆、黃豆、綠豆、豌豆五種豆子,把它們和玉米糝或紅薯、大米攪在一起煮成粥,當早飯食用,俗稱“吃五豆”,又稱“喝五豆粥”。
講究的人家,臘月初三就開始精心選料,并提前把挑好的五種豆子放進大砂鍋,用文火細細地熬。如此兩天兩夜,到了臘月初五一早,鍋中的豆子早已煮得稀爛,色澤亮麗,香氣撲鼻,這時,再把紅薯和大米放進去,熬上兩個時辰左右出鍋。
如此熬出的五豆粥,黏糊糊的,舀起來能拉成一條細細的線,濃稠味美,營養豐富。在寒風刺骨的隆冬時節,喝上一碗這樣的粥,甜在嘴里,暖在胃里,美在心頭,說不出的熨帖、舒坦。
老百姓相信,五豆節家里有五豆,便預示著以后的日子如豆子般圓滿,倘若缺了哪一種豆子,那就意味著家里要受窮了。
也有人認為,五豆節吃五豆的習俗,乃是為了教育那些不愛惜糧食的“敗家子”,使他們明白農民伯伯種田不易。其緣起,得從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說起。
萬里長城有多長,修長城的民工就有多苦。秦始皇從全國各地強征數以萬計的民工,不給他們發工錢,卻硬逼著他們干活!這些民工,從早干到晚,累得吐血,卻連肚子都填不飽,很快便倒下了一大半。
話說某年臘月初五,天寒地凍,幸存的那些民工又冷又餓,眼看也得去閻王爺那兒報到了,忽有一人用微弱的聲音說道:這樣的天氣,不吃點兒東西肯定難逃一死,但我兜里僅有幾顆豆子。出門在外,大家都是兄弟,不如大伙兒把自己的余糧湊到一起,煮粥分食,或許可以渡過難關。
眾人于是翻遍各自的口袋,把兜里僅有的豌豆、綠豆等雜糧湊在一處,接著生火煮粥,分而食之,終于挨過了那寒冷的一天。
后來,估計是這些人中有人幸運地回到了家鄉,回想當年,感慨萬千,不免于臘月初五吩咐家人熬一碗豆粥以示紀念,眾人爭相仿效,遂成此俗。
俗話說:“喝了五豆,長(音“常”)一斧頭;吃了臘八,長一杈把。”意思是說,從臘月初五開始,白晝一天比一天長了,新的一年就快到了。
如果說,臘八節是春節的序曲,那么,五豆節就是臘八節的序曲。
二
臘八節也有“壓軸飯”,就是臘八粥。
臘月初五喝粥,臘月初八還是喝粥!昨日,在老城東大街采訪的時候,有個老太太提出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你說為啥挨著幾天凈喝粥?
我說不知道。
老太太眨眨眼道:天冷唄!甭管啥飯,一上桌就涼了,只有粥熱騰騰的,經得起放!
我拍手叫絕!這個答案或許不是最正確的,但絕對是最實在的。
一年十二個月,最冷不過臘月。民諺云:“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此話雖夸張卻不假。在“溫室效應”還沒影響洛陽之前,臘月真是難過,呵氣成霜,滴水成冰,那些皮膚嬌嫩的小娃娃,手腳幾乎都生過凍瘡。
出凍瘡疼啊,于是孩子們就哭,一哭就止不住。大人沒辦法,只好編個順口溜撫慰孩子:“小孩兒小孩兒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孩子們一聽說要殺豬過年了,果然就不哭了,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過年便等同于爆竹、新衣服、壓歲錢。為了過年,即便生了凍瘡,那也值!
光嘴上哄哄是不行的,總得來點兒實在的,讓孩子們明白“過了臘八就是年”不是誆人的。
來點兒什么呢?來一碗臘八粥吧。
臘八粥的原料通常有以下幾種:大米、小米、柿餅、栗子、杏仁、白果、綠豆、紅薯。若是家里庫存的原材料湊不齊以上幾種,那也無妨,江米、大豆、紅棗、花生之類的五谷雜糧一樣可以拿來湊數。
就如同五豆粥不一定非得用五種豆子一樣,臘八粥也不一定非得用八種原材料,你盡可以發揮想象力,在鍋里加一些豆腐、肉丁什么的,并根據你的口味,或放糖,或放鹽,小火慢熬,煮一碗好吃又好看的臘八粥。
過去,人們相當看重熬粥用的水。那時候沒有自來水,每到臘月初八凌晨,眾人便早早起床,到水井中打水,認為水打得越早,粥就能熬得越稠。
“臘八早,百事好”。過去,臘八粥講究天不明就吃。又云“臘八飯,大家散”,在有的地方,臘八粥做好后,得趕在中午之前給親友、鄰居們送上幾碗,以示友好。
家里的牲畜也不能虧著,那些豬、牛、貓、狗什么的,也得喂一些臘八粥,好叫它們知道,主人是多么富有仁慈心。除此之外,家中的門墻和院中的果樹上都得抹一些臘八粥,以期果樹枝繁葉茂,來年多結果實。這些事一般由娃娃們來做。他們端著飯碗,一邊吸溜著清鼻涕,一邊給房前屋后的樹身上抹臘八粥,口中還念念有詞:“樹呀樹,吃臘八,吃了臘八結疙瘩。疙瘩結得索拉拉,別人搖,搖不下,咱一搖,刷拉拉。”
如此折騰一番,臘八粥還不能抹完,還得有剩余。臘八又稱“慶豐日”,做臘八粥意在祈望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所以臘八粥要吃一些、剩一些,剩飯兌新飯,新飯變剩飯,兌來兌去,一直吃到祭灶過小年——臘月二十三,謂之“接年飯”。用老百姓的話說,這叫“臘八飯,剩一半”、“臘八飯,吃半年”,再通俗一點兒說,這叫“年年有余”,飽含著河洛百姓樸素的節儉之風。
一鍋粥既要自己吃,又要送人,還要喂牲畜、抹樹木,又得有剩余,由此可以想見,熬臘八粥的鍋一定要夠大,不然分批去熬,那就令人頭疼了。
三
臘八節喝臘八粥,此風由來已久。
早在宋代,每逢臘月初八,宮廷、民間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更是盛行,臘八節這天,皇室要賜文武大臣、宮女侍從臘八粥,并向眾寺院發放米、果,供僧侶食用;民間就更不用說了,家家戶戶都飄散著臘八粥的香氣。
為什么臘八節要煮臘八粥?民俗專家認為,此俗源于“臘祭”。大概是自周代開始,每逢臘日——臘月初八,人們要用獵得的禽獸祭祀祖先、敬奉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名曰“臘祭”。臘祭時所煮的粥,稱為“臘八粥”。
洛陽孟津一帶流傳的一個傳說,則與佛祖釋迦牟尼有關。
相傳,古時候天竺國有個名叫悉達多的皇太子,他見人們常受生老病死的折磨,決心要幫助人們脫離苦難。他背著家人,悄悄來到檀特山上,盤坐在一棵菩提樹下,雙目緊閉,雙手合十,一動不動,不吃不喝,以為這樣就能修成正果,進入極樂世界。
實踐證明,這樣不但不能修成正果,還極有可能被餓死。是年臘月初八,餓得靈魂出竅的皇太子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恰在此時,一個美麗的牧羊女趕著羊群路過此處,她見暈倒的這個人面黃肌瘦,便取出隨身攜帶的炒面,想喂他吃下去。可悉達多人事不省,毫不配合,不管牧羊女怎么折騰,炒面都進不了他的嘴。
牧羊女正在發愁,忽見草叢中有露珠滾動,于是計上心來。她把露珠抖落在一個小碗內,兌入炒面,調成糊狀,抹在悉達多的嘴唇上。悉達多聞到香味兒,不由自主地張開了嘴,一口一口地將炒面糊糊咽進肚里。
如此,悉達多撿回了一條命,有了重新修煉的機會。此去經年,悉達多最終創立了佛教,養尊處優的皇太子搖身一變,成了普度眾生的佛祖釋迦牟尼。而他幸遇牧羊女、死里逃生的臘月初八,也便成了佛祖得道的紀念日。
此后,逢臘八節,各地佛寺必煮粥供佛,并以粥施贈門徒及善男信女、窮苦百姓,以示佛祖慈悲。由于此粥是在臘月初八熬的,便取名臘八粥。日久天長,民間無論信佛與否,皆沿襲此俗。
還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當皇帝以前窮困潦倒,曾為地主家放牧。那個地主薄情寡義,常克扣他的“薪水”,害得朱元璋整日吃不飽、穿不暖。
有一年臘月初八,朱元璋在野外辛辛苦苦地放了一天羊,卻沒混上一頓像樣的飯。他餓得眼發花、心發慌,于是就耷拉著腦袋在野外到處游逛,指望找點兒草籽什么的充饑。突然間,地上黑影一閃,只見一只肥碩的田鼠拖著尾巴,慌慌張張地鉆進了一個洞里,再不見蹤影。朱元璋心思一動,走近那個洞口,用樹枝掏了掏,竟掏出了一大把五谷雜糧,大米、花生、紅豆應有盡有。
顯然,這是田鼠用來過冬的儲備糧。朱元璋將這些雜糧歸攏起來,洗凈煮成粥,一頓狼吞虎咽,只覺滋味醇美,甜香無比。
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天天山珍海味、龍肝鳳髓伺候著,日子久了,不免腹中生膩。于是,他憶起了放羊時吃的那頓雜糧粥,竟似害了相思病,吃啥都沒滋味。最后,他實在憋不住了,也顧不得體面,將當年的事告知御膳堂,傳令御廚研習制作五谷雜糧粥。粥端上來后,他興致勃勃地“重溫舊夢”,一副旁若無人的模樣:“我本淮右布衣”,好的就是這一口!
其實仔細一推敲,便知道這個傳說靠不住:朱元璋是明朝的皇帝,而臘八粥早在宋時已有,時間上就很矛盾。
對此,我們似乎不必太較真,“喝了臘八粥,心里糊涂涂”,凡事難得糊涂。對咱老百姓來說,過個喜慶團圓年,奔上蒸蒸日上的好生活,那才是最關緊的。
□本報記者 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