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考察崤函古道的地理形勢與人文內涵

2017/10/20 17:38:43 點擊數: 【字體:

  崤函古道在我國古代歷史進程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已逾84歲高齡的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教授李健超,曾結合文獻記載,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對崤函古道進行多次全程實地考察。就崤函古道的形成歷史、地貌、路線等問題,李健超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險峻地形中取道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崤函古道所處的“崤函”一帶的地理形勢。
 
  李健超:崤函,指崤山和函谷關,秦嶺華山山脈向東延伸到今河南省境內,稱“小秦嶺”,在盧氏縣與靈寶市的西部邊境向東北蜿蜒,稱“崤山”。“函”指秦函谷關和漢函谷關。秦函谷關在今靈寶市東北15公里的王垛村;漢函谷關在新安縣城東。自盧氏和靈寶的西部邊境向東北蜿蜒伸展的崤山,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至三門峽與澠池中間,因受兩側斷層影響,山勢陡峻,道路迂回曲折,甚至穿行于絕壁之間,故有“崤塞”和“澠崤狹間”之說。小秦嶺和崤山山地是三門峽地區地形的骨架,起伏較大,外形渾圓,多呈孤立狀的黃土丘陵分布于小秦嶺和崤山北麓。崤山山地和黃土地形構成了三門峽地區崤函古道交通的地理基礎。發源于小秦嶺的溝谷河流向北注入黃河,這些溝壑長期遭受侵蝕,切割形成許多壁立陡崖,成為東西往來的嚴重障礙。其中,最著名的弘農澗由南向北,東西往來必須翻越此塬,由于長期人跡馬蹄車轍的踐踏滾輾,疏松的黃土塬上踏出了一條東西通道,人行其中如在封閉的匣子里,所以稱“函谷”。戰國時期秦在函谷的東口設置了“函谷關”。
 
  崤山是崤函古道中最險峻的一段,通行的難度甚至超過函谷關。“函崤”穿山過澗,交通極為不便,但沒有其他選擇。無論崤山以北或以南,河流縱橫,重山疊嶂,行旅極為艱難。唯有崤函通道是東西往來連接長安、洛陽兩大區域的捷徑。
 
  《中國社會科學報》:崤函古道等古代道路交通設施,體現了我國古代先民怎樣的理念?
 
  李健超:在中國古代,交通道路被稱為“道”。《詩經·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七年治馳道。”《漢書·賈山傳》:“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我國古人對于建設交通道路,首先考察的是兩點之間的最短線路。然而無論南北,兩點之間或兩個經濟區之間的地形地勢不可能完全平坦,所以在崎嶇不平的山區或溝壑地帶,必須適應或改造地形以達通暢。先民在遙遠的古代就在高山深澗中循河覓道,因河成路,或在深崖陡壁上開鑿棧道。
 
  發揮重要戰略防御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崤函古道上設立了諸如函谷關、潼關、雁翎關等重要關隘,以及烽火臺等軍事設施。請您分析一下崤函古道的戰略地位。
 
  李健超:崤函一帶在歷史上一直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這里發生過的戰爭和事件往往因牽動、影響全國局勢而被載入史冊,其中最重要的關塞是秦函谷關和潼關。秦國設置函谷關,既是因其地形險要,也是秦國的發展需要。秦國地處西鄙,南屏秦嶺,西障隴坂,北有北山,東帶黃河,地形封閉。函谷關的設立,就像在封閉地形區的東部安上了大門。憑借著關中平原周圍的險要地形和豐富資源,利用函谷關,秦國進可以出關打擊六國,退可以確保安全。秦函谷關的險固形勢和重大戰略地位,受到了古代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高度贊揚。設置函谷關之后,秦國疆域不斷向東開拓。公元前324年張儀率秦兵取陜,十年后,秦派樗里疾占領了曲沃、焦。至此,秦不僅據有函谷關之固,而且把疆土又擴展到函谷關東的陜縣一帶,使整個函崤之固盡為秦有。此后在函谷關發生過不少軍事行動,但是進攻者多沒有成功。
 
  潼關的戰略地位正是代替秦函谷關。但它的設置原因恰與秦函谷關相反,不是為了防御和出擊東方的敵人,而是堵塞西方關隴地區的進犯。東漢都城在洛陽,從秦函谷關向西,到潼關,再往西是關中平原,西望川途曠然無險可據,所以在平原進入豫西山地的險要位置上設立了潼關。
 
  見證絲路繁盛
 
  《中國社會科學報》:崤函古道從先秦開通,至近代衰微。其間哪個歷史時期,崤函古道最為興盛?
 
  李健超:崤函古道最興盛的時期是秦、漢、隋、唐。崤函古道位于長安與洛陽之間,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0世紀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特別是7世紀至10世紀的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長安與洛陽為東西二都,帝王、官吏、軍旅、商賈往來頻繁,全國道路網也是以兩京為中軸向四面八方輻射開來。當時在這條全國最重要的驛道上,設立了許多行宮、館驛。還需特別指出的是,隋唐時期,崤函古道不僅是以兩京為軸的國內交通樞紐,還是國際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歐、亞、非等國前來長安、洛陽的使者相望于道,胡商蕃客廣集而至,加上海上絲綢之路連接大運河直通洛陽,這兩條絲綢之路得以銜接起來。崤函古道成為各國之間商貿、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古到今,關于崤函古道開展了哪些研究?您對學界未來開展崤函古道研究有哪些建議?
 
  李健超:對于崤函古道的記載與研究由來已久。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等均為崤函古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資源。關于中國古代的官員、學者、詩人行經古道,也有大量記錄和詩文。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地質學、地理學、測量學、地圖學均為崤函古道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提出了新課題,使崤函古道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
 
  我希望,未來學界可以把崤函古道研究放在世界線路文化的背景下,進行多視角、全方位的研究,比如以歷史地理學的視角,理清崤函古道在不同歷史時期紛繁復雜路線的地理位置和里程,以及沿途遺存下來的遺址、遺物等。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