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管理學大師曾仕強:河南,是家的味道

2013/10/15 9:48:30 點擊數: 【字體:

管理學大師曾仕強:河南,是家的味道

曾仕強先生的講解語言通俗、幽默詼諧,聆聽者無不折服。

    許多人關注曾仕強,是從央視百家講壇講授《易經的奧秘》開始的。他幽默的性情、風趣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列舉,讓數以百萬的觀眾、讀者成為他的“粉絲”。古老深奧的學問,經過他的詮釋,變得生動具體,直指人心。

    執古之道,御今之有。10月11日,有著“中國式管理之父”美譽的曾仕強教授再次來到鄭州,以易經之道,為上百名企業家講解中國式管理的精髓。10月11日、12日,兩天時間內,曾仕強教授三次抽出寶貴時間特別給報業集團記者安排了專訪。

    根在中原

    “河南菜讓我想起家的味道”

    曾仕強,1934年出生于福建漳州,長于臺灣,游學歐美,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他也是第一個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的臺灣教授。上世紀90年代初,重新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后,其足跡已遍布大江南北。

    “我是河洛郎,當然也是河南人。”接受專訪時,享譽華人世界的他,對本報記者表示,河南這個地方,他情有獨鐘。

    對于他來說,小時候剛聽到“河南”兩個字時,只是純粹地理上的概念。然而,族里老人們長年累月繪聲繪色的講述,祖先墓碑上的銘文印記,用中原地名命名的“洛陽橋”,漸漸讓從未到過河南的他對遙遠的中原大地生出無限遐想。

    幾十年后,當第一次踏上中原的土地,聽聞河南的鄉土鄉音,嘗到河南的菜肴后,一直藏匿在心中、牽腸掛肚的情愫,一下子涌了出來。

    “這個菜的口感怎么會這么熟悉?這不正是外婆煮菜的味道嗎?”曾仕強驚喜地發現,在河南第一口吃到的東西,竟然正是記憶中失落許久、兒時外婆帶給他的味道,“我這一生最愛吃的菜就是我外婆煮的。真沒想到,奔波多年后,會在從未踏足過的河南再次品嘗到。”曾仕強說,“這不僅僅是菜,它是中原的味道,是家的味道。這是明確告訴我,根在這里啊。”

    我們仍要向黃河學習

    除了家鄉親切的味道,這塊古老土地吸引曾仕強的,還有沉淀在這里幾千年厚重而依然有活力的中原文化。

    踏足河南后,曾仕強去過周口鹿邑、淮陽,三門峽函谷關等地,沿著伏羲、老子等先賢圣人的足跡,探尋華夏文化的根源。他說,這幾年,雖然來河南的次數已經記不清了,可是在參觀河南博物院后獲得的震撼至今難忘。“古人的智慧真是太讓人驚嘆了,咱們一定要把河洛文化好好整理,繼續發揚。”

    他還特別提到了黃河。“我們至今仍在持久地向黃河學習。”他說,中華文化與黃河的密切關系,使中國人的習性,和“水”十分相像。中國人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借力使力,避實擊虛。“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你看,我們的個性就是跟黃河學習的。”

    他還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懂得悠閑的民族,像水一樣,能不動就不動,不費力地向下流。中國人做事,看起來好像不十分認真,實際上是用心而不緊張。

    河洛郎的“福建”別解

    在曾仕強的印象中,中國的許多地名都很有意思,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這些依山帶水的地名,實際上都體現著一種地緣文化的親近與歸屬。而遠在東南沿海、靠山而成的八閩大地“福建”,看起來卻沒有這些地緣特征。

    “其實不然。歷史上幾次大南遷,讓不少中原人在八閩落地生根,‘福建’這個名字正是要告訴后人,南遷的漢人要在這塊土地上再建一個河洛的福地。血濃于水,血脈的傳承不是時間和空間能阻隔的啊。”

    道在經典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應該貪圖享樂。人的一生,說長不長,不過百年,說短也不短,要經歷多少喜怒哀樂、多少悲歡離合。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經常作為一個終極命題擺在我們面前。”

    “從易經中探尋人生智慧”

    10月12日上午,面對著北京、上海、廣東等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三百多位企業家,曾先生以“易經之道”,將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傳播給受眾。

    自39歲從英美留學歸來之后,曾仕強潛心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他從“伏羲氏一畫開天對中國人的影響”到國學《易經》,從老子的《道德經》到《胡雪巖》……通過多年所學所悟,幫助人們更加深入淺出地理解老子文化、觸摸道文化。他說:“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40年了,可以向大家保證一句話:我們老祖宗所說的話都是正確的,所有的問題都能從易經中找到答案。”

    盡管受眾以高層管理者居多,但曾仕強卻永遠都是一副謙恭可親的樣子。他身著儒雅唐裝,精神抖擻。講臺上僅有一桌一椅,一話筒、一背板、一支筆。在這方寸之地,曾仕強帶人們穿越時空,與先哲論道、與古人溝通。“道法自然”、“大道至簡”、“知行合一”,他用特有的詼諧幽默語言為人們講解為人處世之道、養身靜心之理。談笑間,令人如沐春風。

    在這個匆忙而又迷糊的時代,現世中總是有許多無解的東西在困擾著人們。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傳統文化里找尋生存智慧時,曾仕強教授帶來的許多見解,仿佛一盞智慧的明燈,發人深省。

    擁有好的父母、師友、上司是幸福

    問:現在社會上有這樣一種聲音,以前經濟條件不好,覺得不幸福;現在生活水平上去了,還是覺得不幸福,對于幸福,您如何理解?

    答:很簡單嘍,幸福就是要有好父母,好師友,好上司。中華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因此求人才于孝悌之家,大多忠誠可靠。上司和父母,一為衣食父母,一為生養父母,都必須尊敬,才可按照自己既定的人生途徑,順向行進。名師可遇不可求,必須倍加珍惜,才能及時把握良緣。年少善擇師,終身慎擇友。身為中國人,應該是最自豪的,是幸福的,不應該覺得苦。

    問:您如何理解夢想?

    答:我把夢想分為三個層次,上夢是世界大同,中夢是兩岸統一,下夢是家庭和諧。我想這也是兩岸大多數中國人的夢想。

    明哲保身不是逃避責任

    問:您曾說過,中國式管理的根本理念是明哲保身。明哲保身是不是缺乏責任感?

    答:責任就是三句話:在國際上,不要丟中國人的臉;在國內,不要丟單位、公司的臉;在社會上,不要丟父母的臉。中國人說的明哲保身,跟西方人的不一樣。西方人認為,明哲保身就是自私。中國人則認為,你自己都顧不了,還有時間去顧別人嗎?所以一個人先把自己保住了,才有機會去保別人。明哲保身沒有錯。但你要保護自己,萬不能傷害別人。

    問: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面對一大堆的問題,該怎樣更好地解決?

    答:面對問題,我不贊成“隱世”。人不要怕錯誤,不要逃避問題。而是要把道理搞清楚,掌握規律,解決問題。人生在世,要積極、認真、負責地去工作,對社會作出貢獻。

    做文化要自討苦吃自得其樂

    問:您一直在從事文化研究,有什么感覺?

    答:研究這么多年,我曾在夢中問孔子:你日夜奔波、風餐露宿,到底是為了什么?孔子笑而答:你問老子。老子說:自討苦吃,自得其樂。這算不算是研究文化的精髓所在?做文化其實是很苦的,這就是我的感悟。但我愿意為傳承中國文化作些貢獻。

    問:您主講易經和老子,您如何看待老子與孔子的關系?

    答:孔子是經下學而上達;老子是由天道而人道。兩位先賢的道路合二為一,正好是漢字“互”字。這說明,兩位先賢的學問必須要融會貫通,而不割裂開來,否則必走偏路。其實先賢說過的話都是沒有錯的,是歷代后人翻譯、解讀有錯誤。所以我們現在要正本清源,讓中國文化回歸原貌。

    問:有一種觀點:二次大戰前,德國大學生讀尼采;大戰后,必讀李耳。老子對于西方乃至對人類的意義在哪?

    答:文化只能交流,不能融合。世界上只有共存多元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看看今天的香港,英國人殖民百年,廣東話還是照樣講。風水輪流轉,歷史上,中國文化在全世界也曾廣為流傳,歐美人也曾以擁有絲綢為榮,喝上中國茶而時尚。當下,學習中文的西方人越來越多,這說明現在是中國文化再次復興的最好時機。

    老子,“自然科學之父”

    問:旅美作家木心曾說,具有永恒性、世界性的中國哲學家,恐怕不多,大概一個半到兩個。老子算一個,莊子算半個。對此您怎么看?

    答:哲學這個詞,是日本人根據西文創造出來的,在我們的史料里是沒有的。西方人分得很細:宗教、科學、哲學,中國稱其為“道學”。和關在象牙塔搞學問的西方哲學家不同,古代中國先哲更重視知行合一,只要你做不出來,就等于不知。

    問:如何看待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

    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生萬物,是自然科學的起源。老子也被不少西方人認為是“自然科學之父”。我認識一個日本物理學教授,得過諾貝爾獎,他說如果科學家讀過老子的東西,我們科學的方向就不會朝現在的這么恐怖的方向發展,而是朝對我們有益的方向發展。

    所有事物發展都應該遵循規律。比如我們需要商業,但不能商業化,賺錢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現在,過度商業化使人賺錢不擇手段;過度發展科技使科技變成了怪獸。以文化人,才是正道。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重新學習《道德經》、《易經》,大的講是為了救人類,中間講是救中國,小的講是救自己。

    問:網上有這么一個總結:現在的人科學素質缺乏,過分追求物質利益,對精神層面追求淡漠。真像有人歸結的是因為缺乏信仰嗎?

    答:中國沒有宗教,首先要感謝伏羲,因為伏羲告訴我們不要相信外力的作用,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自然孕育,沒有神在里面。我們自己就是神,佛家說人人都可以稱佛,佛是什么?佛就是有覺悟的人。

    問:如何看待網絡世界的紛爭?

    答:我很喜歡“中”字,這是河洛話。我從來不用“絕對”這個詞。不絕對贊成,也不絕對反對。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平等、民主,也沒有絕對的言論自由。現在網絡上什么話都有,但是發聲的人不一定懂,真正懂的人不一定發聲,因為越是懂得越有敬畏。所謂大音希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望子成龍不如培養良駒

    問:全世界都在關注我們文化中的經典,那中國的孩子要怎樣從中汲取營養?

    答:小孩子記憶力好、理解力差,就要利用他的特性,讓他多背經典。因為經典不會改變,中國文化有可以變的和不能變的,變的叫做通。當然有所變,有所不變,最終以不變的經典應萬變。所以讓小孩子背《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背《易經》的卦名、乾坤,他長大就會用,當然這個過程不要勉強,不能折磨他,他背多少就算多少,慢慢就會記住,隨著理解力增長,必然有生活經歷可以助他理解。

    問:家庭教育是社會生活中最熱的話題之一,為上個好學校,家長費盡心思,對此您怎么看?

    答:中國有句成語,叫做龍馬精神。為什么把龍跟馬連在一起?一匹馬如果跑得很快,跑到天上去,我們會喊它龍;如果一條龍老在地上走,我們會說它馬都不如。一個小孩,我們不要當作龍教,要當作一匹馬教,望子成龍,望是未來式,現在把他當成馬,訓練成良馬,以后他就會飛起來,你如果把他當成龍來教,他以后飛不起來就會覺得挫折,那不就是害他嗎?要承認,人的資質天生是不一樣的。

    中國式管理源頭是《易經》

    問:中國式管理與西方的差別在哪?

    答:我們用不著刻意劃分什么中國式、美國式、日本式管理,因為它們實實在在存在,只要稍微用心比較,很容易分辨開來。中國式管理的源頭是《易經》,而《易經》原本叫做《變經》,完全在探討掌握變化的道理。《易經》是希望大家不要為變而變,一心求變,以免越變越糟。中國人在求新求變之外,找出不易的道理,發展出一套“以不變應萬變”的理論。不幸的是,近代很多人搞不懂,因而導致了西方人的誤解。中國式管理的應變能力,實在不容置疑。我們心目中真正的中國式管理,目的只有一個,在于用得有效。

    問:如何掌握管理的標準呢?

    答:天下沒有差的標準,也沒有不差的標準。一切標準都是有所變、有所不變,隨時勢而變。但,變化必須在了解舊的基礎上。比如中華飲食,一道菜,在每個餐館的味道不盡相同,那是因為調料的變化,每位廚師用量不一定完全一樣。就是因為不同,反而吸引了各自的食客。如果用料一旦定量了,味道固定了,也就失去了特色,像西方快餐一樣,馬上不好吃了。

    知舊而識新,溫故而知新。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要自律有修為,練好基本功。就如古代帝王,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否則害人害己。一個人如果失敗,不能怨天尤人,全是自作自受。(原標題:管理學大師曾仕強:河南,是家的味道)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13-10-1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