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幕式上獲獎演員展示風采 李 燕 攝
山東省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圣水河的月亮》劇照 李 燕 攝
河南豫劇院青年團、洛陽豫劇院《穆桂英掛帥》劇照 孫海濤 攝
山西省長治市豫劇團《吳琠晉京》劇照 李 燕 攝
3月31日至4月10日,由文化部藝術司、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鄭州市人民政府、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主辦,河南豫劇院、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河南澤華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協辦的第三屆中國豫劇節在河南鄭州舉行。本屆豫劇節的主題是:“豫劇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在豫劇節短暫而充實的11天時間里,來自山東、江蘇、四川、新疆、臺灣以及東道主河南等11個省(區)的18個演出院團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河南省人民會堂、鄭州藝術宮等8個場館演出34場,使鄭州成為豫劇藝術家盡展風采的大舞臺,成為廣大戲迷盡享豫劇盛宴的聚集地。
形象:節儉+熱情
作為甲午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重要活動之一,第三屆中國豫劇節按照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要求,牢固樹立節儉辦會的觀念,從各個環節節省開支、提高效率。在4月1日晚的開幕式上,沒有豪華的大型文藝演出,而是代之以簡短而隆重的20分鐘開幕儀式。儀式結束之后,與會嘉賓和現場觀眾一起欣賞了本屆豫劇節的參評劇目——新編歷史劇《魏敬夫人》。此外,整個豫劇節涉及的所有證件、廣告、宣傳板等的設計、制作也都本著嚴格控制數量、保證總體質量的要求進行,各項支出較上屆活動有明顯減少。
豫劇是一個流布在全國13個省份的大劇種,舉辦豫劇節的宗旨就是要辦成全國豫劇的盛會和豫劇觀眾的節日。做好東道主,服務好每一個參賽院團和與會嘉賓,是組委會一個重要的工作要求。本屆豫劇節更加明確地提出了讓所有前來參加豫劇節的團體感受到回家的溫情、溫馨和溫暖的指導思想。為此,組委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所有前來參賽團體的交通費、食宿費全部由河南負擔,并對參演劇團按場次給予一定的補貼等。此外,組委會還要求每位工作人員做好規范化、個性化、精細化服務,從每一個細微之處抓起,充分展示河南形象。在厲行勤儉節約的同時,關注細節,體貼細致,圓滿完成了豫劇節的接待任務,也得到了各方面的交口稱贊。
效率:重視+配合
本屆豫劇節受到了文化部及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和省政協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共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做出批示,請省四大班子領導都關心、支持、參與豫劇節活動。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副省長張廣智多次聽取豫劇節的有關匯報。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和文化部藝術司對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副主任、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河南省政協原主席王全書自始至終關心、參與指導豫劇節的籌辦。河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楊麗萍對豫劇節進行整體部署,對演出、接待、座談會、評獎等各項工作提出嚴格要求。鄭州市人民政府和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作為共同主辦單位,也為第三屆中國豫劇節的成功舉辦作出了重要貢獻。豫劇節組委會對工作進行了周密部署,制定并不斷及時調整、完善具體實施方案,在抽調精干人員組成綜合協調組、宣傳組、演出組、評審接待組、保障組、票務組、監審組等工作小組的基礎上,分工協作,加強協調,各項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4月1日,第三屆中國豫劇節在河南鄭州拉開帷幕。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文化部副部長丁偉,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僑聯副主席許榮茂,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王國卿等出席開幕式。張思卿宣布第三屆豫劇節開幕。河南省四大班子領導、參加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嘉賓以及文化部藝術司、12個省(區)文化廳局的領導也出席了開幕式并觀看演出。
提升:競艷+交流
本屆豫劇節期間,18朵豫劇之花同城爭艷,加工提高的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三類劇目精彩紛呈,常派、馬派、桑派、牛派等各個流派同臺競技。參演隊伍中,既有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文化部文華表演獎的老一輩實力派表演藝術家,也有年輕的豫劇苗子,老、中、青三代演員紛紛亮出自己的拿手絕活。表演劇目風格各異、特色鮮明、多姿多彩,特別是河南省外的劇團在固守豫劇藝術本體的同時,還大膽吸收、借鑒了流布地域的文化元素,彰顯了豫劇生生不息的藝術品格,充分展現了劇種特色和新時期豫劇所具有的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創造力。一大批優秀演員唱做俱佳、聲情并茂的表演,更是顯現了豫劇演員的不俗實力。
經過豫劇節組委會的評選,臺灣豫劇團獲得本屆豫劇節中國豫劇發展貢獻獎;河南豫劇院一團的《魏敬夫人》,河南豫劇院青年團、洛陽豫劇院的《穆桂英掛帥》,山東省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的《圣水河的月亮》,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河南澤華金鳳凰豫劇團的《楊開慧》,山西省長治市豫劇團的《吳琠晉京》5臺劇目獲得優秀劇目獎;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的《琵琶記》、河南省三門峽市戲曲研究中心的《女人是座山》、河北省邯鄲市東風劇團的《打金枝》等12臺劇目獲得劇目獎;河南豫劇院一團的王惠、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的張艷萍、山西省長治市豫劇團的李繼梅、湖北省豫劇團的羅松敏等15人獲得優秀表演獎;河南省濟源市戲劇藝術發展中心的杜婉婉、山西省長治市豫劇團的劉秋霞、湖北省豫劇團的馮春苗等11人獲得優秀青年演員表演獎。
通過本屆豫劇節,河南省外與河南本土的豫劇團進行了交流和學習,增進了友誼與了解。豫劇藝術的集中展示,吸引了全國很多專業表演團體和戲迷前來觀摩、交流、學習,有相當數量的專業表演團體專門組織業務人員自費來鄭州觀摩、學習,把本屆豫劇節當成提高團隊業務水平的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全國各地豫劇團體齊聚綠城,豫劇節不僅是比拼的舞臺,更是行業交流的盛會。牛派傳人金不換說,本屆豫劇節為業內人士提供了交流、展示的機會,“不論能否得獎,劇團成員都得到了鍛煉,劇目也可以結合專家建議進行加工提高。”桑派傳人苗文華說,此次來鄭州演出感覺像是“回娘家”,能在豫劇的發源地表演,感覺很親切。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說,同行之間能夠互相借鑒、提高,對豫劇發展大有裨益。
惠民:公益+搶票
本屆豫劇節舉辦期間,組委會秉承“文化惠民”的原則,堅持為民宗旨,把“人民的節日”這一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為突出第三屆中國豫劇節的公益性,讓廣大的豫劇觀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使更多戲迷能到現場欣賞演出,所有演出劇目均實行低票價,還針對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推出了公益票,特別是豫劇節趕在拜祖大典、清明小長假期間舉辦,不僅烘托了節日氣氛,更為海內外嘉賓提供了獨具中原特色的文化食糧。此次豫劇節的門票,除組織專業觀眾之外,大部分門票無償贈予了當地市民,市民可憑身份證提前兩天到演出場所領票,每張身份證可領取1張門票。此外,組委會還與河南門戶網站大河網等媒體合作,組織了網友跟帖搶票活動,每場演出均為網友提供門票30張以上。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還在開幕式前做客大河網,與廣大網民進行了網絡直播的互動交流,介紹第三屆中國豫劇節的有關情況。
本屆豫劇節不但是廣大豫劇藝術家展示風采的舞臺,更是觀眾和戲迷欣賞豫劇、共享盛宴的節日。“豫劇”也成了鄭州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在豫劇節11天時間里,3萬余名觀眾在劇場觀看了演出,通過廣播電臺、電視臺收聽收看的觀眾更是不計其數。觀眾張先生說:“我看了《陳三兩》、《石榴花兒紅》、《劉姥姥》、《紅樓夢》4臺劇目,這些都是外省劇團演出的,不論是下午場還是晚上場,都是場場爆滿,演員們投入,觀眾也很熱情。”市民馬女士陪媽媽看了山東省聊城市豫劇團演出的《陳三兩》,這出劇目讓她對豫劇有了新的看法:“主演章蘭已年過六旬,她在劇中有近一個小時都是跪著在唱戲,演員如此敬業投入,令人感動。”馬女士說,她平時不愛看戲,感覺節奏太慢,但看《陳三兩》時,她隨演員一起“入戲”了,發現了豫劇的美妙。由于沒有看過癮,也有觀眾對豫劇節提出了建議。趙先生說:“每臺劇目僅僅演出一兩場太少了,難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希望主辦方能安排演出團體深入到戲迷中,比如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到廣場、社區、學校演出,讓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體會到豫劇的魅力。”
探索:節會+市場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地方劇種面臨著市場萎縮、觀眾群流失等諸多嚴峻考驗,培養年輕一代的興趣、增強文化認同是保護傳統文化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為此,本屆豫劇節組委會在演出門票的分配上大膽嘗試,借助“中國豫劇節”的節會效應,嘗試性地和中演票務通進行合作,積極培育河南的文化市場。豫劇節期間,觀眾登錄中演票務通網站,即可購買豫劇節的演出門票。票價根據座位排列,分為10元、30元、50元不等。方便快捷的票務系統,不僅滿足了全國豫劇觀眾的看戲愿望,對傳統戲劇的市場化方面也進行了“試水”,并取得了積極效果。
影響:宣傳+錄播
本屆中國豫劇節還得到了多家媒體的關注,新華社、中新社、中國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多家媒體都參與了豫劇節的報道。《中國文化報》、《河南日報》整版刊登了豫劇節的演出日程安排,河南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還對18臺劇目的演出進行了錄制。河南文化網專門為豫劇節開辟了專欄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河南各省、市電視臺和電臺對豫劇節的開閉幕式進行了及時報道,其中河南省電臺戲曲頻道和鄭州市電臺戲曲頻道開辟了專欄,對豫劇節進行了全程報道。據不完全統計,豫劇節期間,僅平面媒體及網站就刊發各類新聞稿件百余篇,僅大河網舉辦的“豫劇節搶票活動”就吸引了20.3萬余人點擊關注。
4月10日晚,“千樹萬樹梨花開——第三屆中國豫劇節閉幕式暨頒獎晚會”在河南電視臺1500平方米的演播廳舉行,并將于4月27日通過河南電視臺衛星頻道面向全國播出。借助現代化的電子傳播媒介,“第三屆中國豫劇節”這一國家級的藝術盛事,將通過熒屏進入千家萬戶,豫劇藝術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也將進一步擴大。
第三屆中國豫劇節的成功舉辦,不僅從內容、形式、模式等多方面與前兩屆相比有諸多突破,而且通過多種新渠道、新路徑的創新,對傳統藝術表演形式在新時期的傳承、發展進行了積極嘗試。活動的舉辦,對展示中原文化精粹,擴大中原文化影響,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中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愿豫劇之花常艷,中原文化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