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河南豫劇:十年磨礪出精品

2012/5/10 16:45:52 點擊數: 【字體:


河南豫劇:十年磨礪出精品

河南豫劇:十年磨礪出精品

豫劇《香魂女》劇照

    編者按 兩代女性凄美命運的詮釋、兩顆心靈如泣如歌的傾訴,深刻的人性主題,詩化的舞臺意境,成就了一出經典的豫劇《香魂女》。近日,2008~200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揭曉,由省文化廳組織推薦、省豫劇三團排演的大型現代豫劇《香魂女》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這是我省連續5年在這一全國重大文藝賽事評選中奪得大獎,成為全國唯一的“五連中”。這一成績的取得,進一步提升了河南省舞臺藝術在全國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奠定了河南文藝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也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現代豫劇《香魂女》2000年被搬上舞臺,汪荃珍、楊紅霞擔任主演,姚金成任編劇,李利宏任導演,作曲由朱超倫、耿玉卿、李仲黨、湯其河、安之語、趙國安擔當,苗培如擔任舞美設計。該劇通過兩代女性不幸的愛情婚姻故事,著重探討了在大的歷史背景下的個體生命存在,引發人們對現實、對社會、對人生的深沉思考。該劇在舞美設計、音樂和唱腔上都進行了大膽嘗試。2000年在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上,《香魂女》獲得最高獎“藝術節大獎”,填補了河南戲曲無全國性大獎的空白。其后,省豫劇三團不斷對其進行加工、提高。如今,豫劇《香魂女》已演出400多場,足跡遍布河南城鄉以及河北、安徽、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四川、云南、海南等10多個省份,深受廣大戲迷喜愛。

    《香魂女》劇情

    該劇改編自周大新的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講述變革年代里兩代女人命運和心靈沖突嬗變的故事。童養媳出身的香嫂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靠著鈞窯技術成為當地的首富。丈夫是賭鬼,兒子弱智并患有癲癇。她愛子心切,花兩萬元娶來了鎮上拔尖的姑娘環環。香嫂忍辱負重,維護自己“賢妻良母好婆婆”的形象,但她20多年同命相托、苦苦相戀的卻是鈞窯坊的幫工任實忠。這份苦澀的戀情既是她事業、人生的重要支撐,又是她生活現狀的潛伏危機。一個意外的時刻,秘密被發現,婆媳驚愕相對,情人遠走他鄉。“人去窯敗”的痛苦,使兩代女人在改變命運的反思與追尋中升華出奪目的人性光輝。

    姚金成:筆觸心靈著華章

    劇作家姚金成是性情中人,他對筆下的角色傾注著豐沛的感情。10年來,他一直追隨著“香香們和環環們的腳步”,把充滿人文情懷的筆端伸進人物的心靈世界。現代豫劇《香魂女》中,一個個舞臺人物形象血肉豐滿,打動了觀眾,也捧回榮譽無數。得知《香魂女》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62歲的姚金成說,這是最值得高興的事,《香魂女》是一部經受住了考驗的好戲,我很幸運能參與它的創作。

    書寫民族心靈史

    1999年的國慶節,天不時下點小雨,空氣濕潤清新,姚金成的心也隨著雨絲沉靜下來,沉到香魂塘邊兩代女人悲歡歌哭的情感世界。他靈感叩門,思路打開,主要場次的構思和寫作幾乎一氣呵成。初稿完成后送交省文化廳領導審閱,很快被確定為河南戲曲向全國一流水準沖刺的“重點劇目”。姚金成說:“在《香魂女》劇本中,我對周大新原著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中的故事背景和事件進行了改造,將香油坊改造成了鈞瓷窯,反復使用一個極富象征意味和審美想象空間的情節——‘窯變’。神窯鈞瓷的七彩變幻與香魂塘的婀娜荷葉、清幽月色交互映襯,為兩代女人的人生故事營造了一個凄美而富有象征意蘊的舞臺空間。”

    姚金成想通過農村婦女的心靈沖突和命運掙扎反映時代變遷。“其實我們的時代也在經歷著一個復雜而偉大的‘窯變’過程,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和心靈也都處在這個‘窯變’中。在多年的創作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我們這個變革中的時代和‘轉型’中的人物——尤其是農村婦女的形象。她們的悲歡歌哭往往在最普通的鄉村生活場景中演繹著我們民族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心靈史。《香魂女》反映的是20世紀80年代的中原農村生活,而我的筆追隨著香香們和環環們的腳步跨進了新的世紀。”

    河南戲曲煥新顏

    《香魂女》之前,姚金成也寫過7部舞臺劇,其中不乏得意之作,比如《歸來的情哥》、《闖世界的戀人》等,但這些劇都不如《香魂女》名氣大。姚金成說:“一部戲劇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很多條件、很多力量的參與才能完成。要真正打響一部新劇,除了劇本好外,還需天時、地利、人和。《香魂女》戲運很好,得益于省豫劇三團多年的藝術傳統和藝術積淀,更是全省文化界、戲劇界同心協力、集體拼搏的結果。”

    姚金成用“新、深、精”三個字來形容《香魂女》。他說:“河南戲以前給人的印象是通俗、粗淺、火爆,《香魂女》則內容新穎豐富,主題意蘊深刻,舞美簡約精致,2000年一亮相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就引起轟動,徹底改變了人們對豫劇的印象。”從那以后,河南戲劇在全國的影響力日漸增強,《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常香玉》、《清風亭上》等不斷獲得國家級大獎,令人刮目相看。“新世紀之初,《香魂女》以大獎為河南戲劇開了個好頭,《香魂女》這次入選十大精品劇目,可以說是新世紀河南戲劇前10年的一個完美總結。”姚金成說。

    汪荃珍:香魂悠悠我心知



河南豫劇:十年磨礪出精品

    2000年,她帶著孤注一擲的心情出演《香魂女》,個性張揚,全情投入。那股勾魂攝魄的勁兒征服了評委,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上,現代豫劇《香魂女》一舉奪得最高獎藝術節大獎,填補了河南戲曲無全國性大獎的空白;2010年,她對女主角香香有了更深的認識,表演更加豐滿到位。身為河南省豫劇三團團長的她扛起重擔,關照大局,她帶領的團隊合作默契,齊心協力,打造出完美的新版《香魂女》。

    日前,該劇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這也是我省連續五年在這一全國重大文藝賽事評選中奪得大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汪荃珍說:十年磨一戲,這個大獎可謂實至名歸。

    “我就是香嫂,香嫂就是我”

    1998年,省豫劇三團在全省選拔豫劇《香魂女》的女主演。當時,汪荃珍離開豫劇舞臺已有6年。面對激烈的競爭,她心無旁騖,用心體驗角色。“香嫂身上有我的影子,我們骨子里都很倔強,我也曾在社會上打拼,經歷艱辛的創業過程,我能讀懂她靈魂深處的苦痛和熱愛。”她最終以精湛、細膩的表演獲得導演和專家的認可。《香魂女》捧得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獎后,她個人又憑借該劇榮獲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香魂女》成就了汪荃珍,汪荃珍則和整個創作團隊一起把河南戲曲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10年間,《香魂女》常演常新,深受觀眾喜愛,很多唱段家喻戶曉,廣為流傳。“每次演出,如果我沒有清唱《香魂女》,觀眾不會讓我下臺。”汪荃珍說,戲迷們也總是把她的名字和《香魂女》聯系在一起。而她每一次演《香魂女》都有不同的感受,“我現在的演出和初期的演出自我感覺大不相同,以前需要用理性控制自己,弄不好就會出戲。現在,只要穿上香嫂的服裝,我就進入了角色,在演出中物我兩忘,我就是香嫂,香嫂就是我,我自然而然地生活在舞臺上。”

    “演得很過癮,結局很完美”

    2007年,汪荃珍當上省豫劇三團團長。面對這個以演出現代戲而聞名全國的紅旗團、明星團,汪荃珍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她堅持推新人、出精品。2008年,為迎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檢驗,汪荃珍帶領省豫劇三團演員復拍《香魂女》。汪荃珍說,自《香魂女》誕生起,較大幅度的修改加工就有七八次,小的改動不計其數。“這次,我們從人物形象、情節結構、音樂唱腔、舞美設計等對《香魂女》進行全方位打磨提煉,一句唱詞,甚至一個字,我們都反復琢磨,精益求精,讓《香魂女》的形式內容更加完美統一,體現出深刻的人性掙扎和鮮活的時代感。”

    2010年盛夏,省豫劇三團的演職人員冒著酷暑在租借的場地錄制《香魂女》。汪荃珍動情地回憶說:“三天兩夜的時間,所有人連軸轉,一遍又一遍地錄制。我和飾演環環的演員楊紅霞因為跪得時間長,膝蓋都被磨破了;年過半百的男主演孟祥禮為表演好跳窗戶的動作,連跳了10來次,腿都不聽使喚了;扮演香嫂瘸腿丈夫的演員陳清華因為長時間夾著拐杖,胳肢窩被磨得出血;47歲的演員陳琍珉為了演好香嫂的兒子,帶著頭套,結果捂出一頭痱子。但是沒有人埋怨,大家的勁兒擰在一起,拍完后,都大呼演得過癮。”2011年1月,捧著大獎從北京歸來的汪荃珍站在大家面前,眼淚直流。“大家都松了一口氣,我們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結局很完美。”

    “十年磨一戲,用心推精品”

    曾經,汪荃珍覺得自己像個小蝸牛背著大包袱,“過去劇團體制是在編人員發60%的工資,其余靠劇團到市場演出掙。我身為團長壓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打造精品劇目很艱難。”汪荃珍說,自從去年盧展工書記到省直文藝院團調研后,大家的精神狀態很飽滿,有了更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愛心企業對文化事業的捐助讓我們很感動。拿到捐助后,我們立刻加大了對新版《香魂女》的投入,服裝、道具、舞美簡潔而藝術,視覺效果唯美,舞臺表演與影視拍攝手法巧妙結合,最后光碟送審,讓評委眼前一亮。”

    如今,汪荃珍從內心深處感到了輕松和愉悅,“大家干勁十足,劇團管理更加有效,我們也有更多的時間推精品回報社會了。今后要在劇本選材、藝術生產、培養青年演員三個方面下工夫。”目前,省豫劇三團正在重新排演豫劇《大愛無言》,正月十一到許昌首演。2011年,他們還要完成兩臺大戲,分別是《蘭考往事——焦裕祿》和《馬青霞》。汪荃珍說:“省委領導和社會各界給予文藝院團那么多支持和關愛,我們最好的回報就是用心推出更多精品,讓百姓高興,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做貢獻。”

    李利宏:豫韻飄香美名揚

河南豫劇:十年磨礪出精品

    《香魂女》之前,導演李利宏還不曾和省級院團合作過。他把執導《香魂女》稱作“我的初戀”。為了這種難得的機遇和緣分,他把積累多年的戲曲美學理論和舞臺理念充分運用到豫劇現代戲《香魂女》中,其大膽突破在當年曾引發了很多爭議,但李利宏始終堅持。10年后,得知《香魂女》再獲國家級榮譽,53歲的李利宏很欣慰,“這證明《香魂女》有著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河南戲可以一直這樣美。”

    固本求新化詩境

    1999年,接到執導《香魂女》的任務,李利宏很興奮。“我很感謝省文化廳領導對我的信任。我自己當時也信心十足。站在跨世紀的門檻上,我想打造一部具有革新意義的戲,改變河南戲曲舞臺‘粗、土、苦、俗’的舊面貌。”于是,《香魂女》有了深刻的主題開掘和詩化的格局,以鈞瓷“窯變”的神奇、絕妙傳遞深刻而多元的人文精神;有了在中國戲曲美學把握下的新的寫意空間,沒有傳統的“一桌二椅”,只有象征著香魂塘的荷花布景,舞臺干干凈凈,空靈詩意,給人無窮的想象空間。這些創新在當時引發了不少爭議:“該不該美化婚外戀”“香嫂家為什么不放桌子”“香魂塘畔怎么能沒有石頭”。直到去南京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前,爭議還在持續。但李利宏頂住壓力,始終堅持遵循藝術規律,他說:“我不知道能不能獲獎,但保證不給河南人丟臉。”

    捧得藝術節最高獎后,李利宏激動不已,一醉方休。當他聽到南京文化界的同行感嘆“《香魂女》讓人銷魂”,當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達成共識,接受這種新的藝術樣式,當《香魂女》之后,河南戲劇優秀作品不斷,影響力輻射全國時,他更加堅信自己當初的選擇。他說:“我在意外界的肯定,更在乎豫劇在全國人心中的印象,河南戲就可以這樣美,美得讓人銷魂。”

    戲曲藝術妙無窮

    “10年后,新版《香魂女》服裝更美,更具時代感;荷花布景更加靈動;燈光、音響等技術手段更先進;人物命運和時代命運的變遷得到深化。但該劇最初的設計理念沒有變,整體的詩意和美感沒有變。”李利宏自豪地說,迄今為止,在關注女性命運的現代戲曲作品中,《香魂女》仍是最貼近生活,表現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一方面汲取河南戲曲的優秀傳統精神和文化內蘊,一方面用現代眼光進行審視和提升,《香魂女》之后,李利宏執導的豫劇《常香玉》、越調《老子》先后獲得文華大獎,全國各地劇團紛紛邀請他執導新戲。他說:“我越來越覺得中國戲曲藝術奧妙無窮,有著取之不盡的財富。釉厚為本,開片為奇,窯變為神,出現景觀為絕。這是判定鈞瓷品位的審美標準,是《香魂女》固本求新的追求,更是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藝術理想。”
  
    朱超倫:眾人拾柴火焰高


河南豫劇:十年磨礪出精品

    “6個作曲家,全是國家一級作曲,挑出任何一個都能獨當一面,但是《香魂女》把我們聚在了一起,大家齊心協力,打造精品,這在河南戲曲音樂創作史上是第一次。”回憶起當年創作豫劇現代戲《香魂女》時的盛況,76歲的作曲家朱超倫感慨不已。他說,精品就是要讓百姓記住、喜歡并傳唱,《香魂女》十年間常演不衰正說明了這一點。

    精品要讓老百姓喜歡

    “曲在中國戲曲中占的比重很大,沒有曲,戲就沒有了靈魂。很多劇目早就不演了,但唱段還在流傳。”朱超倫說,正因為作曲的重要性,當時省文化廳的領導召集他和耿玉卿、李仲黨、湯其河、安之語、趙國安6位作曲家,一起為《香魂女》作曲。身為組長,朱超倫要為大家分配任務,誰負責寫主旋律,誰負責配器,誰負責處理樂隊指揮等,還要最后把關,統一風格,淡化每個作曲家的個性。他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的合作很愉快,所有人都拋開了門戶之見,集中智慧打造好戲。”

    2000年,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上,當《香魂女》中婉約簡潔、高亢有力、節奏鮮明、如泣如訴的韻律響起,評委和觀眾都被深深吸引。捧回大獎后,《香魂女》繼續活躍在舞臺上,人們愛看、愛聽、愛唱,《香魂塘月朦朧心寒意冷》、《環環她默默無言輕輕離去》、《送環環自由身另擇佳婿》、《有福不用多燒香》等六七個唱段廣為流傳,10年后戲迷仍在反復吟唱。朱超倫說:“老百姓喜歡的才是真正的精品,我們為此感到自豪。”

    旋律需貼近人物形象

    “劇中主人公香嫂身上有一種舊的道德觀念和新思想的碰撞,她想沖破舊時代的束縛和羈絆。為此,我用八度的大跳音表現其極具震撼力和張力的精神世界。”朱超倫創作的《序歌》因具有濃郁的豫劇風韻,同時又和香嫂的形象很貼近,最終被認可并定為全局的主旋律。

    音樂設計上,《香魂女》追求“字正”、“腔順”,唱腔隨著河南話四聲的走向抑揚頓挫地發展旋律,突出豫劇韻味。《香魂女》在傳統的旋律上融進了很多新的音調,有的演唱形式采用歌劇的,但曲調的旋法又是豫劇的,出來的效果味濃既新且美。

    對于樂隊,朱超倫介紹:“省豫劇三團的樂隊從上世紀50年代初就是中西混合的組織形式,發展到今天成為一個較完整的西洋單管編制加幾件豫劇特色民樂器的混合樂隊,這種樂隊形式對專演現代戲的三團很適用。”他透露,為了增加《香魂女》凄楚悲涼的氣氛,在樂器上又格外加入了極具個性化的管子。朱超倫說:“總之,音樂形象要貼近人物形象,要好聽好唱,朗朗上口,才能久唱不衰。豫劇要吸引更多觀眾,也要在這個方向上努力。”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