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效措施發展和壯大河南文化產業
2013/5/22 18:11: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文化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省委書記郭庚茂明確指出:“我們要進一步增強自豪感、責任感、榮譽感,著力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大力弘揚中原人文精神,樹立和提升河南形象,把歷史文化的精華積累轉化為加快崛起的強大力量。”
中原歷史文化的精華積累轉化重要的途徑之一是文化產業及其發展。以《中原經濟區規劃》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的全面實施為契機,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制約河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河南文化產業,讓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到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宏偉事業中去,才能更好地實現中原夢。
整合資源,培育品牌,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一是深度開發現有中原文化資源。科學利用根親文化資源和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姓氏文化、仰韶文化、文字沿革、功夫文化、禪宗文化等,將其與旅游、科技緊密結合,創新文化業態,通過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形成根親祖地文化產業,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按照文化發展規律的要求開發利用中原文化資源,避免對文化資源的濫用,力戒為“政績”而對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惡性競爭,同時還要警惕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過程中的低俗化傾向,堅決剎住迎合低俗,借發展文化產業之名行傳播封建文化之實的做法。二是以實施品牌戰略為突破口。重點整合武術文化、民俗文化、根親文化、戲劇表演等有比較優勢的資源,推動優勢產業的優化升級,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三是強化文化企業間的協作。通過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加快形成跨行業、跨地區、跨媒體文化產業的有機合作新模式,不斷提高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積極引導文化企業間的廣泛合作,加速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在專業分工基礎上共同發展的格局。
集中集約,協同創新,推動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一是組建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加快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改造,允許文化企業通過資本運營,實行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鼓勵強強聯合,組建一批大型文化企業集團,重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輻射力強的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河南大型的文化產業集團必須利用集群化所獨有的專業化分工與互動協作能力,建立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傳播中心,加快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并在此基礎上結成產業的協作、流通和服務網絡,使文化產業鏈的上下游連接暢通無阻,實現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二是組建文化產業協同創新基地。由高校牽頭,政府相關部門指導監管,搭建文化企業、文化科技研發機構、高等學校等聯合進行文化科技創新的平臺,形成共同投入、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產學研一體化機制,以文化產業協同創新基地為實施載體,靈活招聘和聚集高端科技人才,專門進行重大文化科技項目和關鍵性文化科技技術研發,打造超前的技術優勢,在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技術創新占據主動,提升河南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堅持以內容為王為基礎的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時下存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依賴技術技巧上的創新的錯誤認識和做法。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又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和載體,促進文化資源向內容轉化,提高文化的審美與價值目標。河南擁有廣闊的科技創新文化業態的空間,以現代的文化技術形式更好地表達文化內容,無疑能夠促進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
匯聚人才,招商合作,造就中原文化產業開放環境。一是通過各種途徑匯聚整合文化產業人才。河南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主體,要建立一個周邊地區可以共享的文化人才資源庫,鼓勵從事文化產業的專業人才之間的相互流動,完善人才流通相關政策,聯合周邊地區制定高層次文化人才引進政策,根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進原則,吸引和鼓勵一批高水平文化經營人才和新興文化產業專門人才到中部來創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點園區和重大項目的優勢,開辟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新渠道,采取短期交流、項目帶動、委托培養、掛職鍛煉等辦法,精選人員到國內外著名院校和文化企業進行培訓深造,集成培養急需的文化產業專業人才。二是加大文化產業國際招商引資力度。搶抓《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實施的機遇,搞好在航空港經濟區的文化產業國際招商引資,實現河南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在招商過程中重視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加強對文化產業利用境內外資金工作的領導、管理和服務。大力拓展對外交流渠道,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地在國外舉辦中原特色文化會展活動,積極開展與跨國文化集團合作,引導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參與文化產業建設和經營,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政策統籌,完善法制,構建文化產業發展制度保障。一是整體謀劃,協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以城鎮化建設為契機,促進城鄉文化要素的平等交換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城鄉一體化,在文化產業總體規劃、人才培養、品牌培育等方面克服城鄉分割思維,要通盤考慮整體謀劃,真正實現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共榮共贏。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推進傳統文化產業和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制作、旅游娛樂等傳統文化產業的同時,積極制定政策鼓勵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注重經濟集聚區與文化產業園區的協調發展,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二是因地制宜,加強區域文化產業法制建設。文化產業有4個關鍵要素:商標權、版權、專利和營業秘密,其中商標權和版權是最重要的部分。文化產業要素的保護、流動、交換及利益的獲取都離不開相應的法制建設。國務院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把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的產業來發展。近期內,河南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法制建設和新型文化產業領域及文化產業重點領域的法制建設,抓緊制定和起草與文物保護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出臺移動多媒體文化經營條例,研究制定保護中原經濟區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有關規定等。(原標題:采取有效措施發展和壯大河南文化產業)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