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南陽

唐太宗與“門神”尉遲敬德(一)

2013/12/23 16:35:34 點擊數: 【字體:

    導讀: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易經》)。唐太宗與尉遲算是歷史個案。他們的關系是建立在生死之交上的,各有立場,而又彼此愛護,難為常態。

    在有關隋唐英雄的傳奇故事中,李世民手下的三員勇將秦叔寶、程咬金和尉遲恭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李世民為什么能夠把這些身懷絕技、神勇無比、個性張揚、可殺而不可辱的真心英雄最終都籠絡到自己的手下?從他與尉遲敬德的交往和君臣關系中,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一、李世民誠心釋怨

    大唐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指揮的唐軍與劉武周部下宋金剛、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即今山西朔縣人)部在山西柏壁交戰,宋金剛大敗,投奔突厥,尉遲恭繼續在介休堅守一段后,勢屈降唐。李世民早就聽聞尉遲敬德是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人,自己太需要這種人才了。所以李世民對尉遲敬德恭遇有加,十分重視,親自設宴為他接風洗塵,授予“右一府統軍”之職。
  
    不久,在攻打洛陽王世充的戰斗中,原來劉武周部下的一些高級將領紛紛從李世民的手下逃跑。于是,李世民手下的將領把尉遲敬德囚禁了起來,以防他也跟著逃跑。這無論對于尉遲恭,還是對于秦王李世民,都是一個天大的尷尬。他們將如何化解這個尷尬?
  
    想必是李世民聽到了風聲前來過問,當時的行軍左仆射屈突通、尚書殷開山對李世民說:“尉遲敬德驍勇絕倫,就是他原本不叛,我們已經關起了他,此人也一定要生出埋怨之心,將來必叛。不如直接將他殺掉算了。”
  
    二人說得也在理。尉遲敬德也是了得的人物,率眾歸降唐朝,就希望能夠得到基本的尊重,歸降的人最怕在猜疑中過日子。現在莫名其妙把他給囚禁起來了,肯定會把這個脾氣暴躁的黑面將軍惹惱了,至少是埋下了怨恨的種子。這是常人處理問題的思路。似乎在這一對元帥與降將的關系中,出現了死結。
  
    好在李世民有著化解人際矛盾死結的能力。他有著強烈的自信和建立在自信心基礎上的冒險精神,有著慧眼識英雄的洞察力。他反駁屈突通和殷開山,說:“不然。我跟你們看法不同。他要是想叛,怎么還會等到現在呢?他是那一批投誠人員中最有能力叛逃之人。馬上把人給我放了。”
  
    就這樣,尉遲敬德被釋放了。可是沒來由地把人這樣折騰了一通,總該有個交代才行。幸虧李世民深諳撫人之道,他把尉遲敬德召到自己的臥室內,對他說:“大丈夫相交,圖的是意氣相投,希望你不要把這小小的誤會放在心上。我更不會因為一些流言就害你這等忠良之士,公應深知我心。要是你執意想走,我也不強留,這里有些金寶,你帶在路上用吧,也不枉咱們相識過一場。”
  
    這一番話說得甚是發自肺腑,無比誠懇。尉遲敬德顯然是想要與李世民和大唐的統一事業共進退的,所以他毫不猶豫地留了下來。
  
    當天,李世民帶了一些隨從在外打獵。行至密林深處的時候,卻遭到王世充一伙的伏擊。李世民身邊的人本就不多,又沒有準備,一下就亂了手腳,紛紛被對方打落馬下。王世充手下的單雄信提槍就要來刺李世民,眼看就要傷了李世民的性命,在這千鈞一發的關頭,尉遲敬德大喝一聲,沖殺過來,猶如猛虎下山,一槍將單雄信刺落馬下,然后保護李世民突出重圍。之后更是率眾去攻打王世充,與之大戰數個回合,將對方擊潰,并俘虜了一員大將陳智略。
  
    回到營中,李世民望著尉遲敬德,感嘆地說:“剛才眾人還說你會叛變,真是天意讓我沒有相信,力排眾議,將公保了下來。哎呀!善有善報啊,只是沒想到有這么快!”說罷,用力拍了拍敬德的肩膀,并下令重重有賞。
  
    從此之后,尉遲敬德一直追隨在李世民身邊,幾次在危急時刻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更立下了赫赫戰功。而李世民也十分器重敬德,將他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武將之首。

    二、尉遲恭武藝超群

    尉遲敬德武藝高強,最擅長在對陣之時奪取敵手的矟(即長槊)。他常常在兩軍對陣間,單騎沖入敵陣,即使敵方眾人舉槊齊刺,都傷不了他,最奇的是他還能在左閃右避之間奪取敵人的長槊,返刺對方。齊王李元吉也非常善于馬上擊槊,聽說尉遲敬德也有這方面的技藝,心中很是不服,就決定到營中親自比試,一來炫耀一下自己的武藝,二來挫一挫秦府兵將的銳氣。于是,李元吉來到李世民的軍營之中,兄弟相見坐下,招來尉遲敬德。李世民命雙方把長槊去掉鋒利的尖刃,只以木桿相擊,比試一下武藝。尉遲敬德很恭謹地稟報:“齊王縱使槊上加刃,也肯定傷不了我。我自己把槊刃去掉就是。”尉遲敬德的口氣實在也太大了。李元吉上馬疾馳,總是無法刺中。秦王李世民故意問尉遲敬德:“奪槊和避槊,哪個更難?”敬德回答:“奪槊難。”李世民就命敬德奪李元吉的槊。李元吉執槊躍馬,朝著尉遲敬德狠命刺去,想置之于死地。一會兒功夫,尉遲敬德就連續三奪其槊。最后,這位齊王不得不服,嘴上大聲贊嘆,心中卻感到莫大的恥辱和氣憤。
  
    武德四年(621年),在秦王李世民攻打竇建德的戰斗中,李世民讓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等大將在沿途埋伏,自己帶著尉遲敬德去竇建德的軍營挑戰,以把竇軍引出來作戰。李世民背弓搭箭,尉遲敬德手持長槊,真是一對英雄絕配,竇軍前鋒多人應聲斃命。等竇建德大軍出動,進入到李世民早已安排的埋伏圈之后,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率軍奮起攻敵,一舉打敗了竇建德,也為攻下洛陽的王世充奠定了基礎。
  
    就在這次戰斗中,尉遲敬德還給李世民奪得了一匹良馬。當時,王世充的侄子王琬正在竇建德的軍營中,他是作為王世充派去聯絡竇建德的使臣。王琬所乘的坐騎,是隋煬帝留在洛陽的御馬。他穿著鮮艷的鎧甲,在竇建德的軍前耀武揚威,十分引人注目。李世民也是那愛馬之人,見后不禁脫口贊嘆起來:“那小子所乘之馬,真的是一匹良馬啊!”尉遲敬德一聽,知道李世民喜歡那馬,當即就請沖入敵營去奪馬。他和另外兩位將領一起沖出,直奔王琬,把他擒獲下馬,尉遲敬德牽著那匹御馬,押著王琬,回營復命。可憐那竇建德的一班將士,看著這個目中無人的黑面將軍,竟然沒有人敢出來抵擋一陣。
  
    后來在李世民征討劉黑闥的戰斗中,雙方有一場激烈的戰斗,李世民險些丟了性命。當時劉黑闥軍向李世勣部發動了襲擊,李世民帶領部隊從后面偷襲劉黑闥軍。但是,劉軍很快集結了許多人馬,來勢兇猛,把李世民包圍了起來。唐軍一下子慌了,秦王李世民被包圍。正當李世民左右沖殺、尋找突圍口的時候,尉遲敬德帶領幾個壯士,勇猛突圍,來到李世民的身邊,把李世民和江夏王李道宗救了出來。這是尉遲敬德第二次救了李世民的命。

    三、尉遲恭何以成為門神
  
    唐朝的統一戰爭基本結束后,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雙方都搞起了挖對方墻腳的一招。李建成看上的是李世民那邊的尉遲敬德,他給尉遲敬德寫了一封密信,表示要和他結為生死之交,并送了一車的金銀器物。尉遲敬德是個實在人,他很誠懇地回絕了,要來人給太子傳話,說:“秦王對我有再生之恩,我生是秦王的人,死是秦王的鬼。如果我私下答應了太子殿下,便是有二心,也就是見利忘義的人。這樣的人,太子殿下拉攏去又有什么用呢?”這話把太子咽得也無話可說,但從此卻結下了很深的梁子。
  
    后來尉遲敬德把這個事情的經過向李世民作了匯報。李世民心里一定是很感激他的忠心,但還是不忘來個并不輕松的幽默。他對尉遲敬德說:“你那一片根本不可動搖的忠心,我從來沒有懷疑。只是他們送了你一車金銀器物,你但收取了就是。現在你拒絕了,恐怕就把人家得罪了,你從此就有性命之憂啊。況且,你要是表面上答應了他們,還可以得到許多有用的情報,也不失為良策啊。”話雖如此說,他尉遲敬德哪有如此心計啊。
  
    不久,尉遲敬德真的遇到了齊王元吉派來的刺客。李元吉本來就對尉遲敬德很害怕,他手下的刺客自然也是膽戰心驚。尉遲敬德晚上睡覺的時候,干脆門戶洞開,安臥不動。刺客幾次進到了庭院中,都不敢進入他的臥房,更不要說下手了。李元吉沒有辦法,只好向高祖告尉遲敬德的狀,高祖下詔要把他殺了。還是李世民苦苦求情才保住尉遲的性命。
 
    當李世民和李建成雙方斗爭進入關鍵時刻,李世民還在猶豫的時候,尉遲敬德勸李世民早下決心,早做準備,要先發制人。他要李世民不要“存仁愛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計”,并且揚言如果不動手,那我就只好先逃亡去了,長孫無忌也會跟我一起走。正是在尉遲敬德三番五次的催逼下,李世民才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事變。
  
    在玄武門事變的現場,尉遲敬德擔當著敢死隊隊長的角色,指揮著70余騎人馬。當李世民將李建成一箭射斃之后,臨湖殿伏兵剎那間涌出,70余騎排山壓來,為首正是尉遲敬德。太子、齊王左右護衛,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便遭到突如其來的圍攻,倉促招架,紛紛落馬,慘叫連連。
  
    一時間齊王面如土灰,打馬揚鞭,落荒而逃。尉遲敬德率領的左右兵士,搭弓射向齊王,齊王墜馬。驚惶爬起,卻見秦王李世民所乘之馬奔入旁邊樹林,被木枝所掛,牽絆不能前進。齊王不知哪里涌起一股力量,奔至樹下,徒手搏斗間,奪過李世民手中之弓,勒住李世民的脖頸,一直往死里用力勒去。一邊垂死無懼,眼射兇光;一邊身不由己、面色全無。不知李世民是否來得及感嘆命運,電光火石間,一聲雷厲呵斥,尉遲敬德躍馬而來。李元吉哪里還顧得上到手的獵物?慌不擇路,向著武德殿便跑。豈非徒然?尉遲敬德一箭疾飛,李元吉搖晃幾下,倒地,斃命。
  
    這已是尉遲敬德第三次救了李世民的命!
  
    那邊玄武門前正在展開一場激戰,李建成的東宮警衛隊和李元吉的齊王府兵馬,正在薛萬徹等將領的帶領下猛烈攻城,情況萬分危急。尉遲敬德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提到城門上,宣布太子和齊王都已經伏誅。圍攻的隊伍才稍稍散去。
  
    尉遲敬德顧不上喘息,連忙帶著自己的敢死隊,朝高祖李淵正在泛舟的海池邊疾馳而去,后面幾十騎緊緊跟隨。望著全副武裝的秦王府敢死隊,高祖李淵著實大吃一驚。為了盡快穩定局面,尉遲敬德請高祖李淵頒下一道手敕,下令由李世民接管全國軍隊的指揮大權。
  
    在整個政變的過程中,尉遲敬德表現英勇,臨危不亂,為李世民奪取最后的勝利立下了大功。所以,后來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和長孫無忌都是功居第一。
  
    據說,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后的一段時間里,夜間經常做噩夢,夢見被自己殺死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變為惡鬼,常來作祟。他想起這兄弟倆生前最怕的人是尉遲恭和秦叔寶,為了驅趕惡鬼,他決定把二位猛將的畫像貼到門上。于是,尉遲敬德成了右門神,秦叔寶成了左門神。千百年來,這個風習一直流傳至今。

    四、居功自傲、秉性耿直的大功臣
  
    李世民當上皇帝后,尉遲敬德因為在統一戰爭和玄武門事變中所立大功,被任命為府兵系統最高軍職之一的右武侯大將軍,賜予吳國公的爵位(后來封為鄂國公),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一起,成為貞觀初年最受重視的人。后來還帶兵打敗了突厥的侵擾。
  
    但是,尉遲敬德是那種秉性耿直的人,看不慣的事情,不管是誰,他都要站出來說話。尤其是對于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他們,因為都是政治上的紅人,尉遲敬德更不能容忍他們的小動作。每次看到或聽到關于他們的一些不是,都要當著唐太宗的面,把他們的問題指出來,時常在皇帝面前發生爭執。這幾位在宰相位置上的當權者,都看尉遲敬德很不順眼。
  
    有一次,唐太宗與吏部尚書唐儉一起下棋,發生了爭執。本來唐太宗和唐儉的關系很親近,甚至經常與唐儉一起共餐,唐儉不來他就不好好吃飯。唐儉也是覺得自己與皇上是哥們兒,下棋的時候就不知道讓著,把唐太宗給惹惱了。于是,唐太宗一怒之下,要把唐儉貶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但是,把一個六部首長貶為外州刺史,最好要有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怒氣未消的唐太宗就找到尉遲敬德,要他上朝的時候出來指控唐儉對皇上有怨言,有指斥皇帝的不恭言行。尉遲敬德當時就哼哼哈哈了一番,沒有明確表態。
  
    也許是李世民覺得尉遲敬德是個武夫,沒有多少頭腦,也聽自己的話,所以才會找到他來揭發和指控唐儉。但是,唐太宗萬萬沒有想到,等第二天上朝要作決定的時候,尉遲敬德卻說:“我實在沒有聽到唐儉有什么不恭的言行。”唐太宗不斷給他使眼色,還使勁追問他,要他好好想想,可尉遲敬德就是否認。唐太宗急了,將一把玉珽扔到地上摔碎了,氣憤地甩著衣服就退朝而去。尉遲敬德可是惹了大麻煩了?
  
    過了好一陣子,唐太宗傳話,要三品以上的官員一起進宮,與皇上共進午餐。宴會開始之前,唐太宗發表了一席講話,他說:“今天尉遲敬德的表現,有三利和三益。唐儉免于枉死,是一利;朕免于枉殺,是二利;尉遲敬德免于曲從,是三利。三益則分別是,朕有恕過之美,唐儉有再生之幸,尉遲敬德有忠直之譽。”當場宣布賞給尉遲敬德一千段絲織品,宴會廳里響起一片萬歲之聲。一場風波就這樣化解了。
  
    不過,唐太宗可以原諒尉遲敬德,但對唐儉,他內心的芥蒂并不是很快就能夠消除的。據說,唐太宗有一段時間對唐儉特別恨,派人對他說:“你以后再也不要見我了,我一見到你就想殺了你。”看來,他是把對尉遲敬德的憤怒也一齊發泄到了唐儉的身上。
  
    可是,尉遲敬德卻不管那么多,他還是我行我素,就是改不了那個倔脾氣。貞觀八年(634年),尉遲敬德擔任同州(治今陜西大荔)刺史。有一次,參加唐太宗在內廷召集的高級別的宴會,到會的許多都是當年隨李世民出生入死的功臣。在安排座次的過程中,宰相宇文士及被排在了尉遲敬德的上席,尉遲敬德當時就不服,揪住宇文士及說:“你有什么功勞,竟敢坐在我的上席?”還是李世民親自出面,才勉強把他勸回座位上了。但尉遲敬德還在一個勁地發牢騷,坐在他下席的任城王李道宗,忍不住勸了他幾句,其實也是出于好心,希望不要在這樣的場合發生沖突。李道宗的勸說卻把尉遲敬德的怒氣又激發起來了,他揮拳就向著李道宗打去,把個好言相勸的李道宗打得差點眼睛都瞎了。七年之后,被改封為江夏郡王、擔任禮部尚書的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藏,成為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岳父,真不知道他在那個時候眼睛是否還帶著尉遲敬德“饋贈”的傷痕。
  
    而在當時,唐太宗就很不高興地宣布結束宴會,并找尉遲敬德作了一次很嚴厲的談話。太宗說:“我讀漢代的歷史,看到漢高祖的功臣很少有善終的,心里常常覺得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從我入居大位以來,就一直想著要保全功臣,要讓功臣們子子孫孫繁衍下去。可是,你作為功臣,身居高位,卻總是居功自傲,觸犯國家的法令,這讓我明白西漢時期韓信、彭越等功臣被誅戮,并非全是漢高祖之過錯。國家大事,最重要的就是賞與罰,對于像你這樣的功臣來說,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得到什么非分之恩,一定要好好地反省和管束自己,不要等到將來再后悔,那一定是悔之晚矣!”
  
    可是,尉遲敬德就是這個脾氣。這樣的人,即使在政治清明的貞觀時期,也是很難在朝中立足的。自從被太宗敲打一頓以后,尉遲敬德在政治上就很少發言了。貞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外地做都督、刺史,而不是在朝為官。貞觀十七年(643年),尉遲敬德上表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的說法),太宗批準了他的退休申請。在唐太宗欽定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單中,尉遲敬德列于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之后,排名第六,純粹的武將中,他是第一位。    
  
    尉遲敬德一直活到高宗顯慶三年(658年),享年74歲。在總共16年的退休生活中,尉遲敬德斷絕了所有的人情往來,一方面是搞一些神仙方術的東西,服藥煉丹;另一方面是享受生活,大搞亭臺樓閣、錦衣美食、歌舞娛樂。尉遲敬德去世后,唐高宗給他追授司徒兼并州都督的贈官,謚忠武,賜陪葬唐太宗的昭陵。時至今日,在昭陵博物館里,還能看到鄂國公尉遲敬德的高大墓碑。劉后濱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史天地》
0
著名人物 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