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會當皇帝的光武帝劉秀
2013/12/23 14:46: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有一段很有名的單口相聲,叫《珍珠翡翠白玉湯》,是劉寶瑞的代表作。講的是關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個民間傳說:朱元璋在落難之時,幾個乞丐給他燴了一碗各自要來的飯,說是珍珠翡翠白玉湯,其實就是餿豆腐,爛白菜葉子燴的。這碗飯救了朱元璋一命,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吃遍山珍海味,都找不到當年那碗飯的感覺。專門找來那幾個乞丐,來給他燉珍珠翡翠白玉湯。
這個民間傳說,雖然沒有具體的歷史記載,卻比歷史還要深入人心。
真實的歷史上,劉秀卻有著類似的經歷,只是,他吃的不是珍珠翡翠白玉湯,而是兩種別的食品,兩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飯,卻讓劉秀一生難忘,那么,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是誰為劉秀獻上了這兩頓飯,能夠讓他刻骨銘心?
四四 “豆粥麥飯”的歷史和傳說
劉秀帶著人從薊縣跑出來,隊伍當中唯一的“北道主人”耿弇也失蹤了。劉秀只能決定南逃回洛陽。但是河北來的時候容易,想回去就難了。王郎重賞通緝劉秀,捉住劉秀者,可以封十萬戶侯。王郎雖然是算命先生出身,但他還是頗有心機的,在有些事上算得很準。他深知,劉秀在河北晃悠著,那就是眼中釘、肉中釘、骨頭里面的釘、鐵板釘釘的釘子戶,所以他不惜成本要消滅劉秀。
劉秀要想回去,河北各個城池都不能再進了,有薊縣差點被包了餃子的這次教訓,劉秀“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不敢進城,吃飯也都是在路上。他的隊伍日夜兼程,迎著漫天霜雪,天特別冷,很多人臉都凍裂了。再加上都在室外活動,吃飯也只能饑一頓飽一頓,這生活可以說是真低碳了,過低了,簡直是一點碳也沒有,只能嘆氣了。到了饒陽縣境內一個叫做無蔞亭的地方,大家又冷又餓實在走不動了,就在亭子里歇腳。劉秀幾乎就要昏迷過去,他經歷過戰爭的殘酷,也經歷過政治斗爭的兇險,但是以前至少在吃飯上,還是沒有斷過頓的。這是他第一次親身體驗到饑餓和寒冷的可怕。那是一種什么感覺?就像是餓狼冰涼的爪子,在撓你的心。那個夜晚對他來說,比半生都要漫長。風嗖嗖的,肚子咕咕的,頭蒙蒙的,他估計也中了傷寒,眼看著就挺不住了,這時候多虧了一個人幫了大忙。這個人又是馮異。
馮異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竟然搞到了豆粥,熱氣騰騰地端給劉秀:
時天寒烈,眾皆饑疲,異上豆粥。(《后漢書》卷一七《馮異傳》)
劉秀看到這碗豆粥,心里太感動了,也不顧得多說什么了,豆粥喝得那個美啊,入口柔,一線喉。喝下這碗豆粥,他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起來,對大家說:“昨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馮異字公孫,他的意思就是,昨天喝了馮公孫這碗豆粥,饑寒全沒有了,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這豆粥還真救命。用現在的話說,劉秀喝的豆粥相當于藥膳,既能充饑,還有一定的治病的效果。黃庭堅有詩云“豆粥能驅晩瘴寒”(《答李任道謝分豆粥》),劉秀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豆粥事件之后,劉秀一行人又到了南宮,誰知道遇到了大風雨。冬天的雨,是刀子一樣的冰雨。劉秀他們也夠慘的,剛剛是無蔞亭,現在又是大雨,屋漏偏遭連夜雨。大家衣服全淋透了,也巧,正好在路邊發現一處空房子,劉秀他們就進去避雨。在這個房子里有一個灶臺。馮異抱著柴禾,鄧禹生火,劉秀把淋濕的衣服脫下來,放到火上烤。這是一幅多么溫馨的畫面。也許劉秀此時會想,要是再有碗豆粥喝喝該多好。不過,豆粥馮異確實是沒有了,但他就像是一名魔術師,開始了新一輪表演。前幾天獻豆粥,不算什么,接下來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他弄出了一些麥子,煮成麥飯讓大家吃。這還不算什么,接下來馮異又用一堆菟絲草,做了一件菟絲披肩送給劉秀。
劉秀的衣服正在火上烤著呢,自己光著膀子,那么冷的天,有這個披肩一披,暖和多了。這披肩雖然是菟絲草的,在那種情況下比鴨絨還要珍貴。
馮異的綜合能力確實高,既能為劉秀出謀劃策,又能在最關鍵的時候解決最難解決的細節問題。別小瞧豆粥和麥飯,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大家的命,是劉秀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啊。有一段河南地方戲,一直流傳到今天,名叫《劉秀喝麥仁》,麥仁就是麥粒煮的飯,戲中有段唱詞和單口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可謂異曲同工,意思就是劉秀當了皇帝,就想喝當初的麥仁:
漢劉秀洛陽登了八寶,常想著熱騰騰的玉麥仁,那文官做飯吃著都不美口,武官做飯吃著還不順心,文武官做不中如意的飯,光廚師趕走三千六百人……
真實的歷史上,劉秀不可能為了吃個麥飯,光廚師就趕走三千六百多人,一天換一個廚師,還得折騰十年。但是這能進一步突出,麥飯和豆粥對于當時的劉秀來說確實是至關重要的。劉秀登基后六年,有一次在向馮異下詔的時候,還提到這件事:
倉卒無蔞亭豆粥, 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同上)
當初的豆粥和麥飯雖然在肚子里早就消化干凈了,但是,這份溫暖的情誼卻長留在了劉秀一生的記憶中。
再往外多說一點。相對于歷史本身來說,民間傳說、地方戲曲,往往更被老百姓喜聞樂見。同樣是一件事,戲曲會演繹得非常生動。比如三國時關羽離開曹營去投奔劉備的那段,在《三國志》上只有寥寥幾筆,曹操封關羽為壽亭侯,并且“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言簡意賅,足以說明曹操對關羽是很好的。但是,究竟有多好呢?大家不理解,賞賜了什么呢?大家很關心。戲曲里就抓住了這一點,開始演繹了。京劇里,這段叫《關公辭曹》,直接讓曹操對著關羽唱:
在曹營我待你恩高意好,上馬金下馬銀美女紅袍。
保薦你壽亭侯爵祿不小,難道說你忘卻了舊日故交?
這就突出了賞賜的內容:金銀財寶,美女紅袍。不過相對來說,京劇還是陽春白雪,同樣是這個情節,蔣星煜先生的《以戲代藥》上,記錄一段河南曲子,風格就完全不一樣,也是曹操向關羽表示自己夠意思,曹操是怎么唱的呢:
在曹營我待你哪樣不好?頓頓飯四個碟兩個火燒。
綠豆面拌疙瘩你嫌不好,廚房里忙壞了你曹大嫂!
還有一個版本,細節更生動,尤其是用河南方言:
在許都我待你哪點兒不好,頓頓飯包餃子又炸油條。
你曹大嫂親自下廚燒鍋燎灶,大冷天只忙得熱汗不消。
白面饃夾臘肉你吃膩了,又給你蒸一鍋馬齒菜包。
搬蒜臼還把蒜汁搗,蘿卜絲拌香油調了一瓢。
我對你一片心蒼天可表,誰要是不仗義誰是鳥毛!
這表現力實在超強。對于老百姓來說,壽亭侯和賞賜都是虛的,不吸引人,但是曹大嫂親自下廚,七個碟子八大碗往外端,又搗蒜泥,又倒香油,這么多好吃的伺候著,那曹操對關羽多講究,多仗義啊,關羽還非要回去找他大哥,那關二爺是何等忠貞不渝的英雄啊!王朔說,他早年看《紅燈記》,李玉和唱“鳩山設宴——”,他就饞得流口水,心想,擱我,都設宴了,就交個朋友吧。
民間傳說,有很多都是建立在歷史上的發揮和想象,和生活又能有緊密的聯系。在民間傳說中還有“王莽追劉秀”的說法,還有劉秀是漢成帝兒子的說法,這都是不符合史實的,但是和史實確實又有那么一點點瓜葛,追劉秀的不是王莽是王郎;劉秀也不是漢成帝的兒子,而是王郎冒充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正是有這兩點史實的存在,才會產生這些民間傳說,也正是諸多傳說,通過街傳巷議,讓歷史有了更加鮮活的面貌,有了打動人心的鑼鼓點。
今天的山西長治縣有一個關于山神救劉秀的傳說。那個傳說中,劉秀跑到天紫嶺一個破舊的山神廟里,后面就是追兵。廟門的蜘蛛網本來密密麻麻,被他闖破。他回頭一看,心想:“壞了,追兵過來,看到蛛網已破,肯定進來搜查。”于是,他跪在神臺前祈禱:“今日劉秀有難,望山神爺顯靈,若能補全蛛網,他日我登上龍位,定封你天下都城隍,讓天下的城隍都歸你管。”說完,他回頭一看,蛛網彌合如初。追兵到了廟前,見到蛛網罩門,就沒有進廟搜查。后來,劉秀當了皇帝,封此處為“天下都城隍”,統管天下城隍,這個廟就成了城隍協會的總部,天紫嶺就成了城隍嶺。這些傳說都能說明他的確有過這么一段被追捕的經歷。即便沒有傳說中的蜘蛛網,他所面臨的也是難以逃脫的天羅地網。
四五 渾水吃魚
經歷了無蔞亭之困,劉秀看到自己的下屬一個個餓得直不起腰來了。飯吃不飽,就是逃跑也沒有力氣啊。馮異就算真是個魔術師,也不能無窮無盡的往外變豆粥、麥飯、方便面、火腿腸。要有這個本事,每年臘月二十三,就沒人拜灶王爺了,全改拜馮異了。劉秀也不忍心看著大家都餓得半死不活的,就想了一個辦法。對大家說:“都跟著我,去吃好的去。”套用一句電影臺詞:“跟著我,有肉吃。”去哪里吃呢?大家都很奇怪。
劉秀說:“咱們不是出來招撫的使者嗎?使者到各個郡縣去,各個郡縣不都管飯嗎?”估計劉秀這么一說,大家全都樂了:“劉將軍大概是餓糊涂了吧,沒錯,過去咱們去招撫,是管飯,現在河北各個郡縣都聽王郎的了,王郎派出的使者人家管飯,咱們是劉玄的使者,不但不管飯,都恨不得逮住把咱們給吃了。”
劉秀又說了一句話,馬上就啟發了大家:“咱們不說是劉玄的使者,就說是王郎的使者,從邯鄲來的,吃飽喝足了就走,不就完事了?”劉秀這一招,在三十六計里叫渾水摸魚,這里可以改成渾水吃魚。那時候又沒有電話,又沒有照片,誰也不知道邯鄲來的使者什么模樣,所持的證件就是手中的節,就是一根竹竿,上面綴著根牛尾巴,的確是很容易蒙事的。
劉秀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只是他沒想到在細節上暴露了馬腳,差點就誤了大事。他帶著自己這些人進了饒陽,冒充自己是邯鄲來的使者,前來招撫。饒陽的官員趕緊把他們迎進傳舍,相當于縣委招待所,安排了一桌酒菜。酒菜不上還好,一上來就出事了。這些人這么多天吃不飽飯了,有碗豆粥喝那都賽過山珍海味,葷腥更是沒沾過,突然看見了這么一桌豐盛的雞鴨魚肉,會是什么表現?可以說已經異常于人類了,只有在動物園猴山里,才能看到這種場面:
從者饑,爭奪之。(《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
一個個寧做飽死神,不做餓死鬼,爭來搶去,饒陽的官員一看,這是邯鄲來的使者嗎?不像,倒是像豬八戒被封的那個凈壇使者。
饒陽的官員對他們產生了懷疑,不過,也不能因此就斷定他們是假的,萬一要是真的,派人把他們全抓了,將來追究起來,抓皇帝使者的罪名可擔待不起。
琢磨來琢磨去,饒陽的官員琢磨出了一個辦法,來驗證一下劉秀他們的真假。這個辦法夠狠的,饒陽的官員讓手下去傳舍外面敲鼓,一邊敲鼓一邊喊:“邯鄲的將軍到了!”這一下壞了,都不吃了。估計有不少人,差點沒噎過去。邯鄲的將軍要是真來了,劉秀這些人馬上就現原形了,邯鄲的將軍能不認識邯鄲來的使者嗎?所以說“官屬皆失色”,臉色全變了,剛才還寧作飽死神,不作餓死鬼呢,這會兒一想,只要不死,還是做一個人活著最好。劉秀趕緊出去坐上馬車準備跑。就在坐上車那一瞬間,他突然做了一個決定,正是這個決定,才讓他們化險為夷。他一想:“如果這時候跑,那是根本跑不了的。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再冒一次險,不是說邯鄲的將軍來了嗎?如果是真的,那我怎么著都難逃一死,不過要是假的呢?要是饒陽的這些人在試探我們呢?”劉秀這么聰明一個人,一定能夠想到,這很有可能只是一個試探,哪能那么巧,邯鄲的將軍早不來,晚不來,單等我們吃飯的時候來湊局。另外,剛才大家那吃相確實是有破綻的,劉秀當時肯定能夠看出來,但沒法管,當著饒陽官員的面他不能直接糾正大家,不能說都慢點吃,排排坐,分果果。一說也露餡。
劉秀從車上慢慢下來,回到自己的坐席上,鎮定自若地說:“邯鄲的將軍既然來了,就請進來,我們是老同事,交流一下工作,一起吃點,當然剩的也不多了,一起喝兩杯,相逢不如偶遇嘛。”
劉秀這雖然是一步險棋,但是這步險棋走的,直接又將了對方一軍。輪到饒陽的官員傻眼了,本來是想試探,現在成了被試探,無語可對。劉秀看這形勢,心里就更明白了,越是明白,就越裝糊涂,又坐了很長時間才走:“久乃駕去”。反正知道沒什么事了,干脆等等消消食,實在不行晚上再吃一頓。
當然,劉秀不可能等到晚上了,這一頓飯就已經夠危險的了,要是等到了真的邯鄲將軍,那吃多少也得吐出來。就這樣,劉秀離開饒陽的時候,饒陽的官員還是覺得不對勁,傳令讓看城門的門長把劉秀扣住,門長說了一句話:“誰知道將來天下會是誰的?我一個小小的門長,怎么敢抓這么大的人物啊?”
他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門長,看似說了一句無關緊要的話,之所以被載入史冊,是因為傳遞出了一種信號。說明劉秀前期所做的招撫工作,確實打下一定的群眾基礎,雖然很多人都一并歸順了王郎,但也大多都是趨炎附勢,王郎政權來勢兇猛,其實并不牢固。
饒陽城的南門沒有為劉秀關閉,填飽了肚子的劉秀,踏上了更加兇險的逃亡之路。
四六 險渡滹沱河
從饒陽出來,劉秀一行人繼續南逃,眼看著就逃到了滹沱河邊上。這時從后方傳來一個壞消息,王郎的追兵就要過來了。劉秀沒有了任何退路,必須要渡過滹沱河。最好的渡河辦法,就是河水結冰,大家從冰上過去。所以雖然當時的天氣已經很冷,劉秀還是希望最好能更冷一些,這樣河水才能結冰,大家才能渡河。在到達滹沱河之前,劉秀先派出一名手下去探路,看看河水結冰的情況,這名手下趕回來的時候,帶給大家一個令人絕望的消息:“河水沒有結冰,水流如斯,不但沒有結冰,甚至連船都沒有,死路一條。”聽到這個消息,“官屬大懼”。跟隨劉秀的這些人,心都涼成冰陀了。昔日楚霸王烏江自刎,這次弄不好只能滹沱河冬泳了。
劉秀倒是不動聲色,又派王霸再去看看。被劉秀比作“疾風知勁草”的王霸騎著快馬,疾風一樣到了河邊,看了一眼回來向大家匯報:“冰堅可度。”不但結冰了,而且結得很結實,渡河沒問題。為什么這兩次探路得出了相反的結果?王霸難道也是一名魔術師?過去一變就結冰了,他要有這個本事,派他去趟海南島,三亞就能申辦冬奧會了。王霸這是在撒謊。王霸到了滹沱河邊一看,確實沒有結冰,也沒有船。但是,如果他照實說,大家就不渡河了,后面就是王郎的追兵,橫豎都是死,還不如先穩定軍心,把大部隊騙到河邊。再說,天氣這么冷,萬一大部隊過來的時候,結冰了呢?就算沒結冰,還可以再想別的辦法。
劉秀知道王霸在撒謊嗎?史書上沒有說。我認為劉秀是知道的。劉秀肯定明白第一個派去打探情況的手下不會撒謊。既然這樣,為什么還要再派王霸去看?因為劉秀看到大家那么驚慌,不論怎樣必須要先穩定軍心。能夠穩定軍心的人,必須是一個意志格外堅定的人。劉秀了解王霸,知道他正是這樣的人選。他把這個任務交給王霸,從根本目標上來說,已經不再是打探情報的任務了,而是穩定軍心的任務。王霸也是能意會的,他果然完成了劉秀交給他的任務,軍心穩定下來了。疾風中的勁草,甚至能夠改變風的方向。
大家繼續前進,奔滹沱河而去。到了滹沱河邊的時候,奇跡竟然發生了,滹沱河真的結冰了。大家都很高興。
劉秀笑著說:“一開始我派來的那個人,果然是胡說八道。”如果劉秀真以為開始派來的那個人是胡說八道,這時候能不處置?隱瞞事實,惑亂軍心,多大的罪啊,劉秀還能笑著說這件事?
緊接著,劉秀讓王霸“護度”,維護過河秩序,《續漢書》上說,由于冰面太滑,人在上面走還可以,馬就很麻煩,因為馬蹄很滑,馬腿很僵硬,在冰上的協調性沒有人那么好,在上面走不了。王霸就用一些盛著沙子的布袋放到上面,起到了防滑的效果,這樣馬就可以走了。但是渡河的速度很慢,劉秀他們也沒有速滑的經驗,整個渡河過程非常驚險,隊伍還沒有全部過去,冰就融化了,還剩幾匹馬在后面。好在大部隊算是保存了。
渡河之后,劉秀對王霸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之所以幸免于難,全都是你的功勞。”這句話既是在表揚王霸,也是在點破他撒的謊,要不是王霸的謊言,這些人恐怕都成了王郎的刀下鬼了。到這里可以斷定,王霸的謊言是在劉秀的意料之中,也是劉秀所暗示的。王霸緊接著就說了:“這是因為明公您的圣德而有神靈保佑啊,當年周武王的白魚之應,也不過如此。”王霸說的白魚之應,是《史記》上的一個故事。周武王渡河的時候,有一條白色的魚跳到了舟中,周武王大喜,把這條魚取出來祭天。因為商朝尚白,以白色為貴,白色代表了商朝的王權。魚的身上有鱗甲,就像戰士的盔甲一樣,象征著商朝的軍隊,周武王坐的舟,又與周諧音。白魚入舟,意思就是商朝就要被周取而代之了,周武王才會這么高興。王霸也是用白魚之應來解釋滹沱河突然結冰,是一個好的兆頭。這對于處在最困難時期的劉秀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鼓勵。
劉秀鼓勵過王霸:“努力,疾風知勁草!”王霸也鼓勵劉秀:“努力,好馬不吃回頭草!要繼續進取!你也是有白魚之應的人!一定會成功的!”領導和下屬之間能夠互相鼓勵,一個團隊才會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唐代的胡曾就這件事,寫過一首詩《詠史詩·滹沱河》:
光武經營業未興,王郎兵革正憑陵。
須知后漢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胡曾認為,劉秀的這些手下能力再強,加起來都沒有滹沱河結冰作用大。我倒覺得,這首詩的后兩句可以改成:若無后漢功臣力,怎得滹沱一片冰。如果劉秀沒有這些緊緊團結在一起的手下,沒有意志堅定的王霸,滹沱河就是結冰了,恐怕也用不上。珍珠翡翠白玉湯,在落難之時救了帝王,也是一個很好的隱喻。每個帝王,尤其是開國皇帝,在創業的過程中,幾乎都有過自己的落難之時,也都得到過自己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在劉秀這里,真正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并不僅僅是馮異為他獻上的豆粥和麥飯,而是代表著一批支持他、輔佐他、幫助他的人。這些人和他不離不棄,風雨同舟,才使他走出困境,開創輝煌。比如說馮異、鄧禹、王霸、耿弇…… 他們是劉秀的珍珠、翡翠、白玉,是劉秀此生閃閃發光不可磨滅的財富。
劉秀這一段逃難的經歷,對他的人生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首先,這段經歷磨煉了劉秀本人。孟子有一段很經典的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如孟子所說,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落到某人身上時,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煉,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備受窮困之苦,讓他做事總是不能順利。上天為什么要這么難為人呢?這是要鍛煉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讓他能夠做到本來做不到的事。每個人其實本來都是普通人,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做不到的事情是很多的,為什么有的人就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就是因為他們吃過別人沒有吃過的苦,經歷過別人沒有經歷過的磨難。歷史上凡是成大事的人,幾乎都經歷過這樣的磨難。對一個人的內心來說,這是一番洗禮;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一次涅槃。就像詩人里爾克說的那樣:挺住就是一切。這樣的磨難劉秀都挺住了,以后還有什么事挺不住呢?
其次,這段經歷磨練了劉秀的這個團隊。為什么我們覺得劉秀的團隊里有那么多能力超強的人?總是在關鍵的時候就跳出來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因為他們也都經歷了難得的歷練。“疾風知勁草”,歷練的過程就像一陣狂風,狂風過后,一般的草都已經沒了,有的被吹彎了,有的被吹折了,有的被吹飛了,依然挺立的都是真正的勁草。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通過這次歷練,劉秀的這個團隊,就發生一次優勝劣汰,留下來的都是真的猛士,劉秀的團隊就成了一個真正的猛士團。
第三,這段經歷加速了劉秀和自己這個團隊之間融合。這算是劉秀目前這支團隊共同經歷的第一次危難。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劉秀這支團隊在一起時間很短,只有幾個月,其實還正處在磨合期,如果是沒有這段經歷,正常的磨合期可能還會很長。一般來說,一個新成立的團隊,大家在互相不了解的情況下,說話做事總會悠著點,來點鉤心斗角很正常,團隊內部就會發生內耗,互相抵消掉一些力氣。但是,當危難突然來臨,誰也不會再考慮那么多了,所有的力氣都一致對外了,劉秀和自己的團隊都顯示出了最真實的一面,發揮出了自己最大的能量,誰有多大本事,就會使多大本事,有哪方面特長就會展示那方面特長,加快了彼此之間的了解。沒有這段經歷,誰知道馮異還會鼓搗豆粥麥飯啊,誰知道劉秀還有吃霸王餐的本事啊?
最后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這次經歷增強了劉秀團隊的凝聚力。正是因為有了危難,大家才知道團結是多么重要。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力量是鋼,是讓大家渡過難關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在危難面前,大家抱成團,經歷了這么一段相濡以沫的日子,才知道這份情誼是多么的珍貴,才更能理解凝聚力是多么重要,才真正明白互相幫助是多么重要。
在劉秀這么困難的情況下,幫助劉秀的不光是這些有名有姓的人,甚至還有一些連名字都不知道叫什么的人,同樣是在關鍵的時候,給劉秀指明了方向。渡過滹沱河之后,到了下博縣城西,劉秀“遑惑不知所之”,“狼狽不知所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想逃回洛陽,路還很遠,不知道還有多少艱難險阻。有點像《西游記》中,唐僧取經到了火焰山,沒有芭蕉扇滅火,眼看著就過不去這坎了。這時,路旁出現了一名白衣老人,給他指路說:
努力!信都郡為長安守,去此八十里。(《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
白衣老人指著信都的方向,對劉秀說:“你們要努力,河北信都郡,現在沒有歸屬
王郎,還是屬更始政權管轄,離此處只有八十里,你們快去吧。”
這是《后漢書》中,在河北又一次出現“努力”這個詞。上一次努力,是劉秀對王霸說的,這一次,是這個老人對劉秀說的。這個老人是誰?史書上沒姓名,封建史學家說的是神乎其神。唐代的顏師古就在這個地方做注,說老人是個神仙,現在下博縣還有祠堂。
我敢保證,這個老人肯定不是神仙。要真是神仙,他也不用站路邊對劉秀說了,應該站云彩上講話,才符合神仙的身份,那多有神術權威啊。估計,這老人就是一個非常好心的普通人,沒有留下姓名。或者說劉秀走得匆忙——老人指完路,劉秀“即馳赴之”,沒來得及問老人的身份。后來劉秀得了天下,東漢政府確實為這個老人修了祠堂,關鍵是因為他給劉秀指的這條路指對了。劉秀的馬,在下博到信都的驛道上飛馳。白衣老人的一面之詞,成了他此時唯一的希望。信都對他來說,目前依然吉兇未知,八十里路似乎近在咫尺,劉秀不知道等待著他的究竟是什么,他的心在馬上,比道路還要顛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摘自魏新《東漢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