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曹國宏通訊員張林文/圖
在社旗縣賒店鎮,已幾近失傳的木版年畫工藝又重放異彩,該鎮退休工人陳景知不僅精于年畫模板的刻制,而且,他印制年畫的拿手技藝更是讓人拍手叫絕。
今年57歲的陳景知是縣五金廠退休工人,在賒店鎮豆腐街一個簡陋小院居住。當記者走進這個小院時,陳景知正在聚精會神刻制一件關公圖像模板。
陳景知是地地道道的賒店人。從清朝中期開始,一家幾代就靠雕年畫模板、印制年畫為生,被稱為賒店陳氏木版年畫。陳景知十幾歲時就跟父親陳國卿學習木版年畫的雕刻藝術,16歲開始出師賣藝,在賒店、南陽及襄樊一帶刻年畫、賣年畫。
“文革”時期,陳氏木版年畫被視為“四舊”被禁止印制,用具幾乎全被查收。陳景知父子冒著被批斗、坐牢的風險,將幾十塊年畫模板和有關資料完好保存下來。盡管隨著現代科學印刷術的興起木版年畫已失去了原有的市場,但陳景知數十年鍥而不舍,精益求精,使這一寶貴的民俗文化遺產不斷發揚光大。
陳氏木版年畫純屬古老美術工藝,書與畫相得益彰,構圖飽滿而主次分明,整個流程全部是沿用古老手法制作。據陳景知介紹,木版年畫從畫墨到貼板、刻板到套色、印制,至少要十三道工序。雕刻一塊年畫模板最少也得十天半個月。套色印制更有學問。
“陳氏木版年畫具有構圖豐滿、造型夸張、色彩強烈、線條樸實渾厚、粗獷簡潔、極富裝飾的獨特風格,日曬雨淋而不變色。”該縣文聯美協主席曹惠永說。
陳氏木版年畫根植民間土壤,雖然圖稿自己可以創作,但大部分是祖上流傳下來的,所以才保留了年畫工藝的原汁原味。
陳氏木版年畫先后參加了1986年“湖北民間藝術展覽”、1987年“首屆中國藝術節”、2007年的“八藝節”。有三幅作品走出國門到東南亞各國展出,有一幅作品被列為湖北版初中美術教材,大量作品被許多省級博物館收藏。2011年4月16日,在中宣部召開的中國木版年畫搶救和保護工作成果發布會暨總結表彰大會上,陳氏木版年畫名
列其中。目前,賒店陳氏木版年畫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陳景知說:“咱賒店這個木版年畫到我這兒已經是第四代了,從祖上傳下來,下面還有一代還剛開始接觸。作為文化遺產,我希望能發揚下去,傳承下去,希望能為賒店文化發展做出一點微薄的貢獻。”【原標題:在賒店,邂逅陳氏木版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