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南陽 >> 文化遺產(chǎn) >> 文遺賞析 >> 瀏覽南陽

南陽宛梆穿越四百年的經(jīng)典

2013/4/15 16:49:10 點擊數(shù): 【字體:


   
    宛梆源于“百戲之祖”    締造諸多傳說傳奇

    宛梆生長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南陽及周邊地區(qū),又名唧唧梆、老梆子、南陽梆子,1956年南陽行署將其命名為“宛梆”。《中國戲曲志·內鄉(xiāng)卷》記載:“它是明末清初陜西東路秦腔(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后,與南陽當?shù)孛窀栊≌{、民間說唱融合,演變形成的一個戲曲劇種,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號稱“百戲之祖”。秦腔落地,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養(yǎng),形成既激越又婉轉,柔美與壯美配合得妙不可言的宛梆。

    宛梆興盛在清道光年間至民國三十年前后,當時南陽各縣民間春祈秋報、婚喪嫁娶大唱宛梆,宛梆班社數(shù)以百計,劇目有300多個,其中,以內鄉(xiāng)夏館鎮(zhèn)富紳張珊創(chuàng)辦的公義班影響最大。

    相傳公義班武丑王老四,手持雙棒,上置一小簸箕雞蛋,倒翻跟頭后,雞蛋保持如故。還有個演奸相的演員犟一頭,戲太好了,卸裝后行經(jīng)街頭,竟被眾人唾罵。

    鄧縣人王春生,藝名生娃,14歲學戲專攻花旦。他五官清秀,嗓音甜軟圓潤,出科后不管搭誰家戲班,都會成頂梁柱。21歲時被掛金牌子(這是解放前給演員的最高榮譽)。他吸收了大調曲子和漢劇唱腔旋律,巧妙運用卷舌音和花腔,唱腔清新。他的臺步,較一般花旦步子大,優(yōu)美大方。宛屬各縣流傳著“想看生娃戲,多跑十里地。”“生娃喊一嗓,迷了八道崗。男人不下地,女人不燒湯。”

    宛梆“非遺”傳承人程建坤先生曾講過:“1956年,王春生赴鄭匯演,和常香玉在一個舞臺上先后演出,常香玉盛贊他:‘你要在省里,就超過我。你要在北京,就是梅蘭芳’。”王春生因此被很多演員稱為“南陽地區(qū)的梅蘭芳”。

    宛梆較早的女演員趙蘭英,南陽人稱她“小坤角”。她甩花腔與眾不同,運用吸氣,發(fā)腦后音,聽來更悠揚婉轉。

    艱苦付出   豐富農村大舞臺

    從1951年建團以來,內鄉(xiāng)縣宛梆劇團曾幾經(jīng)興衰起落,但她始終堅持以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為己任,用自己的艱苦付出,唱紅了農村大舞臺。成為保護傳承和傳播優(yōu)秀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典范。1992年內鄉(xiāng)縣宛梆劇團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

    廟會、祝壽和還愿,鄉(xiāng)村禮俗和宛梆劇團同榮共生,但宛梆劇團下鄉(xiāng)唱戲,從來都是“自立更生”。凡各種交易會、豐收慶賀、紅白喜事,一個電話,有請必到。不管到哪里,群眾只需要給他們找好演出場地就行,一切都是他們自己干。多年來,劇團下鄉(xiāng)演出自己找車輛、自己帶鍋灶碗筷、自己帶舞臺音響、自己帶被褥鋪蓋、自己帶桌椅板凳,他們經(jīng)常睡在廢棄老宅,或者鋪點秸稈就睡在臺上地下,枕頭是用報紙包起來的磚頭,吃的是自己做的咸菜絲、玉米糝、蒸饃,有時一周才能吃回肉。全團無閑人,團長兼導演、司機,炊事員兼字幕,音響師是出納。酷暑和寒冬,是對演員們最艱苦的考驗,該穿厚該穿薄都根據(jù)演出需要,演出中暈倒在舞臺上或手腳凍傷、渾身痱子的情況屢見不鮮。山村條件差,往往是戲臺子搭在半山腰,而車只能開到山腳下,7噸多重的演出道具,硬是全體演職員肩扛、手抬、繩索系,一趟趟把戲箱盤到山上。一年冬天,在內鄉(xiāng)七里坪演出,戲臺子搭在半山腰,把戲箱道具等一趟趟搬上山,又搭好戲臺,演員們累得躺在舞臺上就睡著了。半夜里下起了鵝毛大雪,第二天清晨,起早跑過來的人們扒開被子上厚厚的積雪,看到演員們依舊酣睡的樣子,禁不住熱淚盈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趙倩曾多次跟團體驗生活,提及宛梆的艱辛和執(zhí)著,他說:“再苦苦不過宛梆,再難也難不倒宛梆。”

    為了給老百姓唱好戲,宛梆人長期過著游牧式的生活方式,演員們不得不長期與家人孩子分離。有一年,劇團一共5次路過內鄉(xiāng)縣城,為了趕臺口,大家連車都沒下。全年365天,有300天左右在外演出,風雨無阻,送戲下鄉(xiāng),餐風露宿,扎根鄉(xiāng)村,每年巡回演出600場以上。這么多年來他們每演出一場的費用大致是900~1200元,演員的月平均工資不足千元。

    在保護中傳承   在傳承中發(fā)展   與時俱進創(chuàng)造新輝煌

    南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開發(fā),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南陽市委市政府分別將搶救和保護宛梆等稀有劇種列入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規(guī)劃綱要,省市領導多次到劇團指導工作解決難題。目前,在內鄉(xiāng)縣城占地20畝,投資700萬元的集辦公排練教學演播藝術培訓為一體的宛梆藝術中心綜合樓已投入使用。內鄉(xiāng)縣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和扶持,年補貼標準從10萬元增加到50多萬元,還先后為宛梆挖掘整理資料、恢復傳統(tǒng)劇目打造精品劇目和參加戲劇大賽投資近百萬元。近年來,宛梆人致力于挖掘整理宛梆資源,積極開辦宛梆班培育和留住人才。在積極拓寬演出市場的同時加強硬件設施建設,逐步打造宛梆品牌。弘揚主旋律是內鄉(xiāng)縣宛梆劇團排戲的原則,從1990年到現(xiàn)在他們共排演劇目200多個。他們排演的話劇《太行山人》,再現(xiàn)了全國優(yōu)秀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吳金印同志數(shù)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層甘當人民公仆的共產(chǎn)黨人形象。2000年4月至8月,該劇在安徽省范圍內巡回演出達百余場。他們排演的《三院禁約碑》還獲得了河南省第七屆戲劇大賽金獎和省、市“五個一”工程獎,成為我省反腐倡廉的經(jīng)典劇目。

    內鄉(xiāng)縣宛梆劇團共獲得100多項市級以上獎勵,2000年被河南省人事廳、河南省文化廳聯(lián)合授予“河南省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光榮稱號。他們排演的精品劇目曾榮獲“文化部優(yōu)秀劇目獎”,“河南省第七屆戲劇大賽金牌獎”,“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節(jié)金獎”等多項大獎。這個只有70人的團體,靠著敢于吃苦樂于奉獻的團隊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在頑強拼搏艱苦奮斗中成長壯大,用心血和汗水撐起了“天下第一團”。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南陽廣電傳媒網(wǎng) 作者:徐徽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