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宛梆屬于我國稀有的劇種之一,2006年首批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內鄉縣宛梆劇團劉鐵民團長介紹說,宛梆源于秦腔,誕生于明末清初,傳延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1951年,內鄉縣人民政府為保護地方戲,組建了內鄉縣宛梆劇團,此后廣攬人才,培養學員,弘揚光大宛梆藝術。
歷史上曾涌現出專攻生旦的王春生、名紅臉翟道三、名黑頭杜林保、名武生邢德山、小坤角趙蘭英等大師級靈魂人物。此外還有程建坤、李建海、周成順、范應龍四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多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歲月長河中,經過歷史的積淀和藝術的升華,宛梆已形成其“激越婉轉,綿柔與壯美結合”的獨有特點。
宛梆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劇種
“做一名宛梆人很辛苦,這也是一個體力活。”劉鐵民團長首先講述了宛梆行業的苦和累,一個演出團隊所有的行頭重約4噸多,流動舞臺車開到哪里就在哪里搭臺,那么多盛放服裝、道具、燈光、音響、布景、設備的箱子抬下車子,所有的演員首先搭建舞臺,然后就忙著化妝,甚至沒時間吃飯就要登臺唱戲。謝幕后還要拆卸舞臺、裝車,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多小時,比演一場戲都累。
“這些工作連專業的裝卸工都不干,我們的演職員需要一職多能,團里沒能力設置更多的崗位。無論春夏秋冬,出去演出都要帶著行李,住宿時在空屋子里打上地鋪,條件好的在地板上鋪點破褥子、干麥秸,不好時直接就把被褥鋪在水泥地上,很多演員留下了腰腿疼的毛病。吃飯都是團里自己采買食材,廚師是專業的,必須保障演職員的生活。根據角色不同,每演出一場能拿到能拿到12—28元不等的演出補貼,這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宛梆是一個亟需保護的劇種
要做一名出色的演員,有兩個要點,天才加勤奮。劉鐵民說,近年來,戲曲正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尤其是稀有劇種,缺乏新生力量。南陽宛梆藝術中等職業學校的前身是南陽藝校內鄉宛梆班,招生困難,現在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高學歷的也不會來學戲,生源一般都是農村家庭困難的孩子,基礎不是很扎實。
劉鐵民面色深沉,他不無憂慮的說,老一輩藝術家有的年逾古稀,有的已經過世,稀有劇種正在失傳,人才缺乏是最大的困難。“作為一個非遺文化傳承人,作為宛梆劇團現在的當家人,我深感肩負的重任。薪火相傳,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把宛梆文化、表演藝術、優美唱腔的精華一點一點的傳給年青的演員。戲曲的學問很深,必須手眼身法步五功俱全,醞釀特定情緒,進入最佳狀態,徹底融入角色,才能更好的詮釋戲曲藝術的深邃意義。”
政府采購演出加上劇團演職人員謀生活的商演,每年演出達到800場,沒有充裕的時間去研究、開發新的劇目,傳和承有效的進行銜接是下一步亟需改善的!劉鐵民緊皺著眉頭說。
宛梆是一個特色鮮明的劇種
宛梆唱腔分本腔與假腔(花腔),本腔有唱詞,音發丹田;假腔接于本腔之后,音發腦后,有音無詞,高本腔八度,猶如鳥鳴,動聽非常。
宛梆曲調豐富,唱腔激昂,其聲腔高亢豪放,花腔是宛梆聲腔藝術中比較突出和獨特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各類板式的結構中都有花腔、生、旦、凈、丑各種行當皆可用之。特別是女聲唱腔的高八度哎音花腔,婉轉清亮,配之梆胡發出的“唧唧”聲,猶如鳥鳴,是其聲腔主要特色,堪稱一絕。除了女聲的花腔,宛梆男聲常用大本嗓演唱,奔放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