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南陽

曾氏宗親方城尋根謁祖繒國故土研讀根親文化

2014/12/12 9:14:22 點擊數: 【字體:

    12月4日,在古繒國博物館落成之際,中華曾氏拜祖大典在南陽方城古繒國博物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近千名曾氏宗親前來祭拜曾姓始祖—曲烈。

    尋根謁祖是所有華夏子孫的祈求和渴望。曾姓的祖根地在哪?這一直是后裔們孜孜不息的尋根情結。上個世紀河南方城八里橋夏代遺址的發掘,揭開了古繒國神秘的面紗。2010年4月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里籍研究認定中心認定河南方城為“中華曾姓祖根地”,2012年12月12日,古繒國文化苑項目在方城八里橋正式啟動。曾氏后裔的杰出代表曾憲梓博士曾揮毫潑墨,寫就“古繒國遺址”、“中華曾姓祖根地”的題詞。

    乘借拜祖大典的舉行,首屆古繒國文化與中華曾姓源流研討會同日在方城舉行。研討會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主辦,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曾姓委員會承辦。

    來自國家博物館、省社會科學院、省地方史志辦公室、北師大、蘇州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曾姓、張姓、王姓、孔姓等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機構代表共計100多人參加了會議。

    研討會圍繞古繒國與曾姓起源、曾姓名人與曾姓文化、根親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并達成共識。“曾”,古代又作“繒”,其得姓方式系以國為姓,而最早的繒國在今河南方城,所以方城是中華曾姓的祖根地。現將專家學者的發言進行摘編,以饗讀者。

曾氏宗親方城尋根謁祖繒國故土研讀根親文化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原考古研究所所長馬世之

    方城被賦予“古繒國遺址”當之無愧

    曾或作“鄫”、“繒”,是夏代的一個著名古國。曾國文化源遠流長,從新中國成立開始,迄今已有將近4000年的歷史。

    關于繒國文化發祥地問題,后世學者歧見紛紜,爭訟不已。縱覽中國歷史,曾經存在過三個曾國,即潧水之曾、瑯玡之曾和繒關之曾,其地域分別在河南新密新鄭、山東蘭陵和河南方城。這三個曾國雖然同為姒姓,但在時間上卻有先后之別,并非都是夏禹后裔曲烈的始封之地。著名先秦史學家何光岳先生考察了它們源流發展軌跡后,提出:“鄫國,子爵,為姒姓。約在夏代中葉,始新中國成立于繒丘,在今河南方城縣北,夏代之繒,當在繒關,到商代才東遷潧水,周武王滅商時,封鄫為子爵,移封鄫于山東臨沂地區蒼山縣西北古鄫城(繒、鄫、曾古時通用)。”三曾的歷史被梳理得清清楚楚,它們之間原來存在著一脈相承的源流關系。著名姓氏學家袁義達先生也有大體相同或類似的看法。由此可知,曾國的故墟在繒關,即今河南方城,曲烈于夏代中期于此立國,史稱為“繒”。新密新鄭之曾與蘭陵之曾是方城之曾的分支或是由其裂變而來的,其時代偏晚,不可能是曾之故墟。追根溯源,河南方城才是曾國文化的發祥地。方城被賦予“中華曾氏祖根地”、“古繒國遺址”、“絲綢之路源頭”等桂冠是當之無愧的。

曾氏宗親方城尋根謁祖繒國故土研讀根親文化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泉根

    古繒國在方城,曾姓祖根地在方城

    姓氏祖地、名人里籍關系著地方社會經濟歷史文化,認定要非常嚴肅,結論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因此我提出了三重考證法即古史文獻、考古與民俗民間文化。方城在這三個方面結合得比較好,古史文獻中有甲骨文、《史記》等相關記載,考古文物有八里橋遺址、古繒關遺址,民俗民間文化有曾姓尋根活動。前兩種是靜態的,第三種是動態的活的文化,尤其珍貴。姓氏主根起源具有唯一性。先秦有以國為氏、以官爵為氏的傳統。曾姓源于以國為氏,古繒國在方城,因而曾姓祖根地在方城,我認為是可信的。

    中國民間有孔、孟、顏、曾四大姓擁有一個通天譜的說法。所謂“通天譜”,即全天下這四大姓只有一個家譜。在中國的家譜文化中,一般都是一姓一譜,也有個別姓氏因源出同一遠祖,而同用一個家譜的,但孔、孟、顏、曾四姓并非同出一祖,為何也共用一譜呢?原因是這四姓的祖先可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顏回、曾參四大圣賢,我認為,孔、孟、顏、曾四大姓擁有的通天譜,可謂之“文化通譜”,這是一種文化認同,一種文化精神。由此我們也可見出中華曾姓的文化品格與地位。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在評孔孟顏曾四姓的字輩譜時說:“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樣的。這件事看起來好像與國家民族無關,實際上充分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崇尚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曾氏宗親方城尋根謁祖繒國故土研讀根親文化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

    根親文化是文明河南與全球華人互動的紐帶

    文明河南作為我省的發展戰略,我認為包含“文明的河南”和“河南的文明”兩個部分。根親文化,是依托“河南的文明”中的尋根文化而創立的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理念,是文明河南建設與全球華人互動的紐帶。

    河南尋根經歷了尋根文化、根文化、根親文化三個階段。1981年春,廈門大學黃典誠教授到河南尋找閩南人的根,并在《河南日報》上發表了《尋根母語到中原》的文章,拉開了河南尋根的序幕,其后海外華人由零散尋根,到大規模組團尋根;由單純的尋根拜祖到在中原投資興業,不僅擴大了河南的改革開放,也使得我們對中原文化的本質有了更清醒的認識。2004年,我們正式提出了“根文化”概念,并提出了“中原歷史文化的本質是根文化”的觀點,對中原文化中的根文化家底進行了全面盤點。2008年河南信陽在多年的實踐中提出了“根親文化”的概念。

    根親文化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因根而親”。鄉親,是因同鄉而親近,宗親是因同宗而親近,根親是因同根而產生的親近,無形中拉近了全球華人同根而生的距離。二是“尋根找親”。我認為,根親文化實際上反映了海外與中原的文化互動,海外華人來河南尋根,河南依托豐厚的文明主動走訪到世界各地找親,尋根找親正是河南尋根在當今的真實寫照,也是河南人文化自覺的真實體現。

曾氏宗親方城尋根謁祖繒國故土研讀根親文化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玉潔

    曾子倡導仁德、誠信與孝道是治理國家的基石

    自古中華民族是一個提倡孝道仁德的民族,而曾子是實施仁德、誠信與孝道的代表人物。曾子認為,仁德、誠信與孝道相輔相成,皆是治理國家的基石,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保證。曾子一生以推行、實施仁政為己任。他認為,仁德治國之本,貪利就會取辱。對于國家統治者來說,必須取信于臣民,恩澤施于百姓,這樣國家才可能富強。而孝道是仁德的重要的內容。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著《孝經》。元朝至順二年(1330年),曾子被封為“郕國宗圣公”。曾子關于仁德、誠信與孝道關系的思想至今仍是研究與繼承的精華。

    曾子很明白提出治理國家最貴的是德。國家必須用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對人民用仁德去治理,施恩于民。因為仁德,才可近于圣。其次才是“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曾子認為,一個國家必須敬老、敬長、慈幼,這是仁德的一種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家安定。曾子的這些主張,至今還有其意義。曾子把仁、德落實在對老人的尊重與孝道上。他提出,必須以德治國。曾子認為,孝是與仁義誠信結合起來的孝,具有社會性,是治理國家的保障。《呂氏春秋·孝行覽》記載:“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所以定天下也。’所謂貴德,為其近于圣也;所謂貴貴,為其近于君也;所謂貴老,為其近于親也;所謂敬長,為其近于兄也;所謂慈幼,為其近于弟也。”

曾氏宗親方城尋根謁祖繒國故土研讀根親文化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原紀檢書記楊海中

    曾國藩堪稱中國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

    百年多來,世人對曾國藩歷史功過褒貶不一,但清穆宗評價曾國藩乃“一代完人”卻得到公認。我認為就中國近代史政治人物而言,不論事功,不論學術,曾國藩都堪稱中國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

    在學術上,曾國藩堪稱大儒,宋明理學由于過于強調格物致知、修身養性,因而不僅不重視詞章及經世之用,有時還予以莫名其妙地攻擊與排斥。曾國藩則認為,時易世移,對儒學應全面繼承,對后世各派要兼取所長,義理、詞章、考據、經濟四者缺一不可。曾國藩在對儒學、理學的發展方面不囿于成見,不獨尊一人,而是認識到各有所長。

    在軍事上曾國藩也是統兵馭將之帥才,主張兵貴精不貴多,以禮治軍,明確提出“軍不擾民”的原則,在中國軍事建設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而在治世方面,曾國藩雖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但“務實”是其最大的特點,“以禮”是其根本要義,勤敬為法,用人為要,民生為懷。

    綜覽曾國藩的一生,其“以禮自治,以禮治人”,以“勤、儉、謹、信”為信條,謹循儒家“修齊治平”之理念,在治國、用兵、事君、待友、持家諸事中,功業卓著,著述又豐,在世人心目中,幾近完人,被視為“三不朽”之典范。

曾氏宗親方城尋根謁祖繒國故土研讀根親文化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永寬

    曾子的事跡見于儒家經典著作

    曾子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其事跡散見于儒家經典著作及各種史籍、雜著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記述孔子及其弟子的活動與言行,其中直接寫到曾子有16處,記述了曾子同孔子的密切關系,曾子同孔門其他弟子的關系,以及他所參與的一些活動。其中曾子的言行,表現了曾子人品、學識及思想見解。《論語》是儒家的重要文獻,其中的相關記述是考察曾子生平事跡的基礎。

    而《孝經》中,曾子是一個提問的角色,引發孔子的答話,而孔子的答話是論述孝道的經典性言論。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之所以引入曾子,是因為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孝行著稱,而且他關于孝道也有不少精辟的見解。《孝經》在后世影響巨大,曾子的孝子形象也由此而深入人心。

    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孟子》是儒家重要文獻,其中關于曾子的記述具有可信性與權威性。上述內容表現了曾子關于禮儀、倫理、孝道等方面的重要觀點,后世常見被反復引用,在今天仍然應當被視為考察曾子生平事跡的重要依據。

    除此之外,《大戴禮記》、《禮記》、《莊子》、《戰國策》等經典儒家著作中都能見到曾子有關的言論和事跡,是研究曾子的重要文獻史料。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14-12-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