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件”。汝官瓷燒制始于宋初,鼎盛于北宋晚期,宋徽宗在位期間,屬宮廷御用瓷器。它以“青如天,面如冰,質如乳,彩如虹,薄如紙,明如鏡,色如玉,聲如磬,蟬如紋,晨星稀,芝麻釘,釉裹足”的典型特征,雄踞宋代“汝、哥、鈞、官、定”五大名瓷之首。宋徽宗更以”雨過天晴云破處”為汝官瓷的最高表現。后因宋室南遷,窯址荒廢,工藝失傳,汝官窯窯址便成為歷史懸案。經過新中國古陶瓷專家和考古人員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第六次發掘中,終于破解了千年之謎,在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找到了汝官窯遺址。接著,該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200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日前,筆者一行前往清涼寺村探訪……
出寶豐縣大營鎮南行十多公里,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個村莊,因村中有清涼寺一座,所以得名為清涼寺村。該村現有人口3000多。然而讓這個小村莊名揚四海的不是這座寺廟,而是在該村發現的汝官窯遺址。
歷史上的挖瓷人
“大家看仔細些,說不定還能從地上揀到汝瓷碎片,價值連城呀!”筆者一行步入該村后,寶豐縣地方史志辦公室郟永安主任的一番話,讓大家不由得精神一振,眼睛像探照燈一樣四下搜尋起來。
“汝瓷碎片早就找不到了,再說那屬于文物,國家是不讓挖的。”在該村清涼寺南側,幾位正在路邊乘涼的老人告訴我們,從前一到農閑,特別是干旱季節,他們村中的很多人曾靠挖汝瓷謀生,民國時期尤盛。
上世紀 60年代,在該村村南的汝窯遺址上,還能見到許多瓷片堆積如丘,斷斷續續達半里之遙。
據介紹,民國年間,挖到一個青碗能賣10塊大洋,大致相當于今天的500元人民幣。最值錢的是“鉛點碗”,此碗造型精美,胎薄體輕,釉黑如漆,明亮如鏡,釉面布滿灰色小圓點,底很小,碗口外撇,狀若南方人戴的斗笠,非常喜人。當年賣個“鉛點碗”大約值500塊大洋。相傳有一年大旱,地里種不上莊稼。方圓十里八里的人,三五成群地來此租地刨瓷,曾經出現“白天遍地人,夜晚遍地燈”的壯觀場面。該村有個叫李遂柱的村民,刨出了一個“鉛點碗”。因為他不識貨,以20塊大洋的價錢,將“鉛點碗”賣給了一個古董商。據傳,這個古董商把碗拿到洛陽后,大發了一筆橫財。雖說李遂柱賣碗賣得很虧,但他用賣碗所得的錢蓋了房,娶了老婆。村民風趣地稱他的老婆為“鉛點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