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及其佐官、書吏的辦公場所,后人習慣稱之為衙門。“衙門”一詞源于軍營大門的牙旗,古代軍營門口豎牙旗以顯示武官相互之間的區別,其演變大概與當時動蕩的社會有關。我國三國之后的歷史上雖有20多年的穩定時期,但后來戰事一直連綿300多年。因長期的戰爭,崇尚武力便成為一種時尚,因而,人們也就把官員辦公的場所稱之為“公牙”。唐人封演在其所著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近俗尚武,是以通稱公府為公牙,字稍變化轉而為衙也。”
春秋戰國時稱衙門為官府,漢代稱署。衙門稱謂大致起于唐,盛行于宋,沿用至明清。作為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明代衙署,葉縣縣衙無疑是了解明代縣衙文化的一個窗口,是走進明代“衙門文化”的一扇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