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是不尋常的一年。一個年輕人,在這一年獨自遠離家鄉;一個年輕人,在這一年認識了徐州;一個年輕人,在這一年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石。一個年輕的河南人——張杰。
張杰,河南省平頂山魯山縣人,現在在宣武市場經營針織類批發,并注冊了自己的公司——杰之緣有限責任公司。任河南省同鄉會常務副會長。
揚帆起航
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張杰,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了強烈的責任感。由于家境不好,高中只上了一個學期,就放棄學業,自愿承擔起養家的責任。他開始隨父母種地干活。活兒重不說,賺的也少的可憐,這種僅能維持生活的日子讓張杰不免擔憂,也逐漸有了其他的想法。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張杰知道機遇來了。他開始和朋友走南闖北做點小生意,雖然也辛苦,但生活上總算有了好轉,心里也很開心。但是這樣的日子并不能滿足他讓家人過上富裕生活的愿望,要想賺大錢,就要把生意做大。憑借著自己和朋友擺攤做生意的經驗,張杰只身來到了淮海經濟區最大的批發市場——徐州宣武市場,開始了自己新的經商之路。
乘風破浪
剛開始的時候,張杰很能吃苦,經常坐幾個小時的長途車,為了簡省開支,他住最便宜的旅館,吃最賤的菜,雖然很辛苦,但生意做的還不錯。自己生意做好了也沒有忘記周邊生活不怎么富裕的老鄉,開始帶領同村一部分年輕人到徐州做生意。現在日子雖然比以前好了,但也并非一帆風順。
很長時間里他們是被當地人瞧不起的。其一是外地人,其二是個體戶。那個時候,每天起早貪黑不說,最無奈的是固定不了擺攤的地方,由于是外地人,只要稍微去晚一點,市場的好攤位就會被別人搶走,還無地兒說理,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這樣的境況讓滿懷信心闖出一番事業的外地人感到非常不公平,于是張杰勇敢的站出來,代表外地人向宣武市場的領導反映了情況,提出了所有外地人的意見和建議,可喜的是這些話得到了領導的重視,市場負責人重新規劃了市場,設置了固定攤位,讓所有外地人可以安心在徐州做生意。漸漸的宣武市場有了河南人的一片天,經營環境由地攤變成了現在的商場式高級經營場所。越來越多的河南人在徐州安家落戶,這件事之后,他得到了外地人的肯定和尊重,張杰,這個名字也逐漸成為了河南人的代名詞也受到了市場領導的親睞。
滿載而歸
“是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感謝黨的政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生活。”這是黨員張杰的肺腑之言。
“個體戶的地位一直是在提高的,我們被人叫作‘大款’,不管是好話還是壞話,說明我們有經濟地位。國家對我們的稱呼是‘個體勞動者’,說明我們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我們還有自己的‘個體勞動者協會’。”張杰說。
“二十多年前干個體戶是為了謀生,現在感覺是在創業。”張杰這樣描述自己從事個體經營二十幾年的感受。“我干個體戶二十幾年,解決了自己的就業,減少了國家的負擔,還交了稅,可能還解決了其他人的就業,但剛開始干的時候就是為了謀生。不過現在不同了,個體戶已被大家普遍接受,雖然人們從事個體還是為了混口飯吃,但在社會的眼里這都是一種創業,對下崗職工來說是二次創業。確實有不少通過個體經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生意越做越大。”
張杰總結自己的個體戶生涯說,“經商的路上,要做到誠實莫欺,長久生意;為人信義,君子交誼;遵法守規,凡事依理;收斂鋒芒,不事張揚;善能養生,慈能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