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工藝品,總是充滿了無窮的神秘,仿佛隱藏了千百年來人類生生不息的信息和符號,也體現了古人的浪漫和中國人永遠向上的生活態度。生活在現世的人們,幾乎沒有人不喜歡那些“老東西”的,而越是傳統的、民間的工藝品,越有一種能夠直達靈魂、感動內心的力量。這大概是因為,這里有我們基因里、血脈中已經融合不絕的東西。這種天然的、一直存在的東西,可能就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氣息吧。
河南民間布藝尋訪小記
7月中旬的一天,記者隨著河南省群眾藝術館館長姚向東、河南省群眾藝術館研究員倪寶誠等一行前往三門峽,尋找散落在民間的布藝精品,為即將舉辦的一場盛大的民間布藝展覽做準備。
這里所說的精品,并不是要求其外表的華麗,繁瑣的制作工藝,及時運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布藝制品。我們這次要尋找的是帶有百姓生活氣息的原生態布藝品,要真實體現民間生活狀況的原始創作。
經過近四個小時的的行程,我們到達了素有“天鵝城”美譽的三門峽,遙望依山傍水的小城,霧靄茫茫,頗帶有神秘色彩,好奇這塊文化底蘊厚重的土地,究竟藏了多少的寶物?
本次尋訪民間布藝,以原始的百姓生活氣息為指導核心(左一倪寶誠、右一姚向東)
一架馬車,再現歷史經典
“孔子讓路”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典故。孔子帶著徒弟沿大別山前往郢都,他們乘馬車來到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車夫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一聲。一個正在筑城池的小孩擋住了道兒,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親自下車瞧個究竟。小孩仰望孔子答,“正在筑城,恕難從命。”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便對孩子說如果答不上他的問題,就得讓道。經過幾個回合,他們各執一理,誰也說服不了誰。又關于天文地理的一番較量之后,孔夫子嘆道,“此乃神童,惟楚有才。”隨即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三門峽的老藝人成玉英卻用實物向我們形象地講解了這一經典:一身黑色衣服的車夫駕著一輛馬車。身著長衫,垂著花白胡子的孔老夫子和徒弟坐在車內。車身是鮮亮的朱紅色,車輪內圈黑色的齒輪點綴,頓時讓整駕馬車靈動起來。旁邊一個扎著馬尾的小孩,穿著繡花的粉色大褂,正用磚頭筑城墻。一架精致的馬車,幾個俊俏的小人兒,把典故演繹的真實深刻。
當我們見到老人家時,她頭上搭著一塊藍色毛巾,用布單子兜著一箱子“寶物”,佝僂著腰,大步流星地向我們走來。看見記者在給自己拍照,她微笑著不停地揮手示意。
成玉英今年已經70多歲了,記不清繡這件馬車用了多長時間,她說只要一有空就做,先做了一件小的,后來又做了一模一樣的大馬車。
成玉英帶來了幾十種的布藝制品,金黃色的大螃蟹,打鳴的公雞,開屏的孔雀,嬉鬧的小老虎……這次尋寶隨行的專家倪寶誠表示,這些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經過姚向東館長和專家商議,決定將成玉英老人的全部作品,帶到省群藝館參加展覽。
成玉英的作品把“孔子讓路”的典故表現得生動有趣
一群吃奶的小黑豬
“9只黝黑的小豬崽,偎在母豬的身旁,爭著搶奶吃。”河南省工藝美術家張秀云向我們介紹自己的作品。
母豬的頭頂一小撮兒大紅色的毛,9只幼崽頭上則是玫紅色的。母豬的外耳是黑色的底兒,桃紅的線織成的貝殼形狀嵌在里面,外耳的邊兒是白色的線勾成的。幼豬外耳有著同樣黑色的底兒,卻勾著亮黃色的邊兒。它們都有血紅的鼻子,與全身的亮黑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吸引人的是那一雙雙眼睛,橙色的線圈包著黑色的眼珠,眼角還暈染著桃紅色……每個小細節都展現了獨具匠心的創意,散發著傳統布藝的獨特魅力。
張秀云是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作為張氏布制品的第五代傳人,繼承祖業,不斷創新。作品包括貓頭鞋、雙頭娃娃枕、老虎帽等200余種,多次在國內外民間工藝美術展中獲獎,被河南博物館、民間藝術家收藏。
除了一群可愛的小黑豬,“猴子一家”也是張秀云的得意之作。她這次帶來了兩對猴子,一對個頭兒稍大的棕黃色的猴子,猴爸爸手中拿一仙桃,猴媽媽坐在它的旁邊,高興地抓耳撓腮。作為猴寶寶的一只幼猴,手捧桃子,乖乖地坐在他*的懷中。另一對米黃色的小猴子,胸前帶著大紅色印花的肚兜,親昵地坐在一起,通紅通紅的臉,很是招人喜愛。
“這個小孩枕著不壓耳朵。”娃耳枕,因諧音“蛙”,又稱“蛙耳枕”。它是在蛙背的正中間挖一個洞,為了保護小兒的耳朵,使之可透氣,因曰“耳枕”。兒童睡覺時把耳朵放入孔中,避免壓迫耳朵。它造型優美,色彩亮麗。如果青蛙身上再繡上蝎子、蛇等五(諧音無)毒,寓為避邪驅祟。
“金豬拱門”在民間具有福氣(財氣)來臨的吉祥寓意
草染的印花技藝
三門峽之行的第二天,我們到了“巧姑”朱秀云的家里。客房門頭掛著刺有“魚戲蓮花”的門簾,墻角懸著一串兒色彩各異的十二生肖。柜子、桌椅上各種布老虎、布娃娃物件,客廳的餐桌上,玻璃壓著的也是印著繡花的桌布。到處彰顯著布藝藝術的氣息,真讓人有種進了布藝展覽館的錯覺。
一針、一線、一捶、一剪刀,面團、布料、紙張和花草……平平常常的物件,通過朱秀云的雙手一捏、二拍、三錘,變得千奇百態、惟妙惟肖。
朱秀云現場展示了親手染制的花布,許多人看了都感到很驚訝。朱秀云的外甥女指著自己衣服上的圖案對記者說,“這是用野草的葉子印上去的,你看,形狀多像一只啄木鳥。”
草染是一種最原始的染布方法,它是把新織的粗布清洗晾干后,從田野里采一種名叫“芊棒棒草”的鮮草葉夾在布中間,用棒槌敲打,最終將草的形狀印在布上,成為花布。朱秀云說開始搞草染時因為不得要領,所染的花布做成衣服后,過不了多長時間就褪色了。后來,她突發奇想,用明礬水對印到布上的圖案進行處理。這一招還真靈驗,所染布料直到穿爛,上面的圖案也沒有變化。
朱秀云的外甥女開心地告訴記者,“現在親戚朋友還是喜歡穿我們染的布,做成的衣服,穿著舒服健康,看著也漂亮。”
這種捶染的印染方式,雖說用做印染的“芊棒棒草”在當地到處可以見到,但這種近乎原始的印染法已瀕臨失傳。2011年11月,朱秀云的捶草印花技藝已經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
朱秀云領著記者走進臥室,參觀了近些年自己做及收藏的布藝制品,孔雀開屏的“紅肚兜”,牡丹花朵也怒放其中,色彩鮮艷,富有特色。帶有雙喜字樣,熊貓抱竹子的鞋墊,做工精細,花樣繁多。騰云駕霧的金龍,游戲于蓮葉間的金魚,活靈活現,神韻十足。
60多歲的朱秀云從小受家庭影響和熏陶,對布藝、剪花、面塑等有著天生的愛好。她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家、省、市展出,在臺灣舉行的“中原文化寶島行”,朱秀云展示一邊唱歌、一邊剪紙的民俗傳統,引起不少觀賞者驚嘆。創作的“五福娃迎奧運”獲得三門峽黃河金三角地區民間工藝美術展一等獎。2007年,她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布上的藝術現在稱作“布藝”,傳統叫女紅,在古時期是中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布藝制品上多用虎、鳥等象征性的圖案表達祈盼吉祥,趨吉避兇的美好愿望。
河南省群眾藝術館研究員倪寶誠說,“現在傳統的布藝瀕臨滅絕,整體呈下降趨勢。”
我們很欣慰的是,在三門峽我們還能看到非常多優秀的布藝作品,而且依然有熱愛它的民間藝人一直在堅持著。
10月的鄭州東區藝術中心美術館,一場特別有味道的展覽正在進行,這是一個由河南省文化廳主辦、河南省群眾藝術館承辦的“河南首屆民間藝術展”,展覽將持續一個月。有空了,帶著孩子和老人去看看,不僅可以遍覽民間布藝的璀璨,還能淘點喜歡的“吉利”回來。
本刊的這次民間工藝美術尋訪也就有了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們跟隨倪寶誠先生,欣賞或重新認識一下這些平時難得一見、卻又與我們生活絲絲相連的“老東西”。
刺繡
河南一直是公認的華夏歷史文明主源,許許多多帶有遠古、近代生活印記的工藝品都大量藏在河南民間。除了上述三門峽的民間布藝外,許多地方都有各地特色的民間布藝,作品內容繁多,陣法多樣,涉及刺繡、布玩具、布貼等。作品造型飽滿粗獷,色彩鮮明濃郁,圖案活靈活現,情趣盎然,充滿靈氣。作品文化功能廣泛,既側重欣賞性和精神愉悅性,也側重實用性和功能性,充分反映了中原民間大眾的審美情趣,表現了中原婦女的聰明智慧,深刻表達了人們祈盼吉祥、趨吉避兇的心理需要。
單說河南民間刺繡,就有豫西三門峽刺繡、豫東開封汴繡、豫北安陽安繡等。三門峽民間刺繡廣布于靈寶、陜縣、盧氏一帶,曾盛行于唐、宋。作品多為嫁衣、枕套、頭巾、繡鞋、手巾、小孩衣帽、馬肚、披風、煙袋包、牲口背上的褡褳、布袋等,圖案多系花鳥蟲魚之類,內容有“鵲上梅梢”、“連年有余”、“龍風呈祥”、“福、祿、壽”等。刺繡五顏六色,生動活潑,栩栩如生。開封汴繡,亦稱宋繡,不僅在宋代,即使是在當代,仍然是中國五大名繡之一,以繡制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代表作。安繡產生于清道光年間,其技藝融合繪畫和刺繡于一體,作品古樸典雅、生動細膩、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富有立體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內涵。
肚兜
肚兜是民間的傳統內衣。近代由于社會的演變,西方機織品的引進,城市百姓首先改肚兜為襯衫、背心。但時至今天,偏僻地帶尚有穿肚兜的遺習,不過只為幼兒制作,為成人所做的似乎不多見了。在傳統社會中,肚兜是婦女們對情人、丈夫或對新生兒表達情感,發揮才華的布藝品,因而很多民間傳統吉祥紋樣和表現情愛及企求生殖的符號,都在貼身的肚兜上盡情抒發。
肚兜的藝術以刺繡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于它包括縫、繡、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于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婦女只為情人、丈夫或兒子繡肚兜;她們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純色(多為紅色)布料做成,略加花邊裝飾而已。繡給情人的肚兜多以戲曲、神話、傳說中之愛情故事為題材以示意;為兒童繡的則以虎、虎吃五毒、蓮(連)生貴子等護生、繁衍主題為內容。
其實,現在的高級綢緞文胸許多都有民間刺繡的影子,在崇尚手工制品的當下,當然價格不菲。時尚得有故事,才是真正的時尚,
在中國大江南北,人們視生育為頭等大事。新娘自懷孕“有喜”開始,娘家以及自己即要動剪引線,為新生兒準備各種穿戴用品,從頭到腳、從睡到學步樣樣齊全。母輩們將希望祝愿全都傾注在一針一線中:花衣、花帽、花鞋、花肚兜、花圍嘴、花褥、花被,冬暖夏涼,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千姿百態的造型,五顏六色的搭配,都是為了將新生兒打扮得如花似錦、生龍活虎。
肚兜是“貼心之物”,上面的圖案都有吉祥的生活寓意
童帽
童帽尤其重要。因為它是一身之冠首,婦女們盡其所能表達著對孩子的祈福和祝愿。童帽最主要的是虎頭帽,或叫獅頭帽。獅虎在民間已經隨著年代合而為一,它們雖為森林之王、百獸之王,卻都被視為神獸保佑著庶民。為男孩準備的帽有全虎帽、雙虎帽、全獅帽、雙獅帽、麒麟帽、蝴蝶撲蓮帽、魚戲蓮帽等;女孩有蓮花帽、金瓜帽、石榴帽、鳳凰帽等,除縫繡外還綴以線穗和銀鈴、銅鈴。日子再窮困也要盡力而為,就像喜兒頭上的紅頭繩兒。
頭上戴著虎頭帽,脖上圍著全虎圍嘴,手上套的是虎暖袖,肚上系著虎面肚兜,腳下穿著虎頭鞋,可想而知,虎將一個娃娃全副“武裝”起來。再起個與虎相關的名字,手里抱著布老虎,身上掛著艾虎香包,儼然一個活脫脫的虎金剛,怎一個百毒不侵了得。
肚兜、虎頭鞋、虎頭帽、虎形圍嘴、各種神靈的護生耳枕和布玩具,構成了圍繞生命生殖繁衍主題的配套藝術表現。也可以說是圍繞新生命的成長,或者說是圍繞人生三大禮儀——生、婚、喪中第一個大項目而創作,在民間藝術中形成特殊的領域。
看看這些個圍嘴兒,那個講究,真不是現代人堪比的。
吉祥、平安、富貴,小小帽上滿載著對孩子的祈福和祝愿
香包
荷包大都是送情郎的。不外是魚蓮、燕鳥等表現情愛與吉祥及祛病避災等內容。而香包是內有香料的小包,每逢端午節,男女老少皆佩戴在胸前腋下,五彩絢麗,小如棗,大如桃。有趣的是,香包這些年大有卷土重來之勢,不僅偏僻的農村保存著這一古老的習俗,許多城市人也會在端午時節在門前、床頭、車內掛上個悠悠散香的香包。
香包的題材,花、鳥、草、蟲無所不包。內里裝著香料和艾葉為的是除瘟疫和驅逐蜘蛛、蜈蚣、蝎子、壁虎、蛇五毒。婚嫁喜事時床帳門簾上也要懸掛香包,這時蓮生貴子、魚穿蓮、雙燕蝴蝶、葫蘆瓜果等都是香包的造型范圍,象征瑞吉幸福和生殖延續。
除了端午節特定的驅五毒香包外,其他題材與送情郎的荷包和新婚的香包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都是民間女子利用裁剪花衣的邊角布頭,稍加剪、縫、摺、抽、繡,加上彩線穗頭制成,是民間十分普遍的立體布制品,與現代的軟雕塑藝術相似卻又有本質的差別。
繡鞋墊
許多人現在已經不怎么用鞋墊了,但民間的市集上,一定有繡鞋墊的影子。
男兒成年后,為了生存要走四方,勞動生產都要由腳下起始,生活的支柱根基是由足下而生,所以鞋墊大都是針對男性制作的,這是一個既定的表現范圍。姑娘為情人、妻子為丈夫、母親為兒子做鞋墊,正如做肚兜、錢包、煙荷包一樣,是女性為男性制作的實用品。這些實用品是充分表現了情與愛最有力量的傳統民間藝術。
黃河流域民間鞋墊制作很普遍,而且很難區分其特點及風格。姑娘、婆姨們將自己內心的情與愛,通過一針一線,五顏六色地繡著魚蓮、蝶花、富貴雙喜、石榴多子等象征造型,寄托希望、祈禱與祝福,通過鞋墊,緊密貼在自己心愛人兒腳下,藏在鞋里任他踩,并伴隨著他走千條江、萬重山。世界上還有什么藝術品表現的情意比這個還濃烈、還深刻嗎?
布老虎
中原民間把虎是作為崇拜對象和保護神來看待。如新生兒出生、滿月、百日、周歲的慶賀活動中,玩具布老虎是親友最主要的送賀饋贈物。
在中國人心里,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還能保護財富。傳說中財神趙公元帥騎的就是一只黑虎。它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
布老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子母虎、情侶虎、布老虎枕頭、套虎等。
布老虎之所以成為布制玩具中的代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早在距今約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原始部族在陶器、石器及玉器上,便有類似虎的圖畫,在河南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墓葬中,虎與龍分別居于死者左右,從中可以看出虎在先民心中的地位。近數十年陸續在全國各地發現的大量漢朝早期的巖畫中,也充分表露出自然界猛虎的形象,畫中的老虎正撲向羊群進行捕食。
布老虎的最早形狀已無從考究,民間布老虎沒有統一的規格式樣,心靈手巧的婦女們因手頭材料的不同,隨自己的審美觀念創造出了形態迥異的布老虎。
這些布虎,黃布包皮,人工縫制,扭曲了老虎原形,把其身軀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縮了,四肢也變短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卻絲毫沒有忽略。而且,虎頭更給予著意的刻畫。它那又圓又大的眼睛和齜牙咧嘴的形態,都被明顯地夸張。形象夸張之外,老虎的神態夸張得更為準確生動。正像我國傳統藝術追求的那樣,“不肖形似,而求神似”。這種老虎形象,把現實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滿含人的感情,因此顯得格外可愛迷人,憨態可掬。
不同地區、不同的風俗習慣便會形成千姿百態、造型各異的布老虎。但是,中國百姓對虎的藝術創造是認同的,誰也不懷疑那不是虎,何況它遠遠超過自然虎的威力,而成為人們心中無所不能的神靈。
布老虎以驅邪避災、吉祥平安的象征而受百姓喜愛
記者手記
本刊記者這次民間工藝美術的不完全尋訪,恰逢“首屆河南民間藝術展”開展,得以將豐富的河南民間工藝品奉獻給廣大讀者。真切希望親愛的讀者朋友撥冗光顧這次展覽,去尋找那些曾經的生活印記,去體味那些生生不息的民間文化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展覽的開幕式上,倪寶誠先生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了“終身成就獎”,這是河南民間文化研究領域的首個終身成就獎,既是對倪寶誠先生多年來對河南民間文藝研究成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民間文化研究者的鼓勵和褒揚。
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開展當天,當倪老先生來到現場時,原本平靜的展廳一陣騷動,幾乎所有在場的民間藝人爭相向倪老師握手問好。短短的一刻,記者心生感動――與民間文化和民間神明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先生,一定是有神佑的,所以他才能一場大病后奇跡般康復,所以他雖77歲高齡仍像年輕人般有激情和夢想。
祝愿,倪老先生有茶壽之喜,民間文化萬代相傳。
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崔為工為倪寶誠頒發“終身成就獎”證書
文/本刊記者 逯寧 金鳳 圖/本刊記者 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