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繻,帛邊。書帛裂而分之,合為符信,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表示決心在關中創立事業。后因用為年少立大志之典。
《典故出處》:《漢書》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列傳·終軍》。
終軍棄繻這個歷史典故,發生在今河南的三門峽。那個時候,正是漢武帝當政,三門峽還不叫三門峽,它叫弘農郡。
終軍(約前139~前112),字子云,章丘平陵城(今章丘市龍山鎮人),西漢官吏。終軍少年好學,18歲被選為博士弟子,從濟南前往博士官處,步行入關,關吏給終軍繻。終軍問:“用這個干什么?”關吏說:“這是回來出關時作為憑信的。”終軍說:“大丈夫西游,就不能再靠繻而出關。”棄繻而去。后到長安上書言事,漢武帝認為他的文章奇異,拜任他為謁者給事中,派他巡行郡國。終軍再次東行出關,關吏還記得他,驚呼:“這位使者就是以前的棄繻儒生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終軍棄繻”。巡行中,終軍把看到的確實可行的事回來后如悉上報皇上,很受漢武帝欣賞,被擢升為諫議大夫。
漢元鼎四年(前113),南越與漢朝和親,武帝派遣終軍出使南越,勸說南越王入朝,同內地諸侯一樣聽令受封。終軍前往勸說越王,越王允許,請求全國內屬朝廷。武帝大悅,賜給南越王大臣印綬,改用漢法,因為需要新改其俗,所以命令終軍留下鎮撫其地。翌年,由于南越相國呂嘉謀反叛漢,終軍被殺,死時年僅26歲,因此世稱“終童”。
唐朝時,胡宿如此贊嘆終軍:“望氣競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