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山區,野草叢生,養牛條件得天獨厚,山區農戶差不多戶戶皆養,少則兩三頭,多則十幾頭,均以牧養為主,槽養為輔。使役之后,將牛趕往草坡,任其啃食,待吃飽后,趕至溝底飲水,然后趕回休息,鄰舍之間常能相互幫忙照顧,代為趕群,牛進村后,各自回家。
平川地帶,多為圈養(槽養)。夏季防暑,用樹枝在院中搭涼棚;冬季防寒,轉移窯洞或室內。無論平川和山區,人們喜養母牛,為繁殖仔牛,增加收益。
靈寶人多養黃牛,以秦川牛品種最好,性馴力大,受人喜愛。牛的雄性未去勢者叫渡牛(種牛),已去勢者叫犍牛。雌性叫母牛,發情叫漫犢。仔牛叫牛犢或牛娃。牛吃低頭草,故盤槽宜低。牛的反芻活動叫倒沫,常在休息時間倒沫不停。如發現有停止倒沫現象,可能屬傷水(水結癥),應急用棉花套子燃著以煙薰鼻,使水由鼻孔流出。如系草結癥(傷食),則用椿木棍塞入口里讓其咀嚼,嚼幾個小時,情況就會好轉。
使役,以拉套為主,如拉犁、拉耙、拉磨、拉車等,很少用于馱運。舊時,牛老死后,挖坑深埋,不忍剝皮食肉;認為老牛為人效勞一生,如宰食之,視為“有罪”。凡宰殺屠戶,多系回民,常在城鎮設點,以宰牛為業。
牛不耐熱,炎夏使役,用濕布纏裹牛角,避免烈日曝曬,“防巾暑。
牛會浮水,遇過河漲水,可拖住牛尾過渡。牛吃草較粗混,故對飼草要篩揀干凈,防止,小釘、碎鐵、鐵絲等物吞人胃里,導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