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的一部《桃花扇》使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三百年來的讀者與昆曲戲迷,都感慨劇中結局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學者史揮戈與安徽作家吳騰凰先生通過多年來的深入探訪考察,發現了李香君、侯方域的愛情另有結局。7月28日,史揮戈作客“大眾講壇”,為你揭開桃花扇的秘密。
主講人史揮戈
濟南職業學院文化傳播系副教授,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出版圖書——《中華博物通考》首版特約撰稿人。著有評論集《沉香一縷》、《中國現當代作家新論》,傳記文學《秦淮名艷李香君》、《李香君傳》、《蔣光慈與讀書》等,曾獲中國圖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
《桃花扇》中的李香君
世人了解李香君,大多是通過孔尚任的傳奇劇《桃花扇》。李香君的故事能借孔子后人的大手筆流傳,無疑是幸運的。眾所周知,孔子對女人的態度可是不怎么恭敬的,但他的64代孫卻敢于冒極大的政治風險為一個青樓女子唱一曲悲歌,這實在令人敬佩!
《桃花扇》的劇情是這樣的:明代末年,崇禎皇帝即位后,處死了宦官魏忠賢,曾依附閹黨的阮大鋮也被罷官。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后人組織復社,和阮大鋮之流繼續斗爭,他們作《留都防亂揭》揭發阮大鋮過去的罪惡,使他成為過街老鼠、縮頭烏龜,被南京人罵做“褲子襠里阮”。河南才子侯方域來南京參加科舉考試,邂逅秦淮歌伎李香君,兩人墜入愛河,定情之夜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題詩扇。阮大鋮匿名托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鋮,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又挑唆淮揚巡撫田仰逼娶李香君,香君誓死不嫁,倒地撞頭,血濺定情詩扇。畫家楊龍友巧用血點在扇中畫出幾枝桃花,這就是桃花扇的由來。南明滅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經過千般磨難,兩人在棲霞山白云庵重逢,面對桃花扇共敘離別之情。在場的張道士撕扇擲地,點化他們道:“呸!兩個癡蟲,你看國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難道偏偏這點花月情根,你就割不斷嗎?”于是二人拋卻塵緣,斬斷情絲,一往“南山之南”,一往“北山之北”,分頭幽居深山修真學道去了。李、侯的愛情故事到此結束!
李香君香魂歸何處?
一位臺灣歷史學家發出如此感慨:“《桃花扇》的故事雖然哀感頑艷,其奈并非李香君的真實事跡何?不幸的李香君,她的一生事跡,看來只有借《桃花扇》的不實描寫永遠流傳下去了,奈何,奈何?” 關于李香君香魂歸何處,有幾種說法,我們考察的起因,也是緣于作者孔尚任在劇本之前一再宣稱,《桃花扇》是“實事實人,有憑有據”,“皆確考實地,全無假借”,只有在“兒女鐘情,賓客解嘲”的細節處,方才稍有點染,但亦絕非“烏有子虛之比”。眾所周知,愛情是無限神奇的合力,不是一句訓辭、一番勸說就能瓦解得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間那般志同道合、如膠似漆的愛情,張道士的一語點化,就能讓他們毅然割斷情緣,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多年來,這個疑團一直縈繞在我們胸中,難以排解,因而萌發了探究考察的欲望!
近幾年來,我們反復研讀侯方域的遺著《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查閱《侯朝宗公子傳》、《侯氏家譜》和商丘方志等資料;又多次漫步秦淮河畔、媚香樓前,三登南京棲霞山,四赴河南商丘古城;向侯方域研究專家何法周、王樹林教授請教,與秦淮文化熱心人把酒共話,同侯氏后人、陳貞慧后人和商丘文化名人尚起興先生促膝長談……迷霧慢慢散去,疑團漸漸化解,我們終于發現:侯方域、李香君并沒有在棲霞山拋卻塵緣,而是另有一番曲折離奇與斷腸的經歷!
原來,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棲霞山尋到李香君,二人攜手回到老家商丘。李香君隱瞞歌伎身份,以吳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進侯府西園翡翠樓。在這里,她與公婆和睦相處,與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情同姐妹,與侯方域伉儷情深。從1645年到1652年這八年時間里,李香君度過了她一生中最為幸福美滿的時期! 【驮诤罘接蛉ソ蠟橄憔笞、尋親的時候,她經常擔驚受怕的身份問題終于暴露了。曾做過崇禎朝戶部尚書的公公侯恂,知道李香君秦淮歌伎的真實身份后,怒不可遏,當即命令李香君搬出翡翠樓,后經人講情,才勉強同意讓她住到離城十五里的荒涼的侯氏柴草園——打雞園,而此時李香君已懷有身孕。侯方域回來后,多次在父親面前據理力爭,請求父親收回成命,但一再遭到訓斥。1653年春,李香君在打雞園生下一個兒子,因為自己身份低賤,孩子不能姓侯,只能隨自己姓李。孩子生下不到幾個月,李香君便含恨離開了人間,終年30歲。墳墓在村東頭。侯方域立碑撰聯: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碑前擺一石桌,桌前立一圓形石墩,上刻“愧石墩”三個大字。侯方域生前經常去憑吊,每次都呆呆地坐在愧石墩上,久久不忍離去。在李香君去世僅一年后,年僅37歲的侯方域,也在惆悵愧疚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侯方域后代現在只有李香君一支,元配常氏所生一支到第十一代就絕后了。李香君生的那個兒子,原先一直住在打雞園,后來搬遷到離侯府南園一里路的侯宅——雪苑村(侯方域號雪苑)居住。侯府一再嚴厲申明,無論到什么年代,李香君遺留下來的那一支,都“只準口傳,不準入家譜”。所以,長期以來,李香君的后人便忍辱負重地在雪苑村一代代生存繁衍,直到今天。現在全村李姓已有三百多口人了!
探尋李香君歸宿的幾點啟示
戲曲傳奇不等于歷史真實,文學創作不等于歷史研究。歷史研究力求還原歷史本來面目,不允許虛構和想象;而文學是外部世界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文學。歷史上由作家制造的“冤案”多如牛毛,蒼天可鑒。那位背了上千年“拋妻弒子”罵名的陳世美明明是個清官,并且少年及第,在這之前根本沒有什么妻兒,以后也未見哪位公主當過他的老婆,跟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壓根兒就沒有生活在一個朝代;真實的宋玉也不是郭沫若先生筆下的那個出賣恩師屈原缺乏氣節的無恥文人;同樣,侯方域也從未當過清朝的什么官,不過被逼無奈參加了順治八年的科舉考試,故意交上了“未完卷”,卻承受了后人無盡的指責……當然,作家們無須為他們一手制造的冤假錯案負責,我們也無法追究他們的什么法律責任,但是也萬萬不可將文學誤作歷史教科書,以假當真,誤入泥潭。
改變一個朝代容易,而要改變一種思想卻是難上加難。李、侯愛情沒有毀于兵荒馬亂,卻毀于門第觀念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封建主義的余毒仍然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攔路虎。只有徹底鏟除滋生封建主義的土壤,李香君們的悲劇才不會重演!
桃花扇究竟是一把什么樣的扇子?
扇子原是崇禎皇帝的宮廷御扇,在侯恂升任太仆寺少卿時,崇禎把它贈給了侯恂,侯恂在升任戶部尚書時又把它送給兒子侯方域。侯方域在南京與李香君定情的當晚,把它贈給李香君,并在扇面上題詩一首: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爭御富平車。青溪盡種辛荑樹,不數東風桃李花!
香君生前一直將這把扇子珍藏在自己手里,臨終前,將扇子交給了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讓常氏以后當作女兒的陪嫁品。李、侯去世后,他們的密友、親家陳貞慧的兒子陳宗石前來商丘入贅侯府東園。當常氏的女兒出嫁時,將桃花扇帶到陳家。以后,這把扇子就成了陳氏家族的傳家寶。后來陳家人丁興旺,四代五翰林,官運亨通,海內聞名。他們日益認識到這把扇子的歷史價值,千方百計秘密收藏,使外人無法知曉!
民國初年,收藏家張伯駒曾目睹過桃花扇。1986年5月5日《中國書畫報》發表了趙前的《張伯駒目睹桃花扇》說:“明末‘桃花扇’,由錢壯悔后人收藏,民國初年曾攜北京。扇為折疊式,明末楊龍友就血跡點花數筆,成折枝桃花。清初名人在扇上題詠幾無余隙。扇盛于紫檀盒內,襯白綾,綾上邊有題識,當代收藏家張伯駒曾目睹之。”文中提到的錢壯悔者,就是曾任山東費縣和臨朐縣縣令、南開大學教授的陳宗石的六世孫陳實銘先生。
桃花扇下落究竟如何?
長期以來,不知有多少利欲熏心的人猜想桃花扇一定作為殉葬品埋進了李香君墓中。因此,本來冷清寂寞的李香君墓,卻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劫難。上世紀30年代,一群盜墓賊將棺材挖了一個直徑20厘米的洞,結果什么也沒得到;上世紀40年代,豫東剿共總司令張嵐峰帶人架起機槍折騰了半天,也是一無所獲;上世紀50年代,一股挖墓風又橫掃了香君墓。這一次墓被徹底扒開了,據村中目擊者回憶,那口棺材還基本完好,死者頭發烏黑,牙齒潔白,頭骨小而圓,骨骼尚全。扒墓者們沒有找到傳說中的桃花扇,只撿到一枚鑲嵌著翡翠的金戒指!
據知情者透露,桃花扇仍在中國大陸,且保存完好。據尚起興先生介紹,侯方域女婿陳宗石的六世孫陳實銘先生之子在1949年前夕還說:“那把桃花扇還在俺陳家,只是桃花已經變成黑色了。”目前還健在的陳氏后人之一陳曜肅先生從事文化美術工作,現已退休在商丘養老。尚起興先生認為,那把桃花扇仍在中國內地,且保存完好。(原標題:“桃花扇”的秘密)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