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企業首先你得有一種耐心,這一點毫無疑問,不能浮躁。再一個,企業老板要有抗壓能力,抗壓能力有多強,企業才能做多大。
科迪集團創立于1985年,以900元投資罐頭廠起家。那是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批的創業潮。但是,當時的企業大多創立于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或城市,我們在豫東平原的一個小村子里也趕上了時代的創業大潮。這是因為,虞城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沒有礦產資源,也沒有其他的什么優勢,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想發展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優勢,或者說比較優勢,所以說剛開始起步的時候想著從廉價的農副產品加工行業開始發展。
但創業沒幾年就遇到生死攸關的危機, 1989年,那時間也是公司剛完成第一次規模化投資的時候,在那種情況下出現這樣一個問題,該投的投進去了,但是它發揮不了效益,生產的產品積壓在倉庫里面,給公司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在那種情況下,企業出現了現金流斷裂,那個時候沒有錢,企業非常困難,到了近乎倒閉的境地。那個時候(企業)規模還小,銀行對民營企業的支持還非常有限,主要的資金來源一方面是自身的發展,一個是從民間借貸,當企業出現了困難以后,不管是債務到期還是未到期,債主都會上門討要,這個時候再想進行新的融資都非常困難。
這是搞企業以來第一次受打擊。但是我這個人年輕氣盛,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我當時翻來覆去琢磨這件事,這不是自己能力不夠或者努力不到位,而是因為大環境的因素。在那種情況下自己就堅持了下來,那一次受影響倒閉的企業光生產罐頭食品的廠就有上千家。
這些企業倒閉了,但留下了大片的市場。堅持下來的我們就有機會了。這之后,我們的罐頭廠發展很快。
搞企業首先你得有一種耐心,這一點毫無疑問,不能浮躁。再一個,企業老板要有抗壓能力,你的抗壓能力有多強,企業才能做多大。
另外,一個企業要想做大不能投機取巧,必須扎扎實實做事,任何的投機取巧、機會主義可能會使你偶爾賺到一部分錢,但是想干成事不可能。
這一點也體現在我們的乳業板塊上。
科迪進入乳業可以說是"巨投十年,巨虧十年"。科迪走的是先建奶源基地、再建工廠、再建市場的路子。建奶源基地投資大。一萬頭奶牛的價格約為1.3億到1.5億元,這只是奶牛本身的投資。然后是基礎建設,一個500頭奶牛的養殖小區的投資是 200多萬元,1萬頭需要40個小區,又將近一個億。這就要兩個多億。
一個10萬噸牛奶的生產線,就需要配套3萬頭量的牛群。也就是說,10萬噸的生產規模,就需要四五個億的基礎投資,還不包括運輸等費用。
很多乳企不建基地的原因就在于這一點。再者,建基地時間長,至少需要兩年才能建成,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在前期投入這么大。
2003年至2006年間,由于巨額投資奶牛養殖基地建設,科迪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在這中間,也有很多人勸我,包括內部員工以及政府領導都說,這一塊別做了,或者改做乳飲料,并舉了很多例子,一個是太子奶,說人家沒有養一頭奶牛一樣可以做牛奶;還有小洋人,小洋人也是沒有奶牛,也可以做牛奶。我們當地也有很多做得好的,也是沒有養奶牛,最后也可以做奶粉,發展得也不錯,因為他們不需要承擔基地這一塊兒的壓力。
但是我始終堅持認為這條路是比較符合當地實際、符合河南實際的一條路,也就是好乳品加工必須要建設奶源基地的路子,又加上我們中原有龐大的市場,得中原者得天下嘛,他們那幾個大企業要么在邊緣地區,要么在大城市,我們坐落在中原地區,相信這種模式會很快地被發展起來。
這條路走過來以后,現在模式得到了認可。從2007年銷售1000多萬元,到2010年的6個億,科迪乳業徹底擺脫多年來徘徊不前的局面,跨入高速發展期。我現在堅信我們公司這條路子是走對了,必須堅定不移地走這樣一條路。
我們搞工業企業必須要扎扎實實地去做,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即使歷史給了你輕而易舉(賺錢)的機會,你也不能輕而易舉地把你自己的方向、目標走偏。(原標題:河南科迪集團張清海:做企業要有抗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