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造就了他的樸實品質。生活的不易,讓劉宏偉異常努力,他抓住機會改變了命運。從最初到洛陽打工時的一無所有,到如今擁有4家汽配廠,年營業額超過600萬元。
劉宏偉的成功來之不易。做學徒學修汽車的時候,兩年多的時間沒要過工錢,每天只吃兩個饅頭,喝杯白開水。當年,身高1.78米的劉宏偉,體重只有90多斤,每天都餓得頭暈。
他認為,學一門手藝,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應該好好把握。在貧困中堅守,他學到技術的同時,也贏得了朋友的認可——幾個朋友湊錢,幫他開了第一家汽配廠。
擺脫了貧困,劉宏偉始終保持著樸實的本色。他重情義,不僅出資幫家鄉修路、安裝監控,招待來洛陽辦事的老家人也毫不含糊——每年的招待費用就有十幾萬元。
□文/圖 晚報特派記者 翟華偉 成紹峰
從母親身上學到勤勞樸實
當時,對劉宏偉來說,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飽飯”,而他每次能吃飽飯的時候也僅限于吃紅薯。由于紅薯吃得太多了,吃傷了,“現在一聽到‘紅薯’就胃酸”。
和善,是劉宏偉給人的第一印象。衣著樸素,說話真誠,則透露了劉宏偉樸實的品質。
生于1964年的劉宏偉,老家在永城市蔣口鎮前板橋村丁大樓村民組。劉宏偉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在家中,他是老小,上面有3個哥哥,1個姐姐。
如今,談起小時候的生活,劉宏偉“一想起來就光想掉淚”。當時,對劉宏偉來說,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飽飯”,而他每次能吃飽飯的時候也僅限于吃紅薯。由于紅薯吃得太多了,吃傷了,“現在一聽到‘紅薯’就胃酸”。
關于吃飯,劉宏偉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母親因為匆忙把煙葉當成蘿卜纓下在面條鍋里的經歷。劉宏偉7歲那年的夏天,母親用石臼錘了一上午的榆樹皮,然后摻了些紅薯面,準備做面條。家中人口多,做飯的時候,母親很慌張。面條下在鍋里后,她就趕忙去院子里拿些蘿卜纓準備放在鍋里當菜葉。當時,劉宏偉家的煙葉和蘿卜纓晾曬在同一根繩子上,因為匆忙,母親隨意拿了幾根就回廚房放在了鍋里。
面條下好后盛在碗里,一家人一吃就感覺不對味兒,又苦又澀,明顯有一股煙葉味。
這時候,母親才意識到自己錯把干煙葉當成蘿卜纓了。盡管感到內疚,但是母親也沒舍得將面條倒掉。一家人都沒吭聲,只是埋頭吃面條,即便面條又苦又澀。
因為實在難以下咽,大家勉強吃完碗里的面條后,都沒有再盛第二碗。而且吃完后,胃里就開始“翻江倒海”。鍋里剩下的面條,劉宏偉的母親仍沒有舍得倒掉。這鍋面條從頭天中午吃到第二天中午,全家人一共吃了4頓才算吃完。
家庭的貧困,也讓劉宏偉早早懂事,他能體諒父母的辛苦。他也從父母身上學到了勤勞、樸實的品質,尤其是母親。
在劉宏偉的印象中,自從記事起,早晨醒來的時候,母親就已經出去干活了。冬天的時候,母親會早早起床,拾糞的時候,會在地里撿些別人丟棄的白菜根,回到家里,洗凈后切成條,放在鍋里蒸。出鍋后,為盡量不讓孩子吃太多,母親會放上很多辣椒面和鹽。在劉宏偉的記憶中,這是難得的美味。
在朋友的幫助下開始創業
這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工廠不給錢,劉宏偉就給家里要錢買吃的,每天他只吃兩個饅頭,喝的是白開水。怕被別人瞧不起,吃飯的時候就躲在門后面。穿的衣服和鞋都是師傅送的。
8歲的時候,劉宏偉開始上小學,盡管家庭貧困,但他成績優異,父母一直供應他到初中,從未提出讓他輟學。17歲初中畢業,劉宏偉報考了當時的永城師范。考完試,他沒有來得及等成績出來,就自行決定放棄學業了。
劉宏偉的想法很樸實,就是想幫父母減輕負擔,當時,因為家庭貧困,兩個哥哥到了成親的年齡卻一直沒有成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仍繼續上學的話,無疑會增加家里的負擔,他實在不忍心。
從徐州坐火車到洛陽,車票不到10元錢,買過車票后,劉宏偉已經身無分文,只剩下一個行李包——一條被單裹著一條被子和簡單的衣物。
到洛陽后,劉宏偉先去投靠一位在洛陽拖拉機廠食堂上班的同學。同學管劉宏偉吃住一個星期后,他在洛陽拖拉機廠下屬的原洛陽裝潢修配廠的食堂找到了打雜的工作。
如果一直在食堂打雜,是不會有出息的。劉宏偉心里很清楚。
在食堂干了一個多月后,劉宏偉得知他考上了當時的永城師范。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放棄能吃商品糧的機會,“不想再讓爹娘因為我上學受累了”。
劉宏偉想學一門手藝,他認為,學了手藝才能保證有飯吃。于是,他直接去找廠長,提出想做學徒,學汽配維修。劉宏偉提出的條件是,不用工廠給他發工資,也不用管吃飯,管住就行。
劉宏偉的要求很低,過了一周,廠長總算同意了。
這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工廠不給錢,劉宏偉就給家里要錢買吃的,每天他只吃兩個饅頭,喝的是白開水。怕被別人瞧不起,吃飯的時候就躲在門后面。穿的衣服和鞋都是師傅送的。
兩年多的學徒生活,劉宏偉一直很努力,別人出去玩的時候,他就待在車間里,反復拆裝機器,以便能熟練掌握機器構造。
學徒生活結束后,劉宏偉剛好聽說工廠要推薦人到廣東的一所中專學習深造。因為在工廠出色的表現,劉宏偉順利申請到了名額。
去廣東深造前,劉宏偉就給工廠承諾,學業結束后,他一定會回工廠上班。
1986年,學習深造結束后,劉宏偉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而得知他從廣東回洛陽后,就有其他汽配廠想挖他過去,開的工資是每個月300元錢。這在當時絕對是高收入,但是,劉宏偉拒絕了,他堅持回到原來的工廠上班,拿的工資是每個月60元錢。
“人家給了你改變命運的機會,人要懂得知恩圖報。”對自己的選擇,劉宏偉這樣解釋。
回報培養自己的工廠5年后,劉宏偉因為出色的技術獲得了客戶的認可。也因為樸實的品質,在修車時他認識了不少朋友。
1991年,幾位朋友對他說:“宏偉,你人不錯,也不容易,要不我們幾個給你拿錢,你自己開店吧。掙錢了,你把錢給我們,不要利息;賠錢了,你就不用還了。”
幾位朋友總共給劉宏偉湊了21萬元,劉宏偉創辦了第一家“宏偉汽配”。
重情義善待家鄉人
2007年,老家鄉里的領導找到劉宏偉說,想給他們村安裝監控,他沒有猶豫,當即拿出了所需的7萬元錢。近些年,每年中秋節和春節期間,劉宏偉都會出錢組織在洛陽的老鄉聚會兩次。
幾個朋友中,借給劉宏偉最多錢的是在洛陽市旅游局上班的趙建民。他一次給劉宏偉拿了4萬元錢,而且在劉宏偉進配件時,他還提供了不少幫助。
1990年陰歷十一月份,劉宏偉的汽配店開業第一天,朋友捧場,他一次接到了將近20萬元的業務。朋友湊的錢全部用來購買設備和建造廠房了,接到業務后,劉宏偉又犯愁了,他和妻子不得不四處借錢購買配件。
劉宏偉記得很清楚,那天下著大雪,他和妻子一起,“把認識的人借了個遍,人家手里的100塊錢都借回來了,總共借了4萬多塊錢”。
用借來的錢,劉宏偉順利做完了業務,賺到了三四萬元錢。
因為人樸實,技術又好,劉宏偉的汽配店生意很好,一年后,他就還上了所有的賬。給他湊錢的朋友也像剛開始所說的,均沒有要他的利息,但是劉宏偉都想法彌補了。對這些朋友,至今他充滿感激之情。
到2011年,劉宏偉又陸續投資開了3家汽配店,4家店的年營業額超過600萬元。
劉宏偉是個重情義的人,自己富起來后,從沒有忘記家鄉。每年他都要回幾次老家,老家親戚朋友家的紅白喜事,只要他知道就堅持隨禮。
2005年春節,劉宏偉回老家,發現村里的土路坑洼不平,給鄉親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春節過后,他拿出5萬元錢,村里的路很快修成了柏油路。2007年,老家鄉里的領導找到劉宏偉說,想給他們村安裝監控,他沒有猶豫,當即拿出了所需的7萬元錢。
近些年,每年中秋節和春節期間,劉宏偉都會出錢組織在洛陽的老鄉聚會兩次。而每年洛陽牡丹花會期間,劉宏偉接待老家到洛陽的親朋好友以及親戚朋友介紹的人,吃、住加旅游,花費就有十幾萬元。
“老家人過來了,咱就要好好招待。”劉宏偉說,人要講情義。(原標題:【天南地北新商人】劉宏偉:用情義開啟成功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