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白的短頭發根根直立,黝黑的臉上幾道長長的皺紋,如歲月的年輪,褐色的衣服隨意披在身上。74歲的王金合站在神垕鎮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如一個飽經風霜的老農。 這個外表如傳統農民一樣的老人,卻是中國鈞瓷工藝大師、禹州鈞瓷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粗糙如石的雙手中,誕生了華美如重彩油畫、神奇如潑墨丹青一樣的鈞瓷重器。鈞瓷界評論:王金合的鈞瓷,與有宋以降及康乾盛世皇家官窯的血統一脈相承,再現大自然神奇光與色的西方印象派繪畫神交千里,創燒了一種獨具特色的鈞瓷新品。
他創燒的這種獨具特色的鈞瓷新品,被業界稱為“爐鈞”。
有人曾評價莫奈的繪畫:在所有表現一瞬間的作品中,他卻描繪出了具有十萬個形象的可能。王金合創燒的爐鈞具備了同樣的特質。在他的鈞瓷作品中,幻化著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雨雪冰霜、飛瀑流泉、飛禽走獸,淡雅、深邃又流光溢彩,端莊、古樸又雍容華貴,賞之具神采、品之有神韻。
爐鈞的創新,在鈞瓷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爐鈞創燒于清雍正時期,乾隆之后失傳近百年,直至光緒二十年神垕盧氏三兄弟始燒制成功。20世紀60年代之后,天災人禍,百業凋零,爐鈞再度瀕臨失傳。搶救爐鈞,急待非常之人。
也許從萌發了搶救爐鈞這一宏愿起,王金合就從一個文質彬彬的藝人逐漸變成了外形酷似舊時農民的殉道者。1990年,當時已在鈞瓷界聲譽鵲起的王金合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求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千次試燒,幾千次失敗,滿頭青絲變成兩鬢飛霜,簞食瓢飲,不改其志。
2006年7月1日,一個在當代鈞瓷史上熠熠生輝的日子:王金合新窯第一爐開窯。王金合不等窯溫徹底冷卻,便一頭鉆了進去,頭發、眉毛被燒焦也渾然不覺。他抱著這個新出窯的鈞罐,像抱著一個新生嬰兒,捧著一個耗費了他無數心血、等待了16年的希望。這東西渾厚華美,古樸典雅,雞血紅、金絲、天青、月白……幾乎擁有了古代爐鈞的所有釉色,融入了他全部的希冀和靈魂。那一刻,60多歲的王金合老淚縱橫——百年爐鈞,重現異彩。
這件作品,被王金合命名為“鈞魂罐”。鈞之魂,亦是人之魂——求鈞藝之大道,歷百折而不回。
從此之后,鈞瓷大家庭多了一支華美多姿的奇葩,鈞瓷燒制多了一項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爐鈞大窯煤燒,鈞瓷界多了一位聞名遐邇的大師、大匠。
人們形容鈞瓷釉色的神奇變化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王金合創燒的爐鈞在這方面堪稱代表:釉色對比強烈、色彩豐富,或如烈焰般蒸騰奔放,或如秋水般明麗溫潤,細處如工筆,有具象之細致;滲流如潑墨,渾然天成,自具風華。也許正因如此,王金合才把他的鈞瓷作坊名之為“天合坊”,融入了他對鈞瓷藝術的理解與追求——天人合一。
在他看來,天人合一,是鈞瓷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中國鈞瓷最具高度的發展方向。正如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楊自鵬所言,王金合以半個世紀的執著追求和豐厚積淀,填補了利用大窯煤燒制成嶄新的爐鈞品種之空白,豐富和提升了鈞瓷釉色,開創了爐鈞藝術的一個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