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許昌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許昌

任星航說鈞瓷:窯變無雙 鈞藝千秋

2014/12/24 9:25:36 點擊數: 【字體:

任星航說鈞瓷:窯變無雙 鈞藝千秋
平盤 鳳凰涅槃
任星航說鈞瓷:窯變無雙 鈞藝千秋
螭虎罐
任星航說鈞瓷:窯變無雙 鈞藝千秋
葵花盆托 朝暉
任星航說鈞瓷:窯變無雙 鈞藝千秋
帽檐洗 古樸
任星航說鈞瓷:窯變無雙 鈞藝千秋
出戟尊 月白
任星航說鈞瓷:窯變無雙 鈞藝千秋
蟠龍瓶 升騰
 

    引言

    鈞瓷,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過天晴云破處,夕陽紫翠忽成嵐”的窯變效果,一改自漢唐以來“南青北白”的單色釉發展脈絡,使中國瓷器開始進入一個五彩斑斕的時代。源于唐代的鈞瓷藝術,于宋代達到了其燒造的藝術高峰。宋代鈞官窯瓷器雅致、溫潤的藝術效果,成為了鈞瓷審美的最高標準。千年歲月流轉,鈞瓷窯火幾經興衰明滅,燒造技藝一度失傳又復燒,期間又有多少故事?本期“說瓷”邀請鈞瓷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任星航先生品說鈞瓷。

    唐花釉:窯變的起源

    鈞瓷是中國陶瓷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但是它很特別、很另類,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與眾不同地位。

    東漢開始出現的瓷器,至唐代時日趨成熟,并逐漸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體系,并以“南越北邢”兩大窯口為代表。但無論是越窯青瓷還是邢窯白瓷,它們的釉色都是單一的,非青即白,無有例外。鈞瓷則不同,它以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效果在瓷林獨樹一幟、卓爾不群。

    鈞瓷的釉色窯變藝術效果不是人為的,而是在窯內爐火的高溫下自然形成的。鈞瓷入窯的時候,一體素凈,沒有任何色彩。那七彩輝映、讓人心旌動搖的絢麗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畫面都是在燒制過程中在窯內形成的,這就是窯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變原理就是釉料礦物在爐火高溫下轉化呈色的物理化學現象。好的窯變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復雜,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窯爐、器物在窯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學的燒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組合才能實現。鈞瓷窯變的不期而至,增添了鈞瓷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鈞瓷始于唐代。在神垕瓷區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窯遺址,出土了灰燼、匣缽片、瓷器殘片等制陶瓷遺存。唐窯殘片與眾不同、自成風格。形成了以罐、盤、碗、缽之類俱多,釉色則以褐為主,上有不規則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藍等色,揮灑自然、有煙云變化之美盛,瑩潤典雅,耐人尋味。這就是唐花釉瓷。有人稱之為“唐鈞”,是不合適的,因為當時還沒鈞瓷這個名稱,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窯變。不過,學術理論界一致認為,鈞瓷窯變藝術是受唐花釉瓷的啟發,逐漸發展而成。這種觀點是成立的,唐花釉瓷產于神垕瓷區,年代早于鈞瓷,兩者彩斑復色釉有近似之處,而且和宋鈞一樣同屬兩液分相釉,唐花釉瓷應該是鈞瓷窯變藝術的萌芽,是鈞瓷的前期,嚴格地說,并不是真正的鈞瓷,鈞瓷藝術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說,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動,使它出現像窯變一樣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淋漓酣暢,大膽潑辣,似有意,似無意,似有形,似無形。妙趣橫生,變幻莫測,為后來的鈞釉彩斑開啟了先河。

    宋鈞:鈞瓷藝術的高峰

    北宋時期,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為陶瓷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花釉瓷經過長時期的探索,窯變技藝已經日漸成熟,經自然窯變形成的絢麗釉色玉潤晶瑩,已絕非唐時花釉瓷所能比擬。窯變釉以其驚心動魄的美麗震動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喜愛。到了宋徽宗初年,終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宋徽宗傳下旨意,在禹州鈞臺附近建官窯為皇宮燒制貢瓷,這就為鈞瓷藝術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機。

    鈞官窯為皇家燒制貢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計工時,不計成本,好的送入宮廷,壞的打碎深埋,不準流入民間,因而工匠們得以把最為動人心魄的窯變精品呈現出來。這些工匠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建造了結構合理、性能優良的雙乳狀火膛柴燒窯爐。這種窯爐火網面積大,能使柴質快速燃燒,升溫迅速。火苗柔和,窯內溫度分布均勻,有利于窯變效果的形成。同時,也研制了科學的鈞釉配方,銅紅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中國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鈞窯首先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鈞紅釉的創燒成功開辟了新的美學境界,對后代的陶瓷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數十年之間,宋鈞官窯將鈞瓷窯變藝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造了鈞瓷藝術的輝煌。

    宋鈞特別是官鈞窯的作品,窯變釉色自然溫潤,真正體現出火的藝術。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宋鈞瓷窯變釉色大體上分為三類:一是窯變單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藍、天青、豆綠等;二是窯變彩斑釉,以天藍紅斑或乳白紫暈為代表;三是窯變花釉,主要有丹紅、海棠紅、霞紅、木蘭紫,丁香紫等品種。其中以窯變花釉的藝術價值為最高,因為它最能代表鈞瓷自然窯變的風格神韻。大多數意境精妙的景觀圖畫,都是由花釉窯變自然形成,從而使瓷器成為藝術珍品。

    鈞瓷之所以能在宋代五大名瓷中獨樹一幟,爭奇斗艷,其主要原因就是它是五彩斑斕的復色釉,打破了陶瓷界青白釉一統天下的局面。它不像其它四大名窯那樣色彩單一,從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創造性突破。這種七彩雜陳、飛丹流霞的釉色的出現,為后來南方銅紅釉的形成和成熟奠定了基礎。

    興衰:戰爭頻仍的藝術劫難

    北宋鈞官窯締造了鈞瓷藝術的輝煌,但也成為鈞瓷藝術進入衰敗的起始。北宋末年靖康之變,趙構渡江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北宋滅亡。長江以北落入金人統治之中,宋鈞官窯自然煙消火滅,工匠們或逃或亡,宋鈞官窯的歷史也就劃上了句號,對于鈞瓷藝術來說,無疑是一場劫難。

    兩宋的滅亡和鈞官窯停燒,使鈞瓷業遭受重創,工匠們在兵災戰火中亡命他鄉,就將制鈞技術帶到了全國各地。元朝統一中國后,為鈞瓷的生存提供了相應的條件,鈞瓷窯變藝術得以傳播延續,并播火全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中國陶瓷史》說:“鈞瓷的燒造雖始于北宋,但鈞窯之形成一個窯系,主要在元代。”以禹州為中心,不但在河南有眾多的窯口在仿制鈞瓷,而且波及廣東、江蘇、浙江、江西、河北、山西等地,其仿鈞制品達到了一定水平并產生了巨大影響。

    元代鈞瓷一般較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勻、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積如蠟淚。不論造型還是釉色都根本無法和宋鈞官窯相比,也無法和宋代民窯相比,藝術品位不能同日而語。但在仿鈞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影響較大的窯口。這些大規模的仿鈞活動從元至清,一直都在進行,沒有中斷。但這些只在仿鈞,那么,真正的鈞瓷又是怎樣的呢?

    宋鈞官窯于北宋王朝的滅亡的同時解體,在之后至明初的一段時間內,地處中原的禹州受戰禍兵災之苦,幾至十室九空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制瓷業(包括鈞瓷)的停頓敗落也就十分自然了。入明之后,因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燒造得以逐漸恢復,但作為觀賞瓷的鈞瓷卻沒有復蘇。

    其實,導致鈞瓷斷燒的原因相當復雜。戰亂頻仍、時局動蕩、民生艱難是其主要因素,而當時上層社會對手工藝的輕視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工匠藝人們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沒有文化。在很長時期內鈞瓷領域沒有與技術相關的只言片紙存在。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全靠家族或師徒口耳相傳,一旦失傳,高難度、復雜的制作技藝要恢復難度更大,令人望而卻步,這些恐怕就是鈞瓷從明至清斷燒失傳達數百年之久的幾個主要原因了。

    涅槃:鈞瓷的浴火重生

    鈞瓷藝術在銷聲匿跡數百年后的清朝未年開始復蘇,直至建國后,迎來了浴火重生的歷史機緣。

    清光緒初年,神垕陶瓷工匠受古玩商人高價求購鈞瓷的影響,試圖恢復鈞瓷燒制,但因難度太大,大多一試即止。工匠盧振太及其子孫卻百折不悔,屢仆屢起,甚至不惜典賣田產,立志恢復鈞瓷。開始,盧氏家族用當地原料,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出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鈞瓷器,后又創燒在天青器上抹紅,飛紅加彩仿鈞制品,在仿鈞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試驗,最后用風箱小窯爐,采用捂火還原的燒成方法,燒制成功窯變鈞瓷。至此,鈞瓷窯變藝術得以重生。

    但是,在鈞瓷恢復的五十余年時間里,禹州和全國一樣,風雨飄搖,兵匪如蟻、旱澇頻頻,人民深受自然災害和戰亂之苦,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鈞瓷作為觀賞瓷種,燒成難度又那么大,其發展命運可想而知。在這時期,神垕瓷區主要生產日用粗瓷器,而鈞瓷生產只是偶然現象。

    新中國成立后,奄奄一息的鈞瓷藝術逐步煥發了勃勃生機。

    1949年四月,神垕解放不久,戰爭創傷未愈,國民經濟尚未恢復,豫西行署五分署即派我的父親,當時是建設科科員的任堅回神垕接收、代管逃亡匪霸經營的瓷廠,在此基礎上,辦起了人民工廠,這是河南省第一家全民性質的陶瓷企業。在周總理的關懷下,李志伊、劉保平、任堅、盧廣文等老一輩的鈞瓷專家通過對鈞瓷的理論研究、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對鈞瓷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從窯爐的設計建造到釉料的配制,最終于1958年,在倒焰形鈞瓷窯爐中用還原焰燒制出了絢麗多彩、晶瑩如玉的鈞瓷制品, 至此,鈞瓷藝術在原產地神垕鎮全面恢復。1964年周總理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向有關國家領導人贈送的禮品就有國營禹縣神垕瓷廠鈞瓷藝術品。

    進入到本世紀,鈞瓷的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雙火膛窯爐復原了,柴燒工藝也恢復了,從而創作出媲美宋官居鈞瓷器成為可能。可以說,現在是鈞瓷藝術在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后最為活躍和靈動的時代,在國家的鼓勵和重視下,鈞瓷藝術也將進入空前的繁榮和發展階段。我想用著名書畫家和陶瓷藝術家鄧白老先生的詩結束這篇文章,鄧白先生的詩說:“插得春芳第一枝,飛彩流霞禹州瓷,豪言莫做尋常看,正是東風得意時。”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建筑報(2013-08-30)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苗峰偉側記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