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許昌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許昌

鈞瓷常見的燒制方式

2013/10/17 14:42:14 點擊數: 【字體:


    一、柴 燒 鈞 瓷

    柴燒鈞瓷是鈞瓷藝術品的一種,最大的差別在于用木材作燃料,如松、柞、槐、果木等。特征為釉質瑩潤、色澤純正、清新典雅。柴燒技藝是一種傳統的鈞瓷燒制技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鈞瓷興盛的宋朝。座落在禹州城內的八卦洞附近鈞官窯遺址中宋代五大名窯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窯,有兩個火膛,分主火膛和副火膛。燒制時,先點燃主火膛,使主火膛的燃料得到充分燃燒,窯溫達到預定的溫度。與此同時,副火膛內的木柴受熱逐漸炭化,在炭化過程中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這時,打開副火膛的火眼,膛內已經炭化的木柴開始燃燒,然后分別往兩個火膛加柴,使窯溫達到1300℃左右。該窯系世界上至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的一座“雙乳狀火膛窯”。

    柴燒技藝因其難度大、成品率低而往往讓人望而卻步。但它散發出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由此鈞瓷人為它著迷而投入龐大精力、物力去追求。因為柴燒鈞瓷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技藝,而且是一門有著悠久文化歷史背景的技藝,它承載著民族的印記、禹州鈞瓷人的智慧。

    傳統技藝和文化對于現代人來說始終充滿神秘色彩,它們就像一扇扇通往人類歷史的大門,召喚著我們去探索。而且,它們的真正價值并不僅限于經濟層面,它對現實與未來的影響更不容忽視。柴燒鈞瓷在民族文化之根的基礎上,實現現代感的變異,經過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旅程來嘗試探索柴燒鈞瓷“有根的現代”。

    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一些傳統技藝的生存和發展遭遇了嚴峻的挑戰。柴燒鈞瓷是活的陶瓷藝術,只有在生產實踐中才能發現其特征,只有融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才能獲得持久的生機和活力。柴燒鈞瓷靠的是禹州鈞瓷人聰明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它的背后是代代相傳的精湛技藝,是歷經歲月滄桑的智慧與創造力,有著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也是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這正是柴燒鈞瓷的價值和魅力所在。

    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不斷完善,相信柴燒鈞瓷這朵奇葩一定會釋放出更為持久的光彩。

    二、煤 燒 鈞 瓷

    煤燒鈞瓷是鈞瓷藝術品的一種,煤燒是一種鈞瓷燒造方法,是以煤為燃料。特征為釉質溫潤、窯變自然、時代感強。

    煤燒鈞瓷的始燒年代;有學者認為是“宋代”,有學者認為是“元代”。筆者提出;在禹州區域內應為“近代”?證據如下;一,考古發掘;(1)2001年9月下旬開始,至12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對鈞窯的中心窯場之一——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鈞窯址進行了發掘。鈞窯神秘面紗初步揭開,“第一......元代在北方地區己普遍釆用煤為燃料,鈞窯仍以燒柴為主。”(2)2012-03-02 中國文物報,河南禹州閔莊鈞窯遺址發掘取 得重要成果。“閔莊窯址真正的繁榮時期是元末到明初階段,......”。 未見有“煤渣和煤”的文字。 二,文獻資料(1);鈞窯瓷業公司章程,原載《東方雜志》第八期光緒三十年(1904年) 八月二十五日發行,附件:諭工匠貼,“......窯時事,窯有罅隙,即須補整,柴有生濕,煤有爆炸,即須挑擇。”(2)禹縣文史資料笫三輯.<神垕古鈞瓷窯址>曹子元,“.....一九六四年三月在劉家門 窯址打探眼,曾在地表二米以下取出木炭數塊。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在鈞臺窯址發掘有木炭屑堆積。”

    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 燃性礦產,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巖,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后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山海經》中稱煤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宋代時稱石炭。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一些巨大的歷史事件固然對文明的演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有許多當時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事,也同樣對文明的演進,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考古》1962年第6期王家廣《耀州瓷、窯分析研究》說,“燒煤比柴火焰短,局部發熱量大,灰屬酸性,易結焦。在控制火焰方面,用煤比用柴困難得多”。

    從工藝上講,煤燒鈞瓷勞動量最大。產品需要裝匣缽,煤質需要嚴格把關,火膛需要清理,每次燒窯點火需要裝窯、鋪燒、砌堵窯門,燒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蓋天眼、焐火還原等,工藝最復雜,成品率也較低。煤燒由于煤的質量差異,煤的成分復雜,燃燒時火焰較難控制。所以煤燒鈞瓷效果比較豐富、凝重,從藝術表現上容易表現力量感強的作品。

    三、炭燒鈞瓷

    炭燒鈞瓷是鈞瓷藝術品的一種,炭燒是一種鈞瓷燒造方法,窯爐為升焰式烘爐,俗稱雞窩窯。是以炭[藍炭]為燃料,用木制風箱強行通風助燃,捂火還原高溫燒制。一爐只燒一“籠盔”,一只 “籠盔”  裝一件或幾小件,炭盡器成,稱之為“盧鈞”。十窯九不成之說應指這種燒制方法,溫度難以控制,成品率極低。特征為古樸端莊、釉厚色重、五彩滲化。

    藍炭最早的使用其實是從民間開始的,有些燒碳比較缺乏的地方,把爐子里燃剩的煤塊剔出來,用以爐膛壓火或燒風箱爐用,由于煙少,溫度高,耐燃等優點。其實藍炭的稱呼也始于民間。

    “盧鈞”的始燒年代應為清光緒年間。是較成功的鈞仿作品,始于清朝光緒年間,為神后鎮盧氏兄弟首創。他們利用風箱爐小窯,高溫還原燒成。因使用“爐型窯”,故稱“爐窯”,又因出自盧氏藝人之手,故稱“盧鈞”。

    “盧鈞”是鈞瓷恢復時期產生的一種新品種,它和宋、金、元時期的鈞窯品種不論在釉料配制和燒成工藝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盧鈞”是在探索鈞瓷的演變,它在中國鈞瓷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繼宋代官窯之后,鈞瓷發展史上又一個高峰期的代表作,對宋代鈞瓷的繼承和近現代鈞瓷的發展起到了程前繼后的作用。

    “盧鈞”是在仿制宋鈞官瓷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風格和自成體系的鈞瓷品種。以其神奇的五彩滲化、自然窯變藝術在鈞瓷藝術品中獨樹一幟,以其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成為鈞瓷領域中的一朵奇葩。

    陶瓷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我國自從進入歷史文明時期以來,隨著瓷器品種的不斷豐富,鈞瓷也在不斷地變化與發展著。鈞瓷從起源到形成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過程,不是短時間內突變的,是一個長期記載、積累、發展的過程。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鈞瓷文化,在陶瓷母體中孕育、在禹州這塊土地上成長與發展,它帶著泥土的芳香、玉石的瑩潤、凝聚著創作者的情感、留存著“大師們”手心相應的藝術軌跡,敘述著動聽的故事,記錄著鈞瓷藝人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表現著民族的智慧,展現著廣闊的自然、社會、生活畫卷,并伴隨著民族經濟的盛衰而前行。

    四、氣 燒 鈞 瓷

    氣燒鈞瓷是鈞瓷藝術品的一種,是以液化氣為燃料燒制的鈞瓷。特征為釉色純正,光澤明亮、斑斕奪目。

    鈞瓷的燒制燃料歷經了由柴燒到煤燒到炭燒到煤燒的階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禹州市鈞瓷研究所根據宋代雙火膛窯柴燒鈞瓷的原理和現在倒焰窯煤燒鈞瓷的原理,建成了2.4立方米液化氣抽屜窯,釆用無匣缽燒制方法。經過多次試燒改進,于1994年4月14  日燒制成功。拉開了以液化氣為燃料燒制鈞瓷的序幕,進一步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升了鈞瓷產業化發展。

    液化氣既液化石油氣,是煉油廠在進行原油催化裂解與熱裂解時所得到的副產品。催化裂解氣的主要成份如下(%):氫氣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42~46.丁烯5~6,含5個碳原子以上的烴類5~12。近十年來,各種新型節能先進爐型日趨完善,且采用新型耐火纖維等優質保溫材料后使得爐窯熱損失明顯下降。液化氣鈞瓷窯爐所用的液化氣熱值高、無煙塵、無炭渣,燃燒完全。火苗由噴火口控制,噴火口的大小多少都在人的掌控之中,是最容易操作的鈞瓷窯爐。爐火純凈,升溫曲線平和,為釉面的平穩呈色提供了空間。氣燒鈞瓷一般都鮮艷明亮、色彩秀麗。在合理的燒成制度下也能產生豐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藝術效果。

    液化氣為燃料燒制鈞瓷,是鈞瓷燒制技術的大發展,而且縮短了鈞瓷的燒成時間,節省了煤炭、木柴能源。進入21世紀,能源結構程向多元化發展,伴隨著全球化的 “ 綠色燃料 ” 革命,人類正在更加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燃料,并盡量追求環保理念。(作者系禹州市醫保中心原副主任)作者:蘇建民【原標題:鈞瓷常見的燒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禹州市情網 2012-08-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