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發展的的沉浮(7)
2012/7/30 16:18: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七個新式瓷廠,以后又建起了不少的瓷廠和公司,神的的“鈞興公司”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同時,由于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富商大賈來到中國,使中外愛好古陶瓷的收藏家日漸增多,仿古器物因此而大量涌現,這一仿古之風,對鈞瓷 復蘇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清光緒五年(1879年),神垕鎮陶工盧振太、盧振中及振太之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受古玩商人高價收買宋鈞的影響,立志恢復鈞瓷。他們跋山涉水,在神垕附近找礦尋料,用當地原材料,經過多年反復試驗,終于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出仿鈞窯孔雀綠和碧藍相兼的仿鈞器。而后由于經常與外界人士接觸,從中借鑒他人經驗,在天表器上創燒抹紅、飛紅加彩新工藝,但紅彩是鉻錫紅色料,故彩斑紅暗較呆滯。后又在釉料中加入銅的成份,并用捂火(還原焰燒成)方法,用風箱爐,燒制小件仿宋鈞瓷,雖規模小,產量少,但取得了成效,積累了經驗,盧氏第三代藝人廣同、廣東、廣華、廣文等為恢復鈞瓷矢志不移。在長達數十年的研究和試驗中,曾賣掉良田和瓷窯,終于使失傳已久的鈞瓷于清光緒年間恢復生產。其后,神垕鈞窯發展到10多家。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禹境大旱,盧天福貧病而死,其子侄輩仍堅持燒制。
鈞瓷世家盧氏燒造鈞瓷,除在粗瓷窯內搭燒仿雨過天晴器外,主要是用風箱爐小窯還原高溫燒成,故稱“爐鈞”,又因出自盧家藝人之手,也稱“盧鈞”。其精上制品五彩燦爛,玉潤晶瑩,有的可與宋鈞媲美。其作品如折邊盤,乳釘罐,天青釉加紫紅彩,異精美,曾流入英國大不殉顛博物館誤作“宋鈞”珍藏。故有文獻記載:“禹縣神垕鎮藝人盧廣同、盧廣文等兄弟,善仿宋鈞,珍珠刻花,能作到以假亂真。”上海、開封古玩店常把盧鈞誤作宋鈞收購。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禹州知州曹廣權給慈禧太后慶壽,征集工匠在州衙內設窯燒造鈞瓷貢品,做了鈞瓷爐、瓶、盆、尊、洗、壽桃、佛手和仿制的禹貢九鼎等36件壽瓷上貢。這批壽瓷形神兼備,寶光內蘊,瑩 潤超玉,慈禧稱贊不已。從此,鈞瓷又登上藝壇,進入宮廷,受到多方重視。光緒三十年(1904年),曹廣權在神垕鎮建立“鈞興公司”,聘請鈞瓷藝 盧天恩(又名丙岱)和宋吉成、賈鈞、郗五寅、郗江、賈喜、王大黑等到公司做工。這個公司曾借鑒南方瓷廠管理方法,訂有公司章程和諭工匠帖(詳見第九章),有較正規的管理制度和工藝規程。所出產品造型規整,工藝考究,但色釉單調,成色率低。對此曹廣權亦有一段文字記述,他說:“近三百多年來,神垕瓷業僅有黃、白粗碗,而鈞瓷的奧妙更無人知曉,召來諸匠選試,僅得天青一色,然多贅墜,又幾經試驗,漂選缽研,成色不到斗上率。”曹廣權熱心于教育和實精致工發,關心鈞瓷的恢復和發展,派職官汪瑞甫專管鈞興公司,并請景德鎮工匠來神垕相互交流技藝。他任職期間,不斷到神垕巡視,和鈞瓷藝人關系比較密切。后東渡日本,又調北京任職。在京期間向鈞瓷藝人致函問候。鈞興公司共經營十余年,因政治局勢混亂,無力經營,約在民國初年停辦。此后,河南省長田文烈、禹縣縣長韓邦孚、王桓武、侯慕彝等都曾支持過鈞瓷的恢復,或籌建鈞瓷公司,或開辦工廠,皆短命夭折。后在政局稍安時,率先恢復鈞瓷的盧家和王喜娃、郗杰等鈞瓷工匠仍不斷從事鈞瓷的燒制。不過這時禹州的神垕鎮仍以大量燒造粗瓷為主,鈞瓷產量極其有限。如《禹縣志》(民國版)中記載:“神垕一鎮雄于全境村莊者綿以制造粗瓷故也,若新鈞瓷之興,等之奇貨可居,非常業也。”即是常燒鈞瓷的盧氏兄弟也是“等客上門”,多天只能賣上幾件,才有一筆可觀的收入,故在神垕對盧家流傳著“三天不添鍋,賣了吃整桌”的民謠。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后,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1938年6月侵占河南省會開封,接著又是水、旱、蝗等自然災害的沖擊,政局混亂,民不聊生,致使鈞瓷銷路閉塞,生產處于奄奄一息狀態。至1942年河南又遭大旱,鈞瓷藝人,無以為生,有的背井離鄉,有的另謀生計。至此,恢復數十年的鈞瓷,又因戰亂、災荒而基本停頓。
七、新生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各級政府的領導與扶持下,經過老藝人和專家、學者的艱苦努力,鈞瓷技藝獲得新生。1977年以來,鈞瓷這一藝術之花更加絢麗多姿,大放異極。
1949年4月,神垕解放不久,戰爭創傷未愈,國民經濟尚處于恢復時期,豫西行署五分署即派分署建設科科員任堅(神垕人)回神垕接收、代管逃亡匪霸經營的瓷廠,辦起人民工廠(后改名地方國營豫興瓷廠,現為地方國營禹州市瓷廠)。職工艱苦創業,慘淡經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積累逐年增加。任堅出身陶瓷世家,酷愛鈞瓷,在他的帶領下,人民工廠于1950年曾搞過仿鈞(氧化火燒成)試驗。建國初期,神垕陶瓷工人和手工業者,除百余人在人民工廠就業外,大部分處于失業半失業狀態。1951年,陶瓷工人劉保平等組織工人自籌資金建立三個互助組,并逐步發展成為禹縣神垕瓷窯生產合作社(今禹州市鈞瓷一廠)。1954年建立第二瓷窯生產合作社(今禹州市鈞瓷二廠)。1956年合作化高潮時,神垕陶瓷業的工人和手工業者全部組織起來,建立7個陶瓷生產合作社。1957年這7個社分別并入第一、第二陶瓷生產合作社。之后不久,這兩個合作社改名為第一、第二陶瓷合作工廠。
解放初期,神垕有幾家較大的私營窯場,1955年人民政府對這些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公私合營豫西瓷廠。至此,神垕陶瓷生產全部恢復,陶瓷工人全部就業。
1950年,古陶瓷研究著名人士陳萬里,千里迢迢到神垕考察鈞窯。1955年,輕工業部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陶瓷會議,決定恢復傳統工藝瓷生產。1957年陶瓷專家沈明陽等率領工程技術人員到神垕幫助試燒“爐鈞”獲得成功。1964年故宮博物院派專家到神垕劉莊、劉家溝、上白峪、下白峪等古鈞窯遺址進行考察,采集大量鈞瓷錢片標本,肯定禹縣是鈞瓷的發源地,神垕是集中產區。以后,陶瓷專家李家治、劉凱民等也先后來神垕考察,對鈞窯釉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為鈞瓷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1955年中央陶瓷會議后,神垕第一陶瓷生產合作社主任劉保平根據會議精神和專家的建議,從外地請回鈞瓷老藝 盧廣東,率行試驗鈞瓷。1955年10月到1956年10月,經過180多次試驗,終于試燒鈞瓷成功,并通過上海、廣州、天津、青島等口岸,銷往日本、法國、德國等國家,這是建國后神垕鈞瓷第一次出口。以后,地方國營豫興瓷廠和公私合營豫西瓷廠先后請回鈞瓷藝人盧廣文、郗杰、王喜娃、盧正興試燒鈞瓷,河南省有關部門也派工程技術人員前來指導和幫助。
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和小型試制,鈞瓷發展的條件已基本成熟。1957年秋,經輕工業部批準,投資6萬兇,由地方國營豫興瓷廠抽出專人籌建鈞瓷試驗廠。1958年4月14日,地方國營禹縣鈞瓷廠建立,主要鈞瓷藝人盧廣東、盧廣文、郗杰、楊書信、王喜娃、盧正興等都被聘入廠內,并從洛陽、臨汝等地請來陶瓷藝人丁慶祥、高松祿、高松茂、郭遂等,又從各廠選調20余名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陶瓷網 200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