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三皇之首太昊陵廟會古韻猶存
2014/1/10 14:44: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淮陽,因在淮水之北而得名。現在,這里是河南省的東部的一個普通的中原縣城,然而,如果我們沿著她的地名變遷的線索,去探詢其悠遠的歷史,我們竟會 發現,在這塊豐饒的土地上,埋藏著我們偉大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淮陽太昊陵廟會的遺風古韻,我們在遠古洪荒的神話傳說中聽到過,在《詩經》中聽到過,年年 歲歲,歲歲年年,一切都在變,而這遠古的遺韻,這關于春天的古老故事,仍在悠悠傳揚……
淮陽古稱陳州,西周時,周武王分封諸侯,把舜帝的后裔媯滿封在這里,建立了陳國。再往上溯,在上古時期,這里稱為“宛丘”。既名為丘,必有一塊 高地。古文明遺址,多在高丘之上,統覽四野,可問天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這座宛丘在中國上古史上更是赫赫有名:它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號稱 “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的舊都。《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陳,太昊之虛也。”在今天的淮陽縣城東南,我們還可以登上宛丘踏幽尋古,不過 現今它的名字是“平糧臺”。考古發掘證實,這里是一處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遺址。這座古城距今已有4600年歷史,是我國發掘出的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宛丘是 第一位帝王建立的第一個國都。
在伏羲時代,宛丘是一座高四五十米的土丘,在茫茫無垠的大平原上,凸立著這樣一座高地,確是稀少的地形,太昊伏羲在這里帶領他的子民繁衍生息、漁獵稼穡、驅車作戰。
宛丘是先民們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他們歌舞祭祀、游樂歡會的場所。翻開《詩經》中的《陳風》,有一首至今讓我們讀來仍覺心旌搖蕩的詩,詩的名字就叫《宛丘》: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有點狂熱的歌舞場面。歌舞,本源于祭祀。《宛丘》詩中的這種場面主要是祭祀神靈,祈禱幸福,但也包含了娛樂、情感交流的內容。 每到祭日,陳地的少男少女們相約而來,相會在宛丘之上,他們擊鼓敲盆,舞蹈歌唱,互表衷腸,在男歡女娛中選擇稱心如意的伴侶,這時的宛丘,成了他們歡會的 人間樂園。這種民風淵源更早、流緒更長,我們可以在先民們對“人祖”伏羲、女媧的崇拜中找到它的源頭,在今天淮陽太昊陵廟會中找到它的遺緒。
太昊陵位于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是第一個帝王、“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
太昊伏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創世大神,在中華民族先祖的世系中,太昊伏羲為“三皇”之首,是位列炎帝和黃帝之前的民族先祖。歷代典籍對伏羲的文 化貢獻所載甚多,歸結起來主要有:畫八卦,開啟文化之源;正姓氏,制嫁娶;確立了天文歷法;發明網罟,教民漁獵;養六畜以充庖廚;造琴瑟,作音樂;以龍紀 官,分理海內,統一了中華各族。
在淮陽一帶,伏羲被尊為“人祖爺”,在神話傳說中,他和女媧,是人類的第一對夫妻,中國的亞當和夏娃。伏羲是我國婚姻制度的肇始,他“正姓 氏”,“制嫁娶之禮”,原來在本氏族內部近親婚配被禁止,男女要找配偶,必須到外氏族去找,并規定每年的仲春為男女集體選擇配偶的日子,這樣青年男女就有 了大型的聚會。“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鼓勵男女奔到聚會地談情說愛,唱歌跳舞。這就是太昊陵古廟會的起源。
淮陽太昊陵廟會俗稱“二月會”,也叫“人祖古會”,其淵源之久、聲勢之大、會期之長,堪為“天下第一”。每年自農歷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 會期一個月。會期間,河南、河北、安徽、山東、湖北等數省的善男信女們南船北馬,云集淮陽,人山人海,潮水般地涌進太昊陵朝祖進香,高峰時,每天可達數十 萬人。
這是一個古老的約定,這是一次春天的約會。今天,我們或許可以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看到青年男女山歌對唱,歡會求偶的故事。而在北方,在數千年禮教浸染的中原腹地,竟也保留著這樣淳樸的古風遺韻。
我們還是從歌舞說起。
“二月會”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群群身穿黑衣,肩擔花籃,手敲竹板,邊舞邊唱的婦女,她們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吟誦唱。這舞蹈叫“擔經挑”,舞者 多是年長的婦女,她們高舉黃綾青龍旗,浩浩蕩蕩從四面八方來到太昊陵,先祭拜“人祖爺”,然后在伏羲墓前表演擔經挑。這種原始巫舞,是對伏羲女媧兄妹為婚 繁衍人類的追念和祭祀。擔經挑傳女不傳男,據說這是遠古流傳下來的規矩。擔經挑史詩一樣地在淮陽流行了幾千年。我們可以從中想見《詩經·陳風·宛丘》的樂 舞遺韻。
傳說伏羲時代,伏羲用“會”的形式,把各個部落的青年男女召集到一起,在會場中央放一塊帶有“窯孔”的大石頭,人們稱它是“神媒石”。神媒石有 兩個作用,一是求偶,二是求子。男女之間如果互相有意,就用手摸一摸“窯”,說明二人情投意合。夫妻無子,可用手指在窯中左轉三圈,即可求得子息。這塊石 頭現今猶存。太昊伏羲陵顯仁殿東側基石的青石板上,有一石窯,就是這塊“神媒石”,不過現在叫“子孫窯”。摸子孫窯之遺俗是顯然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之風的延 續。神奇的“子孫窯”已被那些希望成人之父母,成人之祖輩的虔誠者摸穿了不知多少塊。現在的這塊是1990年換上的,十幾年過去了,青石上的“子孫窯”又 成了幽深的黑洞。子孫窯生殖崇拜的習俗,承載著先祖的信息,是古老文化活的遺存,如今的人們仍然將它作為祈子,祈福,保平安的圣物,寄托自己對美好生活的 向往。
太昊陵廟會的文化現象中帶有許多原始文化的色彩,有許多待解的謎。最值得民俗學者、神話學者、人類學者和藝術家們探究的,還是廟會上盛賣的泥玩具——泥泥狗。
淮陽泥泥狗為泥質,黑底,上繪紅、黃、綠、粉、白五色點線圖案,有孔,能吹出“嗚嗚”聲。造型古樸、簡約、怪誕,有奇形怪狀的動物造型200多 種。這些稀奇古怪,神秘虛幻的動物,有著神奇的名稱:人面猴、人面魚、猴頭燕、草帽老虎、多頭怪、四不像、獨角獸、貓拉猴、九頭鳥、雙頭鳥……好像一部活 生生的《山海經》展現在面前。這200多種造型,并不是出于淮陽民間藝人的審美趣味,而是一種崇神、祭祀的需要。在民間藝人的心靈中,這是老祖輩傳下來 的,這種畫法也是不能更改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許多神獸都是原始社會部落的圖騰,形形色色的泥泥狗與《山海經》中描繪的奇禽神獸都反映了史前人類的圖 騰意識。所以學者們稱淮陽泥泥狗為保存至今的“真圖騰”、“活化石”。
看著這些古拙奇異的泥泥狗,我們很自然會想到伏羲、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伏羲,女媧兄妹成婚后,天下人煙稀少,他們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 捏制泥人,待這些泥人曬干后,就變成了能走動,會說話的人。遇到風雨來不及一個個往屋里收,就用掃帚掃。千百年來,泥泥狗的制作方式和這個古老的傳說,在 淮陽民間代代相傳。一把泥土摶出了你和我,我們生于泥土,長于泥土,又歸于泥土。這泥土里留下了先民們生活與勞作的密碼,也承載著子孫萬代對祖先的尊崇與 追念。
淮陽太昊陵廟會的遺風古韻,我們在遠古洪荒的神話傳說中聽到過,在《詩經》中聽到過,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一切都在變,而這遠古的遺韻,這關于春天的古老故事,仍在悠悠傳揚……(原標題:淮陽三皇之首太昊陵廟會古韻猶存)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原文時間: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