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內黃民間文化藝術
2013/12/6 15:32: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內黃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戲曲、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淵源流長。近年來,內黃縣文化部門立足于內黃豐厚的民間文化資源,挖掘開發內黃農民畫、麥桿畫、內黃刺繡等優秀民間工藝,宣傳扶持舞獅隊、高蹺隊等民間藝術團體,培育出楚旺農民畫、馬上麥桿畫、馬上大黃灘舞獅等特色民間文化村。被國家和河南省授予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內黃縣民間傳統藝術形式豐富多彩,主要種類有民間繪畫、民間舞蹈、民間工藝、民間雜耍等。
一、民間繪畫
1、內黃農民畫
內黃縣地處豫北平原,為華夏人文始祖顓頊、帝嚳二帝建都、建陵之地,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紅棗之鄉,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內黃農民畫以民間壁畫、中堂、印花、剪紙、刺繡等傳統藝術形式為母體,推陳出新,自成風韻,立足鄉土,代代相承,成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的代表之一。
內黃農民畫多描繪生活場景,表現生產、生活習俗中的切身感受。手法以勾線填色為主,線條挺拔流暢,色彩鮮艷明快,造型夸張變形,極具裝飾效果。有剪紙之明快,刺繡之細膩,雕塑之神韻。
1992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內黃現代民間繪畫展”,原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同志題寫“藝苑新花”以示祝賀,30余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93年內黃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1999年和2001年內黃農民畫作為河南省和安陽市對外交流項目赴新加坡、日本展出。2004年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長廖靜文先生為內黃農民畫題詞“筆墨凝趣”。同年,農民畫作品《村頭河灣》等被浙江美術館收藏。
內黃農民畫在創作題材上,與生活息息相關;表現形式上,在傳統農民畫的基礎上吸收了當代多種藝術表現語匯;在色彩傳達中,強烈地反映出老百姓蒸蒸日上的好日子;特別構圖形式,極其強烈的反映出中國所特有的審美觀念。內黃現代民間繪畫作為一種藝術載體,不僅有較強的藝術性、觀賞性和收藏價值。而且內黃現代民間繪畫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有著較高的學術和研究價值。同時內黃現代民間繪畫作為一種地方文化品牌,一種文化產業也極具開發價值。
2、內黃李新張年畫
內黃李新張年畫是一個古老的集民間繪畫與雕刻藝術于一體的優秀民間工藝,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主要流行于晉、冀、魯、豫地區,深受群眾喜愛。它輻射周邊地區,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是民間繪畫藝術與民間雕刻藝術的活化石和珍品,蘊藏著豐富的傳統藝術絕技,是我省文化藝術寶庫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重要的搶救、發掘、研究、弘揚價值。
內黃李新張年畫早在唐代就已出現,它結合了皇宮的高貴與民間的樸實,具有集細膩、粗獷于一體的特征。它種類繁多,有6類84種。制作工藝復雜、套印母板獨特、色彩艷麗奪目、構圖豐滿均衡,記錄和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凝聚于其中的思想、情感、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是一筆集體手工勞動的藝術結晶,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資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二、民間舞蹈
內黃民間舞蹈最早出現在漢代。20世紀80年代后,多數在節慶時開展活動。主要形式有:高蹺、寸蹺、舞獅、舞龍、秧歌、彩船、背閣、抬閣、腰鼓、盤鼓、扁擔戲等70余種。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民間舞蹈開始參與商品市場促銷及各種宣傳活動。我縣高蹺隊、獅子隊等藝術團體曾到30余個省市參加大型商業慶典演出,并多次榮獲省市民間藝術表演獎項。
高蹺:高蹺又叫大蹺,是內黃縣常見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形式。表演者踩著一米高、有腳踏裝置的木棍,裝扮成傳統戲劇中的各種角色、神話人物或現代人物,在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的伴奏下,邊行進邊表演各種動作。有的高蹺表演隊還表演上桌子、翻跟頭等高難動作。內黃縣高蹺表演技巧較高的村莊有:城關鎮北街村和西街村、東莊鎮北街村、楚旺鎮西街村、馬上鄉西四牌村等。
花車、彩船:花車和彩船是內黃縣民間群眾舞蹈表演形式。花車表演時,兩個車夫一推一拉和一位坐車的女角色結伴表演,其后往往還有數個丑角兒,在打擊樂的伴奏下邊走邊做各種滑稽詼諧的動作,逗人發笑。彩船是由坐船的女角色和劃船的小丑或老漢協調作行船的動作,其伴奏樂器有長尖子號以及大型鑼鼓等。花車和彩船一般在一起聯合表演,表演的隊形有:一字長蛇、二龍出水、跑剪子股等。近年的演出,有的表演隊還增加了管弦樂和唱腔,演員邊表演邊唱戲曲唱段或流行歌曲。
獅子舞:獅子舞也叫殺獅子、打獅子。內黃舞獅一般由農村武術班子表演,每頭獅子有兩人合演,表演者做跳、撲、滾等動作,講究協調配合,模仿完美,能把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表現得活靈活現者為上乘。內黃舞獅將表演與武術完美結合,表演竄桌子、走鋼絲等高難度經典動作。
背閣、抬閣: 抬閣也叫高抬故事,是一種民間大型舞蹈,不說不唱。表演時用方桌作底層,桌子中間有洞,鐵棍子從這里穿出來。人和小孩緊貼鐵棍不動。扮古裝戲中的角色。多是四人,少至三人,層層上疊,有者高達三層。桌子下墜一些重物,抬時掌握重心,須青壯年十二人抬著行舞。
背閣也叫芯子閣,在清代內黃縣境內即有,到民國九年,楚旺鎮的財主宋老聚到滑縣道口進行了參觀,重新進行改革。其特點是:上裝和下裝是一個整體,通過小巧玲瓏的鐵芯連在一起。如上裝(也叫閣嬰)是青蛇、白蛇,下裝就是許仙。在服裝上十分講究,完全和戲劇一樣。表演者下裝走動采用小碎步,時快時慢,慢者走,快者跑,都是按規定的程式,如“8”和珍珠倒卷簾等。表演時的樂器有大鼓,大銅器,長號進行演奏烘托氣氛。還有旗手、標槍手、護衛等,使觀眾看后,既感怵目驚心,又感心曠神怡。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內黃網 201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