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豐富多彩的內黃民間文化藝術(2)

2013/12/6 15:32:06 點擊數: 【字體:


 
    三、民間工藝
 
    內黃縣民間工藝品主要種類有:麥稈畫、內黃絹、柳編、紅棗花生籃等。
 
    麥稈畫:麥稈畫是我國早已失傳的隋朝宮廷工藝品,是中原地區民間傳統工藝品。該工藝以當地盛產的麥桿為原料,經過熏、蒸、漂、剖開整平制成麥桿片,再通過熨、燙使其表面炭化,在熨燙過程中通過剪、裁、印、編、雕刻等十幾道工序的技術處理,既保留了麥桿的自然光澤,又使之古色古香、形象、生動、逼真。在制作技術上大膽吸收了國畫、剪紙、烙畫及刺繡等姊妹藝術的表現手法,制作出的作品古樸典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作品有人物、動物、花鳥、亭臺樓榭200多種題材,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被世人譽為:“中華一絕,巧奪天工”。
 
    內黃絹:內黃絹又名內黃綢也稱內黃緞,為內黃古老名牌特產,始產于內黃野馬村(翟野羊村)。內黃絹全部以蠶繭作原料,采用人工抽絲,綞織等多種工序而制做,它具有堅實、無折、無皺、耐壓、耐磨、輕快、爽身之特點。內黃絹在唐初就有制作,據《內黃縣志》載:唐太宗貞觀元年,內黃花綢、綿綢、絹綢、紫草為貢品。唐時向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也曾作為寶絹向中亞東歐等地運送。據傳唐武將出征時,多用絹綢做盔襯、內衣。以防御甲風傷。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元年(公元627年)并加封野馬村為“黃絹鄉”。從此,內黃絹盛名天下,并為歷代皇帝作土貢進上。現在內黃絹成為內黃的傳統手工藝品,遠銷全國各地。
 
    柳編:內黃縣柳編工藝年代久遠。柳編產品制作,采取對柳條抽、刮、蒸、煮、漂、洗等工藝處理,手工編織成各種形狀工藝品,廣泛用于包裝、裝飾、生活用具等。柳編產品在東莊、梁莊、中召、六村等鄉鎮均有制作,以馬上鄉一帶較為出名,品種達150余種。產品以外銷為主,遠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紅棗花生籃: 是獨具內黃風情的民間工藝品,已有千余年歷史。以花生為主,用線手工穿制成主籃,籃內置放紅棗,籃外綴置鮮花和尖椒,造型古樸自然,令人賞心悅目。主產地為后河鎮、梁莊鎮、六村鄉等。
 
    四、民間雜耍
 
    內黃民間雜耍建國前多為貧苦人為了糊口而從事的文藝活動,內容、形式都比較簡單。主要有大、小木偶、獨角戲(扁擔偶)、皮影、武術雜技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僅有扁擔偶、武術等為數不多的雜耍形式。
 
    獨角戲:獨角戲也叫扁擔偶、傀儡戲。一個箱子,一個布棚,一只扁擔,一個演員即唱一臺戲。唱時,扁擔一支,棚子一撐,即成戲臺。樂器只一面鑼,演唱主要靠人的口技和手技。演者藏于布筒內,又吹又唱,雙手端著木人(木偶)手指牽線指揮動作,雙腳指揮鑼鼓。唱的戲很少,大部分是吹咪子代替唱。所唱腔調,都是地方劇種,有的唱大平調,有時唱豫劇,有時唱樂腔。演出的劇目有《雷振海征北》、《打雁》、《西游記》等。
 
    內黃地方戲曲歷史上有:大梆戲(大平調),樂腔(內黃落子),懷調,墜子,二夾弦,大羅戲(大笛子戲),四股弦,四平調,大弦戲等十多個劇種。
 
    據古石刻碑碣和方志記載:內黃于元代時便有了戲曲活動。清代中葉,(道光年間)內黃姓趙的藝人把彩扮蓮花落同地方民間小調溶為一起,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內黃落子”,清光緒年間《內黃縣志》卷四載:“春日祈年,秋麥報賽,多用倡優,搬雜劇院本,酒后耳熱,歡呼嘈雜相樂也”。由此可見當時戲曲活動之頻繁。
 
    現代隨著文化多極化,地方劇種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一些劇種自然消亡。目前,內黃地方劇種僅存樂腔、大平調、大鑼戲、墜子等少數劇種。
 
    一、大平調 
 
    又稱大油梆,大梆戲。是河南的古老劇種之一。
 
    大平調劇種除與其他劇種舞臺規律基本相同外,還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的特點。它的表演藝術粗獷、豪放,動作幅度大,但粗中有細而細中有粗,相得益彰,更顯得人物的形象刻化富有藝術之美。
 
    內黃縣大平調劇種為西路平,著名須生演員陳光照(藝名旺妮)他的拿手戲《三傳令》頗受群眾歡迎。他聲腔宏亮,吐字清晰,字字入耳。著名黑頭演員衛秀廷,嗓音渾厚樸實,剛勁有力,他演的《鍘美案》中的包公,別具特色,博得盛譽。
 
    大平調的角色行當與豫劇相同。大平調的劇目,多系朝代戲。較常上演的傳統劇目有《白玉杯》、《三傳令》、《鍘美案》、《鍘趙王》、《鍘郭槐》、《闖幽州》、《斬子》、《斬楊景》等。
 
    大平調劇種的樂器分文武場面,早期的文場一般是大弦、二弦、三弦,俗稱“老三手”。武場有邊鼓,大鑼,二鑼,手镲,大梆子。還配有大樂器如大號(尖子號)大饒,大镲(俗稱四大扇)則由演員或其他人員兼任。大梆子以干棗木制作而成,長2尺,直徑三寸余,中間挖三寸余的音碗,大饒大镲直徑一尺半。尖子號狀似喇叭,但頸細而長,約有三尺半,聲音尖細而高亮。近年來文武樂器增加的有大戰鼓、二胡、琵琶、笙、竹笛、大提琴、楊琴、小提琴、單簧管等。
 
    大平調劇種樂器上的特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演出中,把個戰馬長嘶、號角悲鳴、槍林刀海、殺聲震天的大戰爭場面,表現得有聲有色,氣氛十分強烈。對一些雄壯氣氛的拱托是旁無莫及的,它往往使觀眾具有身臨其境之感,倍感精神振奮。
 
    內黃縣于五十年代初成立了專業大平調劇團。該團曾兩次應邀參加省“梨園春”欄目表演,2000年、2006年先后有8個大平調劇目被音響出版社錄制成戲劇光盤在市場銷售。
 
    二、樂腔
 
    內黃樂腔產生于清嘉慶年間,興盛于清末民初。1955年,內黃選拔樂腔名藝人,成立了內黃縣樂腔劇團,是全國唯一的國有樂腔藝術表演團體。
 
    樂腔原名“落腔”,因其尾音徐緩下滑,所以稱為“落腔”。1955年改為樂腔,沿用至今。
 
    樂腔表演藝術形式古樸,音樂唱腔優美,特技和專用樂器較多,在豫北及周邊地區深受群眾喜愛。現存獨有唱腔音樂6類23種,曲牌和打擊樂類58種,特殊身段特技2種,專用樂器2種,口述傳承劇目210本。
 
    內黃樂腔是土生土長的劇種,特殊的唱腔、特殊的身段、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內黃樂腔是小戲,人人都會唱幾句,深受群眾喜愛,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和廣闊的群眾基礎。樂腔名藝人趙清文,1956年在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中榮獲表演一等獎,群眾傳之為“賣莊子賣地,也要看看趙瞎子(趙清文)的《借髢髢》。”
 
    二十世紀末,劉風芹、張秀芹、蘇現軍等一大批青年演員成為豫北地區樂腔新秀,并多次獲得省市級獎多項。
 
    二00五年,河南省第二屆民間傳統優秀戲曲匯演獲金獎3項。同年,在全國名城電視戲曲匯演中,表演的《趕腳》深受廣大觀眾好評,中央電視臺11套欄目先后兩次在黃金時段播放了該團演出實況。
 
    三、墜子
 
    內黃自商代已有曲藝活動,之后數千年間,經過一代代曲藝藝人的不懈努力,內黃曲藝不斷被豐富、發展、創新,曾涌現出一批著名的曲藝家,如墜子皇后喬清秀、墜琴圣手李延成、墜子大王張全有等,他們不僅技藝超群,而且才華出眾,對曲藝的發展都有獨特的建樹,創造了諸如喬派墜子、張派墜子、墜琴獨奏等各具異彩的演唱藝術,其中張全有還將墜子搬上舞臺,創造出“墜劇”。建國后,內黃曲藝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曲種不斷增加,曲目不斷豐富,演技不斷提高,藝員不斷增添,名氣不斷擴大,獎項不斷獲取,成為聞名全省的“曲藝之鄉”。(原標題:豐富多彩的內黃民間文化藝術)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內黃網 2013-6-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