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的真偽之爭
2013/6/24 11:13:3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真偽考—圖書之爭】
亦稱“河洛之爭”。宋以來圍繞河圖洛書真偽、八卦是否據河洛而畫等問題的論爭。《周易·系辭下》提出“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之說,先秦兩漢至唐代文獻基本持此觀點。然河洛圖式早已失傳,至少唐末已不可見。宋初陳摶以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圖書派)與否定派(疑古派)的論爭。
圖書派內部針對何謂河圖、何謂洛書,有“圖九書十”與“圖十書九”的分歧,前者以劉牧為代表,王湜、朱震、鄭樵、朱元升、李簡、薛季宣、張理襲其說。后者以朱熹、蔡元定為代表。前者在宋元影響很大,后者則為后世通行說法。兩者均堅信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而畫卦。疑古派則視河、洛為怪妄,并大肆攻擊。其先驅為北宋歐陽修,其《易童子問》否定伏羲授河圖畫八卦,認為河圖不在《易》之前。
元錢義方《周易圖說》認為圖、書之書,是因《周易》而造易數,絕不是因圖、書而出《周易》。
元陳應潤《周易爻變義蘊》指出,先天之圖為道家假借《易》理以為修煉之術,不是《周易》本旨。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黃宗炎《圖書辨惑》亦認為圖書之說,實由道家而來,與作《易》無關。
胡渭《易圖明辨》認為洛書來源于《乾鑿度》鄭玄注及其九宮圖,而河圖亦為發揮《周易·系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出。
另明劉濂《易象解》、清毛奇齡《河圖洛書原篇》、張惠言《易圖條辨》等均以為《易》未遭秦火,圖書亦不當失,其中或認為河洛為道家煉丹養生之圖,或認為只是畫卦中一事,并非則之而畫卦。眾難紛然。
與此同時,肯定派則極力崇尚河洛,不僅反駁疑古派言論,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釋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圖書派堅持自己立場,并為此宏揚。另王安石、蘇軾亦不贊成歐陽修觀點。元胡一桂、吳澄等力駁疑古之論,并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
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書》、江永《河洛精蘊》均為上乘之作。民國至解放后,兩派斗爭依然持續不斷。杭辛齋、黃元炳闡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發。近代疑古派則顧頡剛為代表,其《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徹底否定河洛。
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發掘的西漢汝陰侯墓出土文物中,發現“太乙九宮占盤”,其圖式與洛書完全相符,說明宋人圖書,絕非臆造。一般認為洛書至遲于西漢初年已經存在,然對河圖的來源及圖書與《周易》誰先誰后等問題仍有爭議。
【概要】
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系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并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
河圖洛書是以黑點或白點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若干不同組合,并整體上排列成矩陣的兩幅圖式,如圖所示。
并據此認為八卦就是根據這二幅圖推演而來的,從而成為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于歷代皆認為它們是“龍馬負之于身,神龜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著神秘的外衣,公認為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
當審視、梳理河圖洛書的歷史蹤跡之后,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共識:
——河圖洛書,在先秦西漢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記載。《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論語·子罕》稱“子曰: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以后,在漢代劉歆、孔安國、揚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屢有提及。
至于河圖洛書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各書上都沒有明言。
——河圖洛書在宋代初年才被發現。它們始傳于宋代華山道士陳摶,他提出的圖式叫作《龍圖易》,《宋文鑒》中載有《龍圖序》一文,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但是,陳摶在龍圖三變之后,沒有提到河圖洛書的名稱。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于是,河圖洛書才為世人所知。當時,對采用“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有過爭論,最終定位于圖十書九,一直延續至今。宋代的象數學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這二幅圖式推演而來的,從而,易學史上形成了用河圖洛書解釋八卦起源的圖書派。
——洛書與漢初著作《大戴禮記》中記載的明堂九室,與西漢未年著作《乾鑿度》中的九宮說,在9個數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是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禮義兼祭祀作用的建筑物,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總之,從現存的有關史料來看,河圖洛書的來源古老悠久,撲朔迷離,沒有一個明確可靠的答案。(原標題:河圖洛書的真偽之爭)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圖洛書網 201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