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冬日的清晨,我們乘車出淮濱縣城南行,借熹微的晨光行過淮河橋,在越來越明朗的天地間,朝著期思鎮駛去。
淮濱縣地跨淮河兩岸,位于信陽市東北角,是一個建制僅50多年的新縣,但其下轄土地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沉淀。據淮濱縣文化局尤新峰先生介紹,其縣域淮河以北,春秋時是楚國著名的白邑,淮河以南,則是蔣國故地,后來成為楚國的期思邑。
“期思”是個很雅致的地名,據說是“寄望”的意思。與周邊“寨”“營”“鋪”等一般地名相比,這個名字是“白胡子爺爺”級的,它已經沿用了兩千多年。
這里有著極其悠遠的歷史。2600多年前,此地是周代蔣國都城,周王朝“寄望”蔣國鎮守南疆,安撫淮夷,故名之曰“期思城”。公元前617年前后,這個古國被強大的楚國所滅,為懷念故國,蔣人遂以國為姓,世代相傳。大約在國滅之時,蔣人就開始遠走他鄉,后來因各種原因,蔣氏后人逐漸從河南播遷到山東、陜西、江蘇、浙江、福建、湖南、貴州等地。如今,蔣姓在中華姓氏中為第43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各地的蔣姓族譜都有“江南無二蔣” 或“天下無二蔣”之說,遍布全國的蔣姓相信,他們都源出遙遠的蔣國。
蔣國滅亡后,此地成為楚國的期思邑。沒多久,這里誕生了偉大的治水英雄孫叔敖,主持開鑿了中國早期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孫叔敖后來更成為楚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輔佐楚莊王稱雄中原、名列“春秋五霸”之一。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第一個記載的人物,就是這個孫叔敖,因此他被人稱為古代 “第一循吏”。“循吏”也就是后來所說的清官,也就是說,他是中國正式史書記載的“清官第一人”。
半個多小時后,我們走進了期思鎮。初看起來,這里的建筑和街市與一般農村集鎮別無二致,但當行過“蔣城大道”,轉到“孫叔敖路”時,一段充滿滄桑感的古城墻進入我們的視線,恍惚間讓人有種跨越時空的感受。
那古城墻為夯土建筑,三米多高,長滿野草雜樹。同行的期思鎮黨委書記彭大國告訴我們,雖然經過滄海桑田的世事變遷,蔣國故城的輪廓依然,這個城址坐落在三面環水的岡地上,呈長方形,古城墻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約500米,墻基寬32米,東南有烽火臺一座,殘高七八米,其他墻段殘高1到3米不等。如今的期思小鎮,只占據了古城的西北隅。
在彭大國先生和副鎮長任杰先生的陪同下,我們踏上古城墻漫步。那上面滿是密密的衰草,柔軟而厚實,如溫軟的被子,覆蓋著無數往事,安眠于微微的風中……
這一切,對于我們來說,已足以萌生思古幽情,而對于蔣姓人士來說,可能更是大感溫馨的畫面。
一種力量凝聚陌生人
2008年5月9日,對于許多蔣姓人士來說,是頗有意義的一天。這一天,來自江蘇、浙江、廣東、四川、重慶、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河北等十多個省市的蔣氏代表近百人齊聚蔣國故城。大約2600年前,蔣國被楚所滅,國人星散,播遷各地,這是蔣姓子孫兩千多年來首次集體故國重游,尋根拜祖。
這一天小雨淅瀝飄灑,期思鎮的農民很少外出了,原野顯得十分空曠。但這些“外鄉人”卻對那小雨毫不在意,在田間小路上興奮地行走。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片“生疏而又熟悉,親切而又神秘”的皇天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