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是如何接受參賽任務的?
鄭彥英:1個多月前,起點中文網找到我,邀請我參加比賽,我剛好手頭有一部正在創作的小說,就答應了。我一向對網絡文學很有興趣,兩年前還在新浪開了個人博客,點擊率也不錯,同時我生長在河南這片土地,家鄉的風土人情已走進我寫作的下意識,可能是這些讓網站選中了我。
記者:《從呼吸到呻吟》是怎樣的一部小說?
鄭彥英:是一部完全虛構的長篇小說,講述幾個人由于一場陰謀被放到了孤島,由此面臨生存、尊嚴、秩序等一系列危機,他們的靈魂也逐漸發生了蛻變。小說已經寫好了10章交給網站,剩下的還要根據讀者的意見再修改。
記者:比賽采用邊寫作邊連載邊接受讀者評判的方式,這對參賽者來說是個考驗。同時,你面臨的競爭對手實力很強,有劉慶邦、葉文玲、阿成等,有沒有感到壓力?
鄭彥英:沒有壓力,相反,我心中充滿了激情和期待。我原來一直擔心年輕讀者不接受我的作品,沒想到文章貼上去,點擊率這么高。看到很多網友中肯的評論,我深受感動。我不爭名次,不求獲大獎,只希望更多了解年輕人的想法,我相信只要認真為讀者寫作,就會得到他們的尊重。
記者: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之間一直存在著某種壁壘。此次,作協主席們以豪華陣容亮相網絡平臺,可謂開天辟地頭一回。你怎么看待這次活動的意義?
鄭彥英:這次活動的主題就是“傳統文學與網絡的融通”,這個非常好。網絡文學發展10年,可謂水到渠成。它對傳統文學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促使傳統文學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作品始終要面向讀者,要年輕人喜歡,才有前途。而網絡是個很獨特的文學載體,它聚集著一大批年輕的讀者。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白文”,就是不一定要深刻、優美,但一定要有閱讀快感,夠吸引人,我根據這個特點來修正自己的創作方向。《從呼吸到呻吟》中,我就把人物命運、關鍵情節盡量往前推,并且不用生僻字,我希望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讀者,先讓他們看進去,然后有所觸動。
記者:你曾創作《洗心鳥》、《石瀑布》等長篇小說和《秦川情》等多部影視劇本。你認為文學創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鄭彥英:我20多歲時就養成了不受外界影響,快速進入寫作狀態的習慣。所以,盡管事務繁多,我還是能盡情享受寫作的樂趣。我新近創作了電影劇本《紅頭巾》,寫抗日戰爭結束之際發生在一個17歲女孩身上的感人故事。構思的時候,我腦子里出現了很多畫面,直覺寫成劇本最合適,如果寫成小說,沖擊力就減少很多。我想無論寫什么,都要為讀者著想,打動人心最重要。□本報記者 凍鳳秋 【原標題:借網絡聆聽年輕的聲音——省作協副主席鄭彥英談作家“網絡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