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個多月的籌備,2005年7月7日上午,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的孫子馬繼民穿過雷鳴般的掌聲,從靖宇縣縣委書記裘會文手中接過聘書。他說:“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但我有決心挑好這副重擔。”兩天后,馬繼民正式開始了工作。
近日,記者在長春市采訪了馬繼民。他今年40歲,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言談十分爽快。有關他就任縣長助理的種種謎團,在談話中,一點一點地揭開。
固守清貧,英雄之后甘為百姓
在此之前,馬繼民沒有任何知名度,一般的人,對楊靖宇的后人知之甚少。主要的原因是馬家人對外一向低調,他們心甘情愿地過著平民百姓的生活。
說起來,馬繼民算不上很幸福的人。因為他不但沒有看到過爺爺,也沒有看到過父親。楊靖宇原名馬尚德,老家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人。到東北參加抗日之前,他的兒子馬從云只有兩歲。和妻子郭蓮分別的時候,楊靖宇只說出去工作,到哪里,他并沒有說,留下一張照片,就匆匆地走了。馬從云小的時候,母親總是拿出那張照片,對他說:“等紅軍打回來的時候,拿這個去找爹。”1943年,郭蓮去世,生前,她沒有得到楊靖宇的任何消息。
1950年7月1日,楊靖宇的戰友楊一辰在《河南日報》上發表文章,紀念楊靖宇。馬從云這才知道父親已經犧牲?墒,他沒有聲張。很快,楊一辰找到了他。給他家辦理了烈士家屬手續。他問馬從云:“想為咱們的新中國做點什么?”馬從云說:“我想開火車。”這樣,馬從云就來到了鄭州鐵路局做了一名火車司機。
1953年,馬從云帶著妻子和長子馬繼光來到東北為父親楊靖宇掃墓。楊靖宇的老戰友送給他一塊樺樹皮,對他說:“你父親當年就是吃這個和敵人打仗。”從此,這塊樺樹皮成了馬家的傳家寶。作為革命烈士、民族英雄的兒子,馬從云嚴格要求自己,對工作兢兢業業,1964年因公殉職時只有37歲。而這時,馬繼民在他母親的腹中才三個月。
那塊樺樹皮成了楊靖宇家中教育小孩子的神靈之物。馬從云去世后,馬繼民的母親方秀云一個人艱難地撫養著五個孩子,她沒有工作,只能靠給人家看小孩、做手工維持生計,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由于沒有錢治病,馬繼民的大哥馬繼光高燒后成了殘疾人。
馬繼民小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對母親大發牢騷:“娘,我們家為什么總吃白菜呀?我要吃肉!”這時,母親方秀云就高高地舉起那塊樺樹皮,對他說:“兒子,我再說一遍,你是他的后人。”如此不同尋常的家教,使楊靖宇的后人們健康成長起來。
馬繼民的二哥馬繼志,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成了功臣,但是沒有人知道他是楊靖宇的孫子。服役期滿后,他悄悄回到地方做了工人。1982年,馬繼民高中畢業后,來到南海艦隊。臨行前,母親對他說:“兒子,還是那句話,記住爺爺,是在心里記。千萬不要說出口,四處張揚。你說了,人家肯定要照顧,那樣的話,你就不是爺爺的好孫子了,你就是不孝。”在部隊四年,沒有人知道馬繼民是楊靖宇的后人,結果,他和二哥一樣,悄無聲息地回到老家做了一名工人,在鄭州鐵路采購中心工作。
近年來,鄭州、北京等地,有很多商家找到馬繼民,提出只要他以楊靖宇孫子的名義出山露面,那他立刻可以結束工人的生活,掙不少的錢,還有房子、車,老婆孩子都可以進京。對此,馬繼民斷然拒絕,他說:“正因為我是楊靖宇的孫子,所以我才不能接受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