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成文”仍存疑
據說周興嗣因一夜成書,用腦過度,次日,已是滿頭白發。這件事在唐宋兩代多有記載,如《劉公嘉話錄》、《太平廣記》等書都曾加以記錄,其內容與《尚書故實》基本相同。
然而,關于周興嗣一夜成就《千字文》之說仍存疑問。因為《尚書故實》只是唐人筆記小說,并非正史,而《劉公嘉話錄》、《太平廣記》也只是唐宋文人消遣之作。究竟周興嗣是否“一夜成文”、“須發皆白”仍是一個謎。
古代最成功的啟蒙教材
《千字文》的成書是一個奇跡,也是一個歷史必然。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時期封建經濟呈上升趨勢發展,梁朝偏安一隅,有著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經濟的穩定發展為《千字文》的出現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物質基礎,動蕩了幾百年的中國也在呼喚著文化的進步,教育的進步。《千字文》恰恰誕生于這一時期。梁代統治者對待文化、文學、教育這一開明的態度,才使得諸多文人能放開頭腦,大膽創造,這才締造出梁代在文化上一片繁榮的局面。
《千字文》乃四言長詩,首尾連貫,妙語連珠,言簡意賅,概括了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地理、倫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識。它以儒學理論為綱、穿插諸多常識,用四字韻語寫出,很適于兒童誦讀。其最大優點在于融知識性、可讀性和教化性為一爐,誦讀一遍即感到文采斐然,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易誦易記。
后來就成了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宋明以后直至清末,《千字文》與《三字經》、《百家姓》一起,構成了我國人民最基礎的“三、百、千”啟蒙讀物,哺育了一千四百多年來的中國兒童。《千字文》作為一部有影響的童蒙作品,很早就被翻譯為日文、韓文、英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等,傳播于世界各地。(蘇勇)【原標題:蒙學之祖周興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