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覽殘碑,揭開“三國”塵封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春,剛解放不久的川中重鎮遂寧城西,一座古稱“長樂山”的山麓,農民在疏通一條小小的灌溉渠時,發掘出一塊被斷成數節的古代殘碑,從碑上已經模糊的字跡中,尚能辨認出“漢車騎將軍鄧芝墓”八個大字。人們奔走相告,可惜當時文管部門還未建立,第二天,此殘碑便不知去向了,人們猜測,也許被深埋地下了吧!
筆者好奇,回家查閱了舊的《遂寧縣志》,在卷一的“古跡”一條中,查到了“長樂山
古墓”,上面寫道:“民國十年(即1921年),城西長樂山麓忽圮一洞,相傳為蜀漢鄧芝墓。按舊志(康熙二十九年,即1690年)載:“車騎將軍鄧芝墓”。又在《遂寧縣志》卷二的“塋墓”一條,有“蜀漢車騎將軍鄧芝墓,在青石山下,其碑大三尺許,聞即此。”那么,青石山是不是長樂山呢?筆者查遍《遂寧縣志》的全文,卻沒有青石山這個名字。不過,筆者卻意外地找到遂寧曾經有青石縣之稱(見《遂寧縣志》卷一“沿革”中),如果說,鄧芝墓的確葬于遂寧,那又有什么根據來證明呢?筆者又從《資治通鑒》、《三國志》、《三國演義》、《三國研究》、《辭源》、《辭!、《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冊)等資料中,終于找出了鄧芝與遂寧的密切關系。從各種文獻記載,證明了蜀漢時期,這位杰出的外交家鄧芝的驚人才華和膽識。同時,他也是諸葛亮實現“聯吳抗魏”決策的有力助手,晚年,他的墓就葬在遂寧。
(二)《隆中對》提出統一大方略
在介紹鄧芝這個人物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當時的群雄割據,戰亂頻繁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形勢吧!
東漢末年,由于豪強地主大量兼并土地,掠奪財富,擴充自己的政治勢力。他們驕奢淫逸,為所欲為,魚肉百姓,無惡不作。同時他們又相互傾軋,造成尖銳的矛盾沖突。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使廣大農民在苛稅重役的壓榨下,無法生存下去。加之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非常激烈,外戚、宦官貪暴腐敗,一面拼命擴充自己的實力,收羅黨羽,打擊異己,一面對百姓進行瘋狂地剝削和掠奪。處在社會最低層的農民忍無可忍,不得不起來反抗,這就出現了有名的以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為首的黃巾起義。
這次起義的規模很大,參加的近百萬人,遍及長江以北的山東、河北、河南、湖北以及蘇北、皖北等地。一個月的時間,起義的烽煙幾乎燃遍了黃淮之地。不少地方官府,被農民軍攻陷,官吏們慌作一團。東漢政府趕忙調集兵力進行鎮壓。其中有皇甫嵩、朱雋、盧植等的反動武裝。但對農民武裝的交戰中,常被農民軍擊敗。正當農民軍取得勝利的關鍵時刻,起義軍首領張角突然病死。張梁的隊伍又陷入了皇甫嵩的圈套,自己也在戰斗中壯烈犧牲。起義軍失去了首領,從此,屢遭敗績。這次全國規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就以失敗而告終。
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但也沉重地打擊了封建貴族的黑暗統治,使得東漢王朝名存實亡。那些地主豪強武裝在戰爭中擴充了自己的勢力,變成一個個地主軍閥。他們各霸一方,不再聽從朝廷的指揮,甚至敢于和它抗衡。當時,董卓占據河南西部和陜西、甘肅一帶,公孫瓚在河北,公孫度在遼東,袁紹據渤海,并占有河北、山西和河南黃河以北以及遼寧遼河以西的大塊地盤,曹操據山東、袁述據河南,劉表則在湖北,劉焉在四川,孫堅在河東……這些新舊封建軍閥,都是靠打黃巾軍起家,并逐漸吞并周圍的一些地方豪強勢力而擴張起來的。為了更加壯大自己的實力,一場互相混戰廝殺的兼并戰爭在整個東漢版圖開始了。有的利用東漢皇帝做擋箭牌“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的放縱士兵,掠奪民眾,奸淫燒殺,無惡不作;全國各地哀鴻遍野,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因此,在這種背景下,人民極其渴望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三國時代(公元220-265年)就是我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過渡的歷史時期。一批卓有才能的政治家、軍事家順應了歷史潮流,為結束分裂,統一國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軍閥們的互相兼并,最后形成了三國鼎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對東漢末年的軍閥大混戰來說,是一個進步。在三國時期,在這風云變幻的歷史舞臺上,涌現出了眾多的英雄人物。從歷史長河的短短六十年間(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到公元280年晉滅吳國)那叱咤風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物和使人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最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和仰慕。千百年來,后人對三國人物的身前身后,評說不休。特別是蜀漢政權的的一些英雄人物,在群眾中評說的更多,影響也十分深遠。他們身前金戈鐵馬,沖鋒陷陣的地方在何處?他們運籌帷幄,把酒臨風的地方現狀如何?他們身后長眠的地方又是何處?他們的墓塋,他們的碑碣古往今來又經歷了什么樣的興廢滄桑?這些,想必是許多歷史文物愛好者和旅游者十分關心和渴望了解的吧。筆者就基于這個愿望,查閱了有關史跡資料,特別想把三國蜀漢的杰出外交家鄧芝的情況和鄧芝又怎么會在遂寧安葬等史實以民間故事的體裁向讀者作一些介紹,我想大家一定感興趣的。
鄧芝是諸葛亮完成“聯吳抗魏”外交策略的得力助手之一。那么,諸葛亮的“聯吳抗魏”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政治策略呢?為什么它關系著蜀漢政權的存亡呢?
漢獻帝劉協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漢皇室中山靖王劉勝后裔)在漢末豪強角逐中輾轉奔走了二十多年,雖也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勢力,但“失勢眾寡,屢遭失敗”。最后不得不投靠荊州牧劉表,寄人籬下,居住新野小縣。這時劉備已四十七歲。他戒馬一生,志在謀求統一,復興漢室。他待人寬厚,禮賢下士,他四處打聽尋求賢良輔佐,先后經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于這年的寒冬,天空下著大雪的時候,就急著親往隆中拜訪這位年僅二十七歲的隱士——諸葛亮?梢妱淝筚t若渴的愿望有多么的迫切。然而并不順利。第一次未會著;又過了一段時間,第二次也未會著;直到第三次才會著這位年輕人。“心三往,乃見”。這就是后世所傳“三顧茅廬”的佳話。
劉備誠懇地向諸葛亮說明自己的政治抱負,并請教統一全國的大計方略。他說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己,君謂計將安出?”
諸葛亮有感劉備的誠意及其統一中國的大志,便胸有成竹地根據當時的形勢,從政治、經濟、軍事、地理和人事各個方面,全面進行了分析,給劉備提出了一整套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首先指出:“自董卓作亂(公元190年)以來,豪強割據郡者不可勝數。”曹操同“四世五公”的袁紹相比,名望低,兵力少,而竟能打敗袁紹,“以弱為強”并非全在“天時”。“抑亦人謀也”(而是注意人謀的結果)。諸葛亮這一席肺腑之言,正中劉備的心懷。二十多年來的坎坷道路,不正是由于身邊缺少具有真才實學的智能之士的輔佐嗎!
接著,諸葛亮向劉備具體地分析當時的天下形勢:現在漢室政權名存實亡,曹操已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擁兵百萬,“挾天子而令諸侯”,目前是不能同他較量;孫權占據江東(長江中、下游地區),歷經三世(指其父孫堅、兄孫策和孫權),“國險而民附”,又有“賢能”輔佐,因此,對他只能結成盟好,而不可圖謀消滅他。
根據這種形勢,諸葛亮建議劉備首先奪取荊州、益州(即湖北和四川),作為“興復漢室”、統一全國的根據地。諸葛亮說道:“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而現在益州牧劉璋昏庸無能,“民殷國富”,而不知體恤愛惜,致使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英明的君主;何況益州的北面還有張魯(漢末在漢中一帶建立的政權領袖)的威脅;因此,這塊地方遲早也要被人攻取的。
諸葛亮進一步提出奪占荊州、益州和實現統一的路線策略。他說:將軍(指劉備)既是“帝室之胄”,威望很高,“信義著于四海”;而又廣結天下英雄,“思賢如渴”,如能占據并守荊、益三州。“保其巖阻”(指險要的地方),然后與西南各民族搞好關系,和睦相處;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時機成熟,就派一員大將從荊州出兵,直搗宛(今河南南陽)、洛(今河南洛陽),將軍親統益州大軍進發秦川(泛指今陜西、甘肅渭水流域一帶地區),這樣兵發兩路,成鉗形攻勢進擊中原,奪取全國政權,統一的大業就可成功了。
(三)“赤壁戰”三分天下成定勢
諸葛亮輔佐劉備創建蜀漢政權的進程,正是按照《隆中對》制定的統一戰略方針行動的!堵≈袑Α方o劉備進行的統一事業起著指導作用。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稱贊《隆中對》是:“草廬數言,皆如左券”(《藏書》)。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烏丸之后,揮師南下,直襲荊州。曹軍未至,而劉表病死。劉備在樊城得知劉表次子劉琮降曹對自己很不利,便退奔江陵。曹操親率輕騎精銳部隊追擊,在當陽長坂一戰,劉備大敗。要不是趙云截江救主,連劉備的幼子阿斗也保不祝因此,他只得放棄江陵(今湖北沙市以北),退兵到夏口(今湖北武漢)。當時,孫權“擁軍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觀望成敗”。或戰或降,尚舉棋不定。在此關鍵時刻,諸葛亮臨危請命,出使東吳,“舌戰群儒”后,才會見孫權。
諸葛亮對孫權詳盡地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了聯合抗曹的建議。他指出:“曹軍雖多,借長途跋涉,“遠來廢弊”,又都是北方人,長于騎戰,“不習水戰”,新降的荊州兵是迫于形勢,未經整訓,戰斗力也不強;而孫、劉兵力雖少,但以逸待勞,又慣于水戰。如果聯合起來,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同心協力,是能夠折敗曹軍的。諸葛亮并對這場戰爭的前景充滿信心地說:“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形成矣。”諸葛亮的分析,加上江東主戰派周瑜、魯肅的支持,促使了孫權下決心聯合劉備共同抗曹。
同年十一月,孫、劉聯軍五萬,在赤壁(今湖北蒲圻縣境)對二十萬曹軍作戰,大破曹軍(當時曹營正遇疫病流行,軍心不穩,北方的陸軍又不熟悉水戰等因素,故不堪一擊),迫使曹操兵敗北還。諸葛亮趁機奪取了荊州的武陵、零陵、桂陽、長江四郡(都在湖南省境內),“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赤壁大戰,決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勢,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
戰后東吳政權進一步得到鞏固,劉備取得荊州為立足點,為后來的“三國鼎立”創造了條件,赤壁之戰的勝利,是諸葛亮“聯吳抗曹”這一策略方針實施的重大成果。
公元217年開始,劉備進一步按《隆中對》制定的統一戰略方針,先后留諸葛亮、關羽鎮守荊州,率兵入川,歷經三年,才戰勝劉璋,占領益州。后又于公元219年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今陜西漢中)。至此,諸葛亮奪占荊、益的第一步計劃基本上實現了。
公元221年,即在曹丕稱帝建立魏國的第三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建立了漢國(史稱蜀漢),這樣,連同占有長江中、下游的孫吳政權,正式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四)失荊州,“孫吳聯盟”遭破壞
正當蜀漢勢力迅速發展的時候,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制定的“聯吳抗曹”這一重要策略方針卻遭到破壞。
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中了呂蒙(東吳孫權的部將)的詭計,失掉了荊州。致使諸葛亮兩路出兵進擊中原的計劃為之流產。
荊州,這個軍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是孫、劉、曹長期明奪暗奪的一塊重要的地盤。赤壁戰后,曹操屯重兵于樊城,虎視眈眈;而荊州地處揚州上游,威脅著東吳的安全,孫權對荊州也是志在必得之地。若荊州守將能從北抗曹操的大局出發,認真貫徹諸葛亮聯吳的方針,處理好兩國間的關系,荊州或許不至丟失。而鎮守荊州的關羽,是一個妄自尊大的人,他居功輕敵,不顧大局,違背了諸葛亮“聯吳對曹”的原則,激化了孫、劉集團之間的矛盾。公元219年,孫權趁關羽北征,與曹仁戰于樊城之際,誘使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將傅士仁投降,荊州被孫權襲取,關羽回軍來救,又中了呂蒙的計謀,敗走麥城,他和兒子關平均被擒殺。(時建發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公元219年,關羽亡年五十八歲)。不久,張飛急于要報兄仇,在巴西(今閬中)不幸又被部將范疆、張達所害(張飛遇害時年五十五歲),把張飛的人頭獻給了東吳孫權。
。ㄎ澹閺统,劉備率軍伐東吳
劉備聞訊,更是悲上加悲,急于要報弟仇,奪回荊州,他不聽諸葛亮、趙云等人的勸阻,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春,以蜀漢大部分兵力,討伐東吳。在猇亭(今湖北宜都境內),彝陵、夷道一線相持。吳軍青年將領陸遜(本名陸議,后改名遜,字伯言,乃吳郡人,漢城門校尉陸紆之孫,九江都尉陸駿之子),被孫權提升為大都督假節鉞。蜀軍強大,吳軍不能與之相比。陸遜于是下令堅守陣地,持重待機。劉備沿江岸扎營,意欲誘使吳軍與之決戰,可吳軍任憑蜀軍叫罵,均不出戰。
劉備見設伏誘敵的計謀被識破,時間過了數月,面對堅城,強攻難以奏效,大軍囤駐山中,運輸補給困難,天氣又一天天炎熱起來,決定暫緩進攻,等待秋涼再戰。可是,就在他重新部署兵力,忙于準備休整過夏時,陸遜卻突然派出一部兵力來攻打營寨,幸而劉備預先有準備,一經接戰,就把吳軍擊退。然而,這都是陸遜安排來刺探蜀軍虛實的計謀。吳軍雖敗,陸遜并不介意,只是考慮反攻的時機問題。當陸遜仔細分析敵情之后,認為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于是把將領們召集起來,說:“諸位大概還在埋怨我打了一個莽撞仗吧?我看大可不必為此煩惱,倒應該大大地慶賀才是。這次偵察戰斗,雖然傷亡了一點人馬,可是通過這一接觸不僅搞清了敵軍的虛實,而且還發現了取勝的具體手段。七八個月來,我所以一直堅持退卻,其實并非怯戰,只是因為敵人水陸并進,來勢兇猛。我若處處設防,勢必分散兵力;若集中對敵,山岳地帶又無法展開兵力,加之交通不便,補給困難,不利于克敵制勝,F在我軍退到猇亭、夷道一線,就把所有的不利因素統統摔給了劉備。他進攻不得逞,設伏不成功,無計可施,只好轉為守勢。他又把水軍調到陸上,分散設營四五十處,連營達七百余里,豈能并力一戰?這正是我等待已久的反攻時機。”講到這里,陸遜本想立即交待作戰任務,可是他見眾將以半信半疑的眼神看著自己,又繼續說道:“就上次偵察戰所得的情況來看,敵人是用草木結成的營寨。因此,我軍反攻的主要手段,應是火攻。要用火來燒他的數十座連營。所以,發起進攻時,各位一定要讓士兵每人攜帶一捆干柴,當接近敵人營寨后,一齊縱火,蜀軍不戰就自亂了。”這時,眾將方如大夢初醒。不但消除了心中的疑慮,而且情緒也馬上活躍起來。陸遜看了看人們那些興奮的表情,接著說:“這次作戰各部務必要不顧疲勞,連續進攻,要利用一營起火,各營震驚的機會,長驅大進,勇猛追擊,一定要殺個片甲無存,方才罷休1眾人聽到這里,一個個摩拳擦掌,斗志昂揚。只等一聲令下,立即出陣廝殺。于是陸遜下令讓一小部兵力進抵江北,保障側翼安全。其余兵力全部集中專攻劉備的猇亭大營。為保障運載部隊在大江兩岸機動,互相支援,并切斷蜀軍大江南北的聯系,又交待水軍天黑以后出發,五更以前進入敵軍的縱深地帶。
五更時分,東南風吹起了滿江波濤。突然間,大火在劉備猇亭大營左右兩邊騰空而起。風緊火急,密林叢草,一經著火。隨風蔓延,霎那間變成了一片火海。烈焰熱浪,滾滾向前,順風推進。蜀軍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燒得無處藏身,又聽猇亭周圍鉦鼓齊鳴,殺聲震天,蜀軍各營頓時大亂,四散奔逃,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吳軍乘亂猛攻,蜀將張南、馮習及助戰的蠻王沙摩柯等死于亂軍之中,杜路、劉寧等將領在驚恐中投降了吳軍。劉備退守馬鞍山,又遭到吳軍的追擊,遂率敗殘人馬,突出重圍,落荒而逃。一口氣跑到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境內),才幸免于難。至此,蜀國多年苦心經營的精銳之師和大批戰船、器械及其他軍用物資,不是化為灰燼,就是成了陸遜的俘虜和戰利品。劉備看到這次損失慘重,蜀漢元氣大傷,由于憂憤過度,病倒在白帝城永安宮中。(未完待續)【原標題:蜀漢杰出的外交家——鄧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