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無心插柳碰張頌
在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演講臺上,李瑞英一如在央視《新聞聯播》的屏幕上,聲音悅耳、字正腔圓。在最初的開場白上,李瑞英直言自己很少在大學里演講,這一次來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感覺很好。
演講的題目與李瑞英的職業密切相關,名字叫《播音人生》。而在講《播音人生》話題之前,李瑞英向現場的學生和媒體記者爆了猛料:小的時候自己最大的理想是當一名售貨員,“因為特別羨慕售貨員數錢的感覺,原因在于我自己的數學學得好。”
人有時候確實感慨命運的選擇。在李瑞英高中畢業考大學的前夕,依然沒有任何報考播音員的想法。如同央視另一“名嘴”羅京的經歷,李瑞英和播音結緣是在高中的另一名同學的攛掇下趕往當年的北京廣播學院陪著報名。而就是這一次的陪考改變了李瑞英的人生。
在北京廣播學院的傳達室,李瑞英在報名的間隙碰到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天性愛玩鬧的李瑞英看到很多學生報名,自己不知哪里來的勇氣,竟主動請纓給老人讀報紙。老人問其緣由,李瑞英說,您老耳濡目染應該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她現場讀報,讀完后忙向這位老人討教,老人的回答讓她充滿自信,“考北廣八九不離十。”
一段時間后,李瑞英幾乎是一路過關斬將,順利進入北廣的各個考場,而讓她驚訝的是這個當初給她指正讀報感覺的老人一直在場,后來經過打聽方知此人是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著名教授張頌。
修道:曾想過放棄播音
李瑞英憑著自己的自信和優異成績順利步入北京廣播學院。在授業恩師張頌的帶領下,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滑稽的趣事或許在于,李瑞英必須從頭開始學習漢語拼音。一些聲母、韻母每天都要反復地練習。記憶中,李瑞英在北京廣播學院的小樹林里每天早晨六點半練聲,北京廣播學院的許多老師還要求他們這些學子每天必須讀《人民日報》。從頭版讀到最后一版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
這樣的艱苦訓練,按理說李瑞英應該是進步很快了,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一段時間后,李瑞英竟然找不到當初剛進北京廣播學院的自信了。情急之下,李瑞英想過轉到新聞系或者其他任何系。至于轉系的原因,李瑞英說是自己沒有當上三好學生。
然而,這樣的想法在碰到恩師張頌之后忽然打消了。張頌鄭重地對李瑞英說,來北京廣播學院學習,所有的學習都是打基礎,打基礎是給自己打的。此后的李瑞英不再有轉系的任何雜念,四年里,李瑞英起早貪黑學習了大量的播音知識,在演講中,李瑞英謙虛地認為自己只是學會了最簡單的吐字發聲。在大學里,李瑞英認為自己所學的一切可以用“惡補”來概括。“大學里學的知識仍然是基礎知識,需要不斷地充電”。
得道:積累對成長非常重要
畢業后,李瑞英并沒有留在北京工作,而是被分到了江蘇電視臺。在江蘇電視臺的日子里,李瑞英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
主持人、記者李瑞英都干過。而在所有的歷練中,李瑞英認為自己最適合從事的工作仍然是新聞主播。“我只適合從事新聞主播。”李瑞英對自己的恰當定位剛剛說完,臺下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之后,李瑞英有幸步入中央電視臺繼續歷練。作為央視的主播,李瑞英的壓力異常巨大。演講中李瑞英動情地說,無論在家里還是在臺里甚至在出差,李瑞英總是要翻看《新華字典》《漢語成語詞典》。到現在她已經能夠認識《新華字典》的所有字,并能說清楚每個字的意思。這一點,李瑞英說她的榜樣是中國著名播音大師夏青。她說,夏青幾乎能把《新華字典》背下來。
除了熟讀《新華字典》,李瑞英還有一個特殊的愛好,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拿一個筆記本,見到好的語言總會隨手記下來,有時候和朋友談話中忽然迸發的靈感李瑞英也會詳細地記錄。這一切,李瑞英歸結為積累。在她看來,要想在央視《新聞聯播》中不出任何差錯,必須養成隨時隨地學習的習慣。
演講中,有同學提問,成為一個優秀的播音員必須具備的素質是什么?李瑞英坦言,一個播音員必須在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專業技巧方面、心理素質方面不斷磨煉自己,只有在上述四個方面經過多年的積累,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播音員。
悟道:播音一定要有感而發
“語言不是孤立的。有的人嗓子好,但在其他方面沒有積累,事實上是無法勝任播音工作的。”李瑞英此言一出,引來現場的學子們的一致認可。
李瑞英自我爆料說,自己在上大學的時候聲音條件并不是很好,班里有一名同學的聲音條件非常好,老師們要求的發聲訓練,這名學生往往是一次就過?墒,這名同學最后沒法勝任播音工作。反觀自己條件并不是最好,但因有多方面的積累卻能勝任播音工作。其中最大的秘訣,李瑞英概括說,自己在播音時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感而發。
在呼和浩特短暫的日子里,李瑞英在經過新建的內蒙古博物館等地時,腦海中想得最多的是如果自己站在這樣的現場做報道該怎么說,怎么說得比別人強,怎樣才能做到有感而發。而更令人驚詫的則是李瑞英的記憶能力,在現場演講中李瑞英很輕松地說出內蒙古六十年大慶的日期乃至相關議程。這一點,她歸結為七個字“處處留心皆學問”。正是這種處處留心“我才能在每一次的播音、演講、講學中做到發自內心。”
“我會把大家的提問整理出來,發到播音主持的專業網站上,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多的收獲。”偌大的音樂廳里回蕩著李瑞英親切的演講聲音,與央視《新聞聯播》上的李瑞英有區別的是,這一次李瑞英選擇了自己說自己。
[講述]
是平日的積累沒讓我出錯
1995年《新聞聯播》從錄音改成直播,直播體現在及時、準確、生動。一般情況下,稿子提前十分鐘才能拿到,如果遇到緊急情況,越是大稿子來得越晚。這么多年,李瑞英主播《新聞聯播》的工作得到了領導和全國百姓的認可與喜愛,她還多次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出訪做現場報道。如何能做到在最后30秒內拿到稿子且在沒有溫習的情況下直播并不出錯?
李瑞英給學生們講述了自己在《新聞聯播》的一次“歷險”經歷:有一次主播新聞,18:59,李瑞英手里還沒有稿子,她有點擔心地提醒編輯:“我手里還沒有稿子”,可編輯沒有回話,李瑞英焦急地看了看表,又提醒了一遍,結果編輯還是沒有回應。李瑞英急壞了,她第三次提高嗓音說了一遍,當時看了看表還剩下30秒,這時編輯才把新聞稿“飛”過來。李瑞英拿到稿子時,這時《新聞聯播》已開播,當時她擔心壞了,漢語的人名和地名有許多屬多音字,如果直播時有不認識的字或咬字、發音錯了那可就慘了,所幸的是平日的積累沒有讓自己在工作中出錯。“我們的工作中處處是‘地雷’,所以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有豐厚的學養、厚實的人生積累和多方面的鍛煉,內心的東西多了,思想的表達就流暢了,遇到‘地雷’也能輕松地躲過。”
成功與名人不能畫等號
1987年7月20日,李瑞英第一次以CCTV新聞播音員的身份出現在千家萬戶的熒屏上,她端莊的外表、標準的語音、自然流露的表情,一下抓住了億萬電視觀眾,漸漸地李瑞英成了家喻戶曉的電視名人。作為CCTV新聞女主播20年,可以說聽她演講的藝校學生是聽著她的主播長大的。當學生們問到如何看待名人的成功時,李瑞英回答:成功與名人不能畫等號!什么是名人,李瑞英有她的定義:一個人做事不合常規他的名字卻能被許多人記住,雖然成功了但他不是名人,名人應該是對社會做出貢獻并受大家尊重的成功人士。
接到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邀請函,李瑞英每天都在琢磨,這些大學生愿意聽什么?自已應該給這些學子們講些什么?用什么方式講才到位?她問正在讀高一的兒子,兒子的回答讓她找到了方向:別拿自己太當回事!于是,在內大藝術學院的講臺上,李瑞英用樸實的話語講述了自己的人生,期望自己的經驗能為學子們以后的發展提供幫助!驹瓨祟}:李瑞英:如何進入播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