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新聞主播,每一個字的播報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李瑞英
李瑞英,女,漢族,1961年7月出生,2001年11月入黨,博士研究生。現(xiàn)任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播音部主任,《新聞聯(lián)播》主播;曾獲第七屆全國十大杰出女性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職業(yè)女性榜樣稱號;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每一個字的播報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記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主播李瑞英
李瑞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主播,一位29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工作的電視人。她的從業(yè)經歷見證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可以說,這一代主播是幸運的,趕上一個偉大時代,擁有央視這樣的專業(yè)平臺,同時他們面臨的壓力與挑戰(zhàn)也是巨大的。李瑞英通過辛勤的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對新聞事業(yè)孜孜不倦的追求,成為了新聞主播群體中最優(yōu)秀的代表之一,為眾多觀眾所熟知并贏得了他們的喜愛。
在堅守中不斷前行
從1983年大學畢業(yè)在江蘇電視臺第一次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上,到現(xiàn)在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主播,李瑞英始終保持著飽滿的工作熱情、敬業(yè)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在她的心目中,觀眾就是天,自己要永遠真誠面對觀眾。
李瑞英從業(yè)的近三十年是國際、國內大事頻發(fā)的時期,這也給了她極為珍貴的磨練機會。無論是突發(fā)新聞的播出還是大型活動的現(xiàn)場直播,甚至在一些重大主題晚會上,人們都經常能夠見到她的身影。這些對一位主播而言是至高無上的經歷,也讓她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她總在告誡自己:電視是遺憾的藝術,業(yè)務永無止境,不進則退,必須不斷學習。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閱兵式。電視直播解說任務完成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實況轉播的水準。盡管曾經圓滿完成過很多次重大直播任務,但李瑞英仍然默默地準備著。當《紅旗頌》的樂曲響起時,她激昂、精準、動情的語言和聲音,傳進了千家萬戶。在兩個多小時的現(xiàn)場直播過程中,她飽含深情、平穩(wěn)自然的解說,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最后準確無誤、一氣呵成地讀完三百多人的名單,更是讓大家佩服。做這個職業(yè)的人都知道讀長名單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人們不大知曉的是,名單往往是很晚才到的文字稿,而這次是播出前的一分鐘才拿到的。事后面對同事豎起的大拇指,她平淡地說:“為了做到萬無一失,頭一天我就把所有可能出現(xiàn)在天安門城樓和觀禮臺上的名字都找出來,并排出順序反復念誦。成功沒有捷徑可尋。充分準備是干我們這一行必不可少的,每一個字的播報,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在基層中彰顯責任與使命
2011年8月以來,整個新聞戰(zhàn)線開展“走轉改”活動。隨著一系列“走基層”節(jié)目的播出,新聞節(jié)目開始變得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作為新聞播音部主任,李瑞英堅持“接地氣”,她先后深入新疆、云南、四川偏遠地區(qū)采訪,完成了“庫爾班的后坎兒井時代”、“藏香豬產業(yè)”、“四川阿壩從游牧到安居”等有影響力的“走基層”系列報道。在采訪中,李瑞英與當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通過鏡頭表達了平凡中的感動,展現(xiàn)了普通人的善美與真情,弘揚了勞動光榮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大大拉近了節(jié)目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在新疆吐魯番,下井是有危險的。在電視畫面上我們看到,豎井口鐵架子的滑輪上拴著一根鋼絲繩,繩的一頭是一輛負責牽引的拖拉機,另一頭是李瑞英。通過她與修井工人庫爾班一起下到了35米深的地下暗渠。在地下暗渠中行進困難重重,最矮的地方不到一米六,而且窄到無法轉身,想回去只能倒著走。當地干部說:“這井太深了,在這工作這么多年我們都沒下去過,更不用說記者了。”在云南迪慶采訪時,她們一行住在小中甸和平村的村民家里,屋子的隔壁就是豬圈。十多天的采訪結束時,大家都被跳蚤咬得渾身是包。
在《走基層·第一手調查 香格里拉藏香豬產業(yè)該如何發(fā)展?》的節(jié)目播出以后,當地的副鎮(zhèn)長第一天就接了三四百個買家打來的電話,而且不分晝夜。不到一個星期,全鎮(zhèn)能賣的藏香豬和留存的枇杷肉全賣出了,他的電話也成了各村的招商電話。那幾天他掛在嘴邊的話是:“真沒想到電視一播,我們的困難一下子就解決了”。
李瑞英在一次“走轉改”經驗交流會上發(fā)言說:當坐在農家炕頭上與農民朋友邊拉家常,邊包餃子,邊看電視時,你才會明白什么叫真誠傳播,什么是語言生動;當真正了解了社情民意并為老鄉(xiāng)們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的現(xiàn)實困難時,你才會真切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實在的欣慰和喜悅;那份情感和責任都會沉淀在心里,并會化作無限的工作動力和創(chuàng)作熱情。
在探索和創(chuàng)新中打造行業(yè)品牌
長期在演播室播報新聞的主播會遇到一些困惑,那就是如何把新聞稿件播報得更生動、更富于感染力?如何避免千人一面并且播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為了解除這些困惑,作為播音部主任,李瑞英始終堅持這樣一種新聞主播培養(yǎng)理念:新聞主播必須走出演播室到一線采訪,了解采編全過程,把握時代脈搏,才能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才能在主播臺上做得長久,做得踏實。
2010年9月,我國西南地區(qū)遭遇百年一遇的嚴重旱災。李瑞英帶領新聞播音部全體新聞主播積極投入到抗旱救災的報道中,積極與相關部門配合,選派多名業(yè)務骨干前往云南、貴州災情最嚴重的偏遠山區(qū)進行采訪,取得了很好的報道效果,得到了多方肯定。2011年,以“走轉改”為突破契機,她又帶領播音團隊深入農村,深入生產一線采訪報道。新聞主播們走基層、接地氣后回到演播室坐在主播臺上時,語言表達也變得更生動,更鮮活,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深刻含義。三年下來,主播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也帶動了節(jié)目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針對中央電視臺播音員、主持人隊伍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情況,作為中央電視臺播音員主持人業(yè)務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李瑞英在團隊建設和業(yè)務管理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并身體力行。她和各位委員一起協(xié)助和配合中央電視臺相關管理部門,通過建章立制和規(guī)范管理,進一步完善了播音員與主持人的屏幕形象、造型設計,強化了后備人才儲備及新人選拔機制,確立了出鏡業(yè)務審定程序,并在職業(yè)素質指導、品牌宣傳與推廣、抵制低俗之風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而為中央電視臺播音員主持人管理工作走上專業(yè)化、品牌化之路做了很多努力。
李瑞英還是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播音主持委員會的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承擔著全國播音員、主持人“金話筒”獎的評獎工作和行業(yè)培訓工作。對此李瑞英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熱情。她說:要讓播音主持委員會成為全國播音員主持人快樂成長的學校,成為溫暖和諧之家。地方臺的播音員、主持人遇到困難并需要幫助時,她知道后都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探訪“村村通”工程,去老少邊窮地區(qū)調研,去新疆、西藏、云南等偏遠的地方看望在發(fā)射臺工作的職工,為廣電總局組織的各種培訓項目授課,在她看來這些都是自己的份內工作。幾年下來,她參加的廣電系統(tǒng)內各種培訓、講座、研討會,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次了。
作為一位資深新聞主播,李瑞英有她自己對新聞事業(yè)的理解。她常說,新聞主播應該具有四種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技能意識,團隊意識。電視新聞是一個專業(yè)分工度極高、輿論導向性甚強的系統(tǒng)工程,其傳播質量高低就取決于團隊中每一位成員對上述四種意識的堅守強度。她一再說自己是很普通的人,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基本目標。真理是具體的,為人民為社會服務也是具體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其實也就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做的最實在、最本分的貢獻。【原標題:“每一個字的播報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記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主播李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