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英勤于撰寫、翻譯播音論文,其中“中國電視概論”——《中國播音學》第36章獲教育部優秀論文獎;“從大眾傳播學看播音與主持位置”等論文受到好評。她主編的《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與主持人》一書,匯集了我國著名播音員、主持人撰寫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非常強的學術著作。
除了新聞口播與新聞片配音外,李瑞英同志還積極參與CCTV各項重大活動:
1984年,她在天安門城樓上現場直播國慶35周年閱兵式和焰火晚會。
她主持了《彈指一揮間》(10集)、《看今朝》(50余集)和《祖國大家庭》(50余集)。
1990年,她擔任了北京亞運會開幕式大型團體操表演中文解說。
1991年,她擔任了CCTV春節聯歡晚會主持人。
她創意并主持了《煙臺經濟改革紀實》和《北京開發不忘農業》新聞系列報道,均在《新聞聯播》頭條播出。
1997年,李瑞英和羅京等同志曾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對小平同志的逝世及隆重的悼念活動作直播,表情、語音把握得當,無一差錯,受到中央領導的點名表揚。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她擔任前方報道記者;在設備效果欠佳的情況下,她的現場應變能力令人敬佩。
2003年,她為CCTV新聞頻道的開播做了很多前后期工作。
2006年,她作為評委參加《挑戰主持人》CCTV新主持人選拔。
2007年,她給全國電視體育播音員主持人大會作指導。
2008年,她在“春晚”上領銜朗誦《溫暖2008》,深情問候遭受嚴重冰雪災害的群眾,榮獲“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特等獎。此后又參與了汶川賑災等多場重大事件的晚會。
2008年7月28日 在奧運火炬傳遞中,她擔任安陽站第一棒火炬手……
出眾的現場直播能力
李瑞英是天生的播音員,具有出眾的現場直播能力。《新聞聯播》稿子一般提前10分鐘才能拿到。遇到緊急情況,越是大稿子,來得越晚。
有一次,18:59,離節目開始只剩1分鐘,李瑞英提醒編輯:“我手里還沒有稿子。”編輯沒有回話,李瑞英看了看表,又提醒了一遍,還沒回應。李瑞英急壞了,第三次提高嗓音要稿,還剩30秒,編輯才把油墨未干的稿子“飛”過來。漢語的人名和地名有不少多音字,如果直播時有不認識的字或咬字、發音錯了那就慘了。所幸平日的積累讓她出色地駕馭了稿子。
“我們的工作中處處是地雷。所以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有豐厚的學養、厚實的人生積累和多方面的鍛煉。內心的東西多了,思想的表達就流暢了,遇到地雷也能輕松地躲過。”李瑞英說。
艱巨的出訪報道任務
李瑞英無數次為領袖出訪作現場報道。這種在別人眼里看來是“美差”的工作,對她來說并不輕松。在領導到達前,記者必須先趕到,并在機場找好最佳拍攝位置。這報道一般沒有文字稿,李瑞英處處留心,謹防差錯。
一次,李瑞英報道在塔吉克斯坦舉行的“上海五國”首腦會晤。中午氣溫高達42℃,烈日當頭,李瑞英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晚上回到駐地,連電扇和水都沒有。凌晨2:30,還要把報道往北京的《早間新聞》傳送。時差加上氣溫高,幾乎無法入睡。作為播音員又不能感冒,感冒了嗓子會啞,影響工作。第二天起床后,她的臉都腫了。
自述成功秘訣
《新聞聯播》中,播音員李瑞英端莊、大氣,具有泱泱大國的播音員氣質,很有觀眾緣。但她說,我剛剛步入播音行業時,外在形象與時尚完全相悖。那時的播音員大多是聲音洪亮,瓜子臉,櫻桃小嘴,而我是國字臉,大眼睛,大嘴巴。第一次播音下來,我聽到的大多是非議。現在倒好,成了播音員的“標準形象”了。外表是不可能改變的,關鍵是練內功。播音員首先要隱退自我,不要有表演欲。有的播音員每次播音前總想著今兒該換哪件衣服,化什么樣的妝,這樣就會分散注意力,影響播音質量。有一陣子,播音員時興戴耳環呀、項鏈呀什么的。有的觀眾就來電話問,某某播音員的耳環項鏈挺漂亮的,在哪兒買的?這就干擾了觀眾注意收看節目的內容。后來播音員就都不戴那些零碎了。再有就是要自然,生動,明快,比如說我有一個漂亮的同學,總想著眼神該怎樣,語氣該怎樣,剛開始觀眾很喜歡她,后來就覺得她太做作,不像是在播音,而更像是在演戲。再有是要有自己的特點,不要一味地模仿。【原標題:李瑞英的播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