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州向西北方向驅車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焦作。當時正是春天,并不算寬的街道整齊而干凈。在這個小城,陳中的名字家喻戶曉,隨便找個路人,問一聲“陳中以前待的體校在哪兒”,他們都可以準確地指出方位。這,就是陳中出生和長大的地方。
先與籃球結下緣
焦作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城市,由于擁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這里曾經工廠密集,煙囪林立。一直到現在,看到那些早已不用的廢舊煙囪,似乎還能想象到這個城市的過去。
我們的運氣不錯,因為陳中當年的教練戴坪這段時間正好回焦作休假,籃球運動員出身的戴教練已經隨愛人離開焦作好幾年了。
在體校略微顯得有些陳舊的辦公室里,已經年過中年的戴教練還保持著姣好的容貌和身材,而說起陳中,她的語氣明顯有些興奮:“這可是我們焦作的驕傲。”
在娛樂生活極度匱乏的上世紀80年代,工廠里的工人們業余生活也十分單調,于是,以廠子為單位組織籃球賽,便成了那個年代這座城市最大的亮點。在這樣的環境下,籃球自然而然成了焦作這個小城的特色。陳中的父母,還有戴教練,當時都是業余籃球的好手,在一來二去的比賽中,陳媽媽和戴教練成了好朋友。
教練說她最刻苦
受父母身高的影響,陳中小小年紀就顯得有些“鶴立雞群”。7歲那年,她已經長到了1.3米,陳媽媽靈機一動,帶著她來到了當時的焦作業余籃球學校,找到了戴教練。
盡管已經過去快20年了,但是第一次見到陳中的場景卻一直留在了戴教練的腦海里,“我一看到這個孩子,心里就‘咯噔’一下,她長得又瘦又高,測試的時候發現她跟腱長、身體條件好、頭腦靈活,絕對是個好苗子。”
陳中很幸運,由于身體條件出眾,她沒有經過選拔考試就留了下來,而她在訓練中所表現出來的刻苦和成績的突飛猛進,也一直讓戴教練覺得十分欣慰。
在和戴教練的交流中,“刻苦”是被她重復最多的一個詞。戴教練還清楚地記得,在籃校期間,陳中基本上沒有缺過課,“她很小就自己騎車來訓練,訓練從每天6點開始,7點訓練結束吃早餐,然后8點再去學校上學,下午放學后再回到籃校繼續訓練。”聽起來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安排,但是事實上,陳中家到籃校差不多有10公里,從籃校到焦西小學大概有8公里左右,陳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也曾頑皮偷著玩
由于在少年籃球比賽中獲獎,陳中被河南省評為“苗子運動員”。這個稱號,至少可以保證陳中進入省隊。
但是一離開籃校,孩子愛玩兒的天性馬上又在她身上發揮出來。
王鑫是當時陳中在焦作籃校的同學,陳中在王鑫的腦海里是一個活潑外向、無話不談的好玩伴。孩子們似乎總有用不完的精力,王鑫回憶說,那會兒每天訓練完她們也都背著教練偷偷去找地方玩。
由于焦作業余籃校離人民公園很近,于是這里便成了小陳中、小王鑫們最常去的地方,趁著午休或者下午放學后,陳中和小伙伴們就常常在這里“集合”,抓緊分秒時間娛樂,而陳中不僅在這里自學了滑旱冰,還學會了游泳。回憶起當時學滑旱冰的場景,王鑫也不禁笑出了聲,“當時我們個子都比較高,重心也高,學習滑冰可吃了不少苦,摔疼屁股那是經常的事兒。”
到了夏天,公園里的游泳池顯示出了它的吸引力,王鑫“坦白”道,“有時候中午玩得太瘋了,下午訓練的時候,一點力氣都沒有了,困,想睡覺。不過陳中倒還行,訓練質量有保證,可能是她體力好,所以連戴教練也沒看出來。”
田徑突出彈跳好
對于王鑫說的這一切,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戴教練頗為驚訝,但是很快她就表示了理解,“孩子嘛,這是天性。”
或許是由于陳中成績出色的原因,戴教練對她的事情了解頗多,當被問起陳中在哪個小學上學,她想也沒想就告訴我們,“焦西小學。”從籃校出來,我們的下一站定在了焦西小學。
焦西小學在一條小街上,校園并不算大,操場上幾十個上體育課的孩子們在練習跑步。讓我們意外的是,對于陳中的追尋在這里卻差點“斷節”。學校新任的校長只是知道陳中曾經是學校的學生,但是具體的情況就一無所知,檔案室里塵封的資料堆成了小山,但是由于年代久遠,卻無法找到陳中當年的印記。
所幸校長是個熱心人,她四處打電話找到了陳中上學時的班主任王芳。王老師在接到校長電話后趕到學校來,已經退休的她對于十幾年前的事情有些模糊,只依稀記得陳中當時個子很高,“坐最后一排,比男孩子都高,還有就是體育特別好。”
和王老師相比,當年的體育老師毛建俠對陳中的印象就深得多。“陳中上學的時候,田徑方面比較突出。”毛老師說,“她個子比同學都高出一頭,雖然她速度不快,但是她的彈跳很不錯,上學的時候她經常參加跳高比賽。”
而在毛老師的家里,至今還保存著一張陳中小學四年級參加運動會的老照片,戴著白色發卡的陳中略顯羞澀地站在同學們中間,手里舉著一面紅色錦旗,上面寫著“獎給總分第三名”。競報記者李潔【原標題:陳中成為家鄉代言人 身體條件出眾曾與籃球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