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30日,毛澤東接到高敬亭的女兒高風英請求澄清父親被害原因、作出結論的信。毛澤東指示有關部門重新審查,在有關高敬亭的材料上批示:“我覺此案處理不當。”經中央軍委組織有關部門核查,1977年4月27日,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關于給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通知》肯定了高敬亭的功大于過的歷史,認為“將其處死是錯誤的”。
脫穎而出
高敬亭。1901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董店一農家,1928年春,在家鄉參加農民運動。次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2月,由高敬亭自任政委(未配軍長)、下轄1個師和1個軍直***團,共1400多人的鄂豫皖邊紅二十八軍,在安徽省太湖縣金家大屋宣布成立。鄂豫皖邊區的黨政軍工作在高敬亭等統一領導下展開。
在3年游擊戰爭中高敬亭指揮不足兩千人的部隊,牽制了國民黨數10個團,殲滅18個整營加15個整連,共計5000多人:紅二十八軍則發展到3000人,軍事素質和裝備都得到提高和充實。
抗戰爆發,高敬亭接到中共鄂皖區負責人何耀榜轉來的中共中央有關第二次國共合作精神的文件。他率先派人與老對手、國民黨鄂豫皖邊區督辦公署主任衛立煌聯絡。舉行“岳西談判”。國共兩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未建立前舉行談判,高敬亭創南方8省游擊區之先例,他堅持誠心和談,又做好反攻準備,為后來的國共談判提供了經驗。國共兩軍對峙局面結束,鄂豫皖邊區軍民同心協力抗擊日軍,高敬亭在南方游擊區中保存兵力最多。
“肅反專家”
在3年游擊戰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功績的高敬亭,“殺害”了一同浴血奮戰的紅二十八軍主要領導人之一方永樂,鑄成嚴重的政治錯誤。
高敬亭任鄂豫皖省委黨委、紅二十五軍七十五師政委時因積極推行“肅反”政策,在七十五師中捕殺了1000多人,被當時的省委和軍領導封為“肅反專家”。他代表省委檢查皖西北工作時夸大“敵情”向省委報告:“皖西北……是反革命者在領導。”省委錯誤地撤了皖西北道委書記郭述申的職,讓高敬亭接任。上任的高敬亭高擎“肅反”大旗,先后殺害了當地游擊隊司令員和兩名縣委書記。
此后,任紅二十八軍政委的高敬亭“肅反”的弦不松、勁不減,戰士丟失槍機部件、寫錯標語中的字等皆當作“反革命”槍決。
抗命不遵
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與豫南游擊隊共3000多人編入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下轄4個團,占新四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強。3月8日,四支隊奉命從湖北黃安七里坪、河南確山竹溝出發東進抗日,中旬集結安徽霍山以西。休整后繼續東進,4月底到達抗日前線舒城、桐城、廬江、巢縣、無為等地展開游擊戰爭。正當四支隊在抗日前線取得節節勝利和不斷發展的時候,高敬亭與王明領導的中共中央長江局、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之間在建立大別山根據地問題上產生了意見分歧。在長江局的一次會議上,王明、項英斥責高敬亭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是“不服從統一戰線、消極抗日”,“不許在大別山留一兵一卒”。高敬亭當場指責王明、項英是“右傾投降主義”者,雙方鬧翻了臉。意識到大別山軍事重要性的桂系將領白崇禧,命令第五路軍開進大別山。王明等高喊著“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口號,幫助五路軍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1939年初,桂系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一面拖欠、克扣四支隊薪餉,限制其發展;一面擴大反動武裝與新四軍爭奪皖東,四支隊陷入桂系和日軍的夾擊中。此時。中共中央電示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江北新四軍向津浦路東敵后挺進。”可是。思想僵化的高敬亭不服從中央、新四軍軍部向東挺進敵后開辟根據地的指示,抱住大別山不放。當初,高敬亭立足于戰士土生土長,群眾基礎好,在地處中原、南瀕長江、北臨淮河,兵家必爭的大別山建立根據地是正確的,然而此時形勢已發生了變化。
1938年以來,中央從延安、長江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等陸續派干部來四支隊工作,協調高敬亭與新四軍軍部和中央的關系。高敬亭對此很反感,尤其對派任四支隊政治部主任的戴季英(在鄂豫皖蘇區與高敬亭共過事)更甚。他認為戴季英是中央派來監視他的,想方設法排斥。他對第七團正副團長楊克志、曹玉福說:“這批人是來奪權的……你們遇事還是同我商量商量。切莫上他們的當。”毫不退讓的戴季英不甘示弱,暗中和高敬亭較起勁來,高敬亭則胸有成竹。
1938年11月,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率軍部特務營抵江北,根據中央指示對高敬亭耐心教育,直接向四支隊干部傳達中央關于江北新四軍向津浦路東敵后挺進的指示后,高敬亭勉強率部由舒城推進,于1939年3月抵達合肥眾興集。不久,他借故有病帶回***連和特務連。4月底,葉挺攜鄧子恢、羅炳輝、賴傳珠等抵江北。5月5日葉挺在廬江東湯池宣布:由張云逸任指揮、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統一指揮江北部隊作戰,再次命令高敬亭部東進合肥、定遠、全椒地區開辟根據地。高敬亭接令后按兵不動。葉挺以江北指揮部名義直接命令四支隊第七、第八團東進,高敬亭不得不率隊跟進。四支隊到達合肥青龍場,葉挺在連以上干部會上重申中央東進命令,全體干部舉手贊成執行中央指示。高敬亭被迫同意東進。會后,他遲遲不下達東進命令,部隊行動后擅自寫信命令第七、第八團停止東進。此刻,高敬亭一手提拔的第七團正副團長楊克志、曹玉福侵吞金銀財物后叛投桂系,激起四支隊上下對高敬亭的強烈不滿。這時。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政委兼副軍長項英發動“反楊、曹斗爭”,與高敬亭積怨很深的戴季英主持這場“斗爭”,把高敬亭“居功自傲”、“山頭主義”等問題端出來,項英當機立斷把“反楊、曹斗爭”轉為“反高敬亭斗爭”,逮捕了高敬亭之后,“反革命”、“反黨”、“破壞抗日”等政治罪名接踵而至。
罹難
1939年6月20日,項英以“反黨”、“反中央”和“可能率部投敵”等罪名,向中共中央和國民黨軍事當局發出電報:“擬槍決高敬亭”。
6月24日,蔣介石“照準”的復電飛到項英、葉挺手上。高敬亭坦然地說:“死,對于共產黨人無所畏懼……我是忠于工農革命的軍人!”說著立定,端端正正地戴上軍帽,舉手恭恭敬敬、莊重嚴肅地向葉挺敬了最后一個軍禮。葉挺認真地還禮,感慨地說:“你是位真正的革命軍人!”高敬亭聞言淚如泉涌,萬分感激地凝視著偉岸威嚴的葉挺。熱淚盈眶、哽咽難言的葉挺向警衛班戰士揮揮手,幾十名警衛戰士“護送”著高敬亭一步一停地向荒野走去。
蔣介石的“命令”執行了,中共中央對“高采取一些過渡辦法”的電文也到了。中央指示“由軍部派遣一得力干部到四支隊工作,以幫助四支隊之改造與整理”,調高敬亭去延安學習等“辦法”實行“過渡”,可惜太遲了。事后,主要當事人作了嚴肅檢討,主動承擔責任,真心悔恨。高敬亭罹難后,軍部即將四支隊分為由徐海東、羅炳輝任司令員的兩個支隊。兩位司令員正確對待高敬亭的功過是非,認為殺害高敬亭是極其錯誤的,熱情誠懇地對待原四支隊的干部和戰士,鼓勵他們振作精神奮勇前進。
高敬亭被“槍決”近39年后的1977年,強加在高敬亭頭上的“反革命”、“反黨”、“反中央”等帽子被“推翻了”。1980年4月,高敬亭陵墓在合肥青龍廠被找到,合肥市烈士陵園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1983年lO月,國家民政部追認高敬亭為革命烈士。作者:倪良端【原標題:中共“肅反專家”高敬亭 1939年因“反黨”被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