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曲劇大家“活寇準”——中原之子系列人物之馬騏(2)

2013/11/9 14:09:52 點擊數: 【字體:

    “那個時候我就像個瘋子一樣,腦袋里想的都是怎么能把靴子踢起來、踢準。”馬老回憶著當年的情形,笑了,“起先還不中哩!”原來,演員們腳上的靴子底足有四寸半厚,重量少說也有三四斤,別說讓它從高空穩穩落在肩頭,就是甩出來也不易——更何況此時的“寇準”另一只腳還穿著靴子,一高一低,重心不穩。

    馬老坦承,當初開始練的時候還有些抹不下“臉面”,只能在背地里自己悄悄試,靴子經常砸在地上、頭上、身上,半邊身子被靴子砸得青紫斑斑。受了傷、掛了彩,他就咬牙把草帽帽檐墊在肩頭、用布條勒住胳膊,繼續練習。

    練著練著,馬騏逐漸不再顧忌別人的眼光,全身心地投入了“踢靴”的練習中,甚至“人家都睡了,也是我踢靴的時候”——練了半年多,原來漫天亂飛的靴子才能踢到肩上;一年以后,則是可以穩穩落在肩頭;再后來,“踢靴功”已經練得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想讓靴子落到哪里,就可以落到哪里。

    除了眾人皆知的踢靴,馬老的帽翅功也是將“寇準”演繹得活靈活現的三大“法寶”之一。

    說到帽翅功,這里還有一個“閻門立雪”的感人故事。

    “那個時候有個唱蒲劇的老前輩叫閻逢春,他的代表作《周仁獻嫂》里展示的帽翅功特別精彩,我當時很想學。”馬老邊回憶邊告訴記者,為了學到閻逢春的帽翅功,他特意趁劇團在山西演出的空隙,趕到閻逢春的住所,想學學帽翅功的精髓,不料連去了三次,都沒見著閻逢春,最后一次卻趕上閻逢春午休。

    時值隆冬,天降大雪,為了不打擾前輩休息,馬騏竟然就在風雪地里悄然站著,等待閻逢春醒來。

    “那場雪下得很大,我也沒想到冷不冷的,就怕打擾前輩休息,所以也沒叫他。”馬老說,一直等到大雪快要沒過膝蓋,午休過后的閻逢春推開門,才看到門前的雪人,他也吃了一驚,“聽到我的來意,老師暗吸了口氣,說這個帽翅功不好學,但老師也很受感動,還是答應教我。”

    就這樣,閻逢春還特意帶馬騏看了看自己制作的帽翅“機關”所在,哪里用什么螺絲、原料何來,其中要領、奧秘一一向他傾囊相授,馬騏如獲至寶,從此也是一頂帽翅從不離頭,前輩親傳加上隨后的勤學苦練,也成就了他的這項帽翅絕活。

    至于髯口功,則是馬騏自創的看家本領。“我喜歡琢磨戲,除了揣摩人物的情緒,還總在想怎么能把戲演得更生動。”馬老說,為了表現“寇準”機智、謹慎的形象,他想到通過抖動胡須來表現他的情急。這樣大膽地開創新的表現形式,全因一個念頭:“根據劇情需要。”

    小戲癡長成曲劇大家

    1922年,祖籍封丘的馬騏出生在許昌,童年的他最喜歡的就是看戲。聽到有戲班演出的消息,他是想盡千方、設百計也要一睹為快。

    “小孩子個子低,最早的時候就想辦法鉆到大人的衣服下面,跟著大人的腳步,一起溜進戲園子里去。”想到當年的小把戲,馬老笑了,語氣中卻略帶著一絲苦澀:“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哪有閑錢去買戲票呢?只能用各種辦法蹭戲了。”

    一次,當時的名角趙一亭到許昌演出,小馬騏躲在大人長衫下的老法子被識破,被人攔在劇場外,他是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戲就要開場了,怎么辦?心有不甘的小馬騏圍著戲院打轉,忽然發現一條排水的陰溝,立即靈機一動,不顧臭、不怕嗆,硬是從小陰溝里爬進了戲院。

    “進去以后,大家看到我都紛紛掩鼻,我才知道這陰溝里有多臭了。”馬老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最后,滿身糞便、污水的小馬騏如愿以償看到了趙一亭的戲,回家卻被母親痛打了一頓,“其實母親也是心疼我。”馬騏說,“還好我當時是脫下外衣爬進去的,不然母親更生氣。”

    這事發生后,家人為了滿足馬騏的心愿,把家里的破銅爛鐵仔細搜羅了一圈,最后賣了兩個銅板,給他買了張戲票,讓他堂堂正正進戲院看場戲。“戲是看了,但是心里很難受,那兩個銅板也來之不易。”

    為了不讓家人再擔心,馬騏不再溜進戲院蹭戲了。而是將腳步轉向了周邊農村,只要聽說哪里有演出,十里八里地趕過去,看完戲又趕回來。農村演出大都是露天,遇到冬天刮風下雨,馬騏就干脆蒙著頭,只露出兩只眼睛,看完戲也基本上渾身濕透。

    憑借著對戲曲的癡愛,十幾歲的小馬騏開始跟著當時的曲劇演員馬文才學戲。剛進戲班,彩旦、小生、老生都唱過,令他記憶深刻的就是初登臺時,因穿不穩靴,硬是扶著桌子唱了一場《梅降雪》。“那個時候可能就12歲左右,一張嘴,別人就笑我是嗓子‘不沾弦’,現在想想,應該正是處在變聲期吧!”憶起當年因“嗓子不好”遭到的嘲笑,馬老笑著輕輕搖了搖頭。

    事實上,在自己的努力下,青年馬騏的狀況有所好轉。“有一次劇團出去演《白玉簪》(即《卷席筒》),我演里面的‘趙氏’,結果到派飯時,別的演員一個一個都被群眾接走了,就我‘沒人要’。”馬老笑呵呵地說,“趙氏”在戲里是個反角,心狠手辣,沒想到因此“得罪”了看戲的群眾,連飯都不想給“趙氏”吃——可見馬騏版的“趙氏”是多么栩栩如生。

    在成長的道路上,生性老實、內向的馬騏雖然不善言辭,但卻喜歡思考、善于學習、博采眾長。

    “喜怒哀樂人人都有,即使是寇準這樣的老忠臣,也有著自己的情緒;正直的人就不會笑了?該難過一樣會難過……”馬老說,在演出的過程中,他通常是會琢磨人物的內心,不愿公式化去一成不變地表現人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日報 2012-9-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