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華佗是貶惡揚善的儒醫,醫人更醫國
曹操殺華佗,可謂是《三國演義》中最黑暗的一頁。這一刻,無論崇拜曹操還是蔑視曹操的人,都同樣地心神凝重、扼腕嘆息。曹的謀士賈詡甚至也一反往日的冷觀,諫曰:“似此良醫,世罕其匹,未可廢也。”
然而,筆者卻沒有過分傷感,因為我相信,在羅貫中筆下,所有發生了的都是合理的。我還相信,人間自有正義在!
首先,我們應當認識到華佗是曠世儒醫,不是避禍全身的中立的純大夫、純隱士,他抑惡揚善,醫人更醫國。在《三國演義》中,醫師始終是時世的積極參與者,充當著謀臣、武將之外的斗爭力量,比如太醫吉平,包括其子吉邈、吉穆,表面是無黨派人士,實則都是自由戰士,他們利用自己獨特的身份和高深的醫道沖鋒陷陣。
其次,我們應當認識到華佗的思想傾向與民心一致,是擁劉反曹。名醫吉平在第23回尚且向董承說:“某雖醫人,未嘗忘漢”,更何況神醫華佗呢?羅貫中不愧是“圣手”,僅僅通過三次官方出診,便塑造出了一個超越歷史超越醫界的全新的華佗形象。第一次寫他為東吳的周泰治愈箭傷,第二次為關羽刮骨療箭傷,第三次為曹操治頭風痛。周旋于三方,不是無國界的救死扶傷、“無為而治”,而是掩飾自己的政治傾向,伺機而動。他關注的中心在劉備一方,醫治周泰是為贏得劉漢的信任,“醫治”曹操是為滅曹,并給關羽報仇!
試問,假如華佗背逆民心,醫好“國賊”曹操的病,他還有今天的名聲嗎?沒有!無論他的醫術有多高。
二、醫神華佗不惜半生期待,為戰神關羽療傷
文學就是文學,需要運用鋪墊與巧合。華佗前期之所以為東吳周泰治療箭傷,原因有三:一是為了回避曹、劉這對主要矛盾,以“中隱”之士自居;二是欣賞周泰這種既勇敢又忠義的人才,惺惺惜惺惺;三就是為了獲得進入漢營的通行證。
周泰是誰?東吳的拼命三郎,孫權的救命恩人!孫策在定江東時,守宣城的孫權遭山賊襲擊,幸虧周泰奮不顧身,拼死救護才得以脫險。就是在這一次,周泰中了箭傷,命在旦夕,華佗將他救活。后來,周泰又在濡須救孫權于重圍,小說第68回寫道:“權親自把盞,撫其背,淚流滿面,曰:‘卿兩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槍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言罷,令周泰解衣與眾人觀之:皮肉肌膚,如同刀剜,盤根遍體、孫權手指其痕,一一問之。周泰具言戰斗被傷之狀……”
盡管關羽不喜歡“鼠輩”孫權,但他對周泰不會不敬重,因為他們具有同樣的品格。于是,“莫非昔日醫東吳周泰者乎?”就成了華佗輕松敲開關羽營門,毛遂自薦的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