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我省著名女作家邵麗近日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第二部長篇小說《我的生存質量》,這與作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我的生活質量》相隔近十年。從“生活”到“生存”,作者此次要傳遞給讀者怎樣的信息?記者近日采訪了邵麗。
十年磨一劍,連邵麗也覺得冥冥中有種巧合:“我的第一部小說寫于2003年的非典期間,我在家里關了三個月,寫這部小說又趕上禽流感,我又在家關了三個月。十年一個輪回,而生存質量卻成為越來越迫切的一個問題。”邵麗說, 《我的生存質量》反映了作者在個人生活發生變故之后,對苦難、生命的全新感知。
“《我的生存質量》雖不是一部鴻篇巨制,卻幾乎讓我耗盡了心血,我的寫作從來沒有如此心力交瘁過,身體上的疲累還好忍受,心靈上的煎熬卻讓我一直處于崩潰的邊緣。”邵麗說,剛開始寫的時候特別著力,也特別狠,好像自己滿腹的冤屈,寫作只是為自己出了一口惡氣,后來慢慢想開了,寫作也變得冷靜下來。
邵麗說,她不想給大家造成這么一個印象邵麗又寫了一本小說,“我不是以小說家的身份進入這部作品的,我不想有模有樣地講故事給別人聽,也不是煞有介事地像一個過來人那樣大談人生感悟,說實話我不想消費自己,也不想被人消費。新作是我對生命的重新審視。”
有人將邵麗定位為官場小說作家,那是因為《我的生活質量》,而讀過《我的生存質量》的讀者會發現把這部作品定位為“官場小說”是不確切的。邵麗說,她并不是想表現官場的現狀,書中更多的是個人化的感受,“我希望大家看完這部作品之后能夠忘記它,把更多的關注給予作品之外的生活。”
談及《我的生存質量》的特別之處,邵麗介紹說,書籍最有特點的是敘述,“出版社將這本書定位為小說,其實我剛開始寫的時候是想寫成隨筆的,書中到處可見隨筆式的語言,它不像一般小說那樣靠懸念和人物命運來抓住讀者,而只是靠敘述來吸引讀者。”邵麗表示,新作可以稱作是隨筆式的小說,之所以把它寫成小說,只是找一個更客觀的距離和一個溫暖的外殼。
現任省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的邵麗,曾以關注官場基層現實引人注目,首部長篇小說《我的生活質量》于2004年問世,入圍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此后邵麗以中短篇小說摘得魯迅文學獎、《小說選刊》雙年獎、人民文學獎等諸多國內文學獎項。【原標題:隨筆式敘述審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