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陜縣深山區的宮前鄉養牛專業戶王拴磨的二兒子王小剛,就要從鄭州大學畢業了。王拴磨靠養牛供養兩個大學生的事在當地被傳為佳話。他只是當地靠養牛發財致富的許許多多農民中的一個縮影。
為什么陜縣的農民會把養牛業作為一大致富門路?是“觀音堂牛肉”解決了他們的銷路問題!
“觀音堂牛肉”是豫西地區的傳統地方名吃,百余年來,該品牌牛肉經過五代傳人的精心調制,工藝日臻完善,享譽海內外。
為了讓百年地方名吃煥發生機,成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一個支點,陜縣按照“舉龍頭、建基地、帶農戶”的基本思路,采取各種方式擴大“觀音堂牛肉”的加工規模。縣里先后籌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格林、長玉等4個現代化牛肉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突破500噸。通過小額貸款的方式,向萬余戶農民每戶每年扶持3000元,同時,爭取扶貧貸款800萬元、亞行貸款150萬元、產業結構調整項目貸款200萬元投入畜牧業。
目前,陜縣的養牛專業村發展到56個,養牛專業戶821個,養牛農戶總數突破1萬戶,全縣牛飼養量達15萬頭,僅養牛一項,戶均可增加農民收入640元。 (原標題:觀音堂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