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清香可口、外酥里軟,是一種高鐵、高鋅、高鈣、高鉀、的傳統風味食品,具有醒脾健胃、消滯化食、柔和腸胃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多用于脾虛泄瀉;《本草蒙荃》記載:"陳壁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多由于補脾止瀉。因此,是王屋山區歷代來人民出門遠行、休閑待客、饋贈親友的極好風味食品。
傳說很久以前,在風景秀麗的王屋山,突然流行一種奇怪的疾病,人人胃酸,心嘔,腸胃不適,無食欲;方圓百里的郎中無一人能醫。無奈,人們登天壇之頂祭天七七四十九日以求神靈相助。此舉感動上天,便由觀音菩薩化作一人間姥太前來相助;她采來天壇頂峰之土,并將面團放到土中炒制,然后讓病人服用,幾天后相繼痊愈。人們為了感謝菩薩,親切的稱之為"土姥太",將此面團叫做"土饃",此土便命名為"觀音土";因為此土又白又細,酷似面粉,后人又叫其"白面土"。(經"國家輕工業食品質量監督檢測鄭州站"檢測,此土含有豐富的鉀〈提高胃動力〉、鐵、鈣、鋅,故與傳說實屬巧合)《本草綱目》記載:"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多用于脾虛泄瀉;《本草蒙荃》記載:"陳壁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用于補脾止瀉。因此,"土姥太"土饃是王屋山區人民出門遠行、休閑待客、饋贈親友的極好風味特色食品。(原標題:濟源土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