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美食 >> 瀏覽相關信息

劉家不翻湯:一碗湯賣了一個世紀

2013/8/23 10:54:28 點擊數: 【字體:

劉家不翻湯:一碗湯賣了一個世紀
 

  說起老洛陽的著名小吃不翻湯,上了年紀的洛陽人還會對那酸辣爽口的味道回味不已,可年輕人則大多聞所未聞。畢竟,這道曾經紅極一時的大眾小吃,如今基本上被邊緣化了,飯店無此味,居家無此食。每當日暮時分,只有老城那狹窄幽長的胡同盡頭,還能飄來不翻湯那股沖鼻的酸辣氣息。

  1 鄉范街盡頭有家百年老店

  洛陽人有喝湯吃泡饃的習慣:早起喝葷湯,牛肉湯、羊肉湯和驢肉湯鮮美無比;晚上不宜多吃,更要少油、少肉,一般就要喝些面疙瘩或米湯。倘若不想做飯或者孩子嘴饞,那沿街叫賣的素湯,如豆腐湯、丸子湯和不翻湯,就是一頓晚飯。

  啥叫不翻湯?光這名字聽來就很有些噱頭。不翻其實就是一張綠豆小餅,有小孩子的巴掌大小。把綠豆泡漲磨細兌水調汁,汁兒不稀不稠,舀一勺攤在鏊子上,用爐火加熱,一分鐘就熟了,不用翻個兒,所以叫做不翻。不翻極薄,一面豆綠一面淡黃,鋪在放好調料的碗里,用骨頭湯一澆,不翻湯就做好了,吃時再泡上烙饃一張。這種湯食,老少咸宜。

  誰也說不清不翻湯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又陪伴老洛陽人過了多少歲月,反正這喝湯吃泡饃的風俗算是流傳下來了。做不翻湯生意的店中有一家佼佼者,從清末便開始做這不翻湯生意,如今已有百年歷史,它就是劉家不翻湯。

  劉家不翻湯如今開在老城區鄉范街盡頭,由第四代傳人劉峰掌勺。每到傍晚,劉峰捅開爐火,遠近食客都來了。劉峰說,店里八成以上都是熟客,喝了十來年湯的大有人在。陳先生就是其中一名,劉家的店鋪換了幾個地方,換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不光味道好,喝完了湯渾身冒汗,祛濕除寒,暢快得很!”他說。

  每到旅游時節,劉家的店里則坐滿了慕名前來的外地游客,可惜這充滿濃郁洛陽本地風味的小吃,讓不少南方游客吃不習慣,劉峰頗有些惋惜。但老洛陽人對劉家不翻湯的認可,讓他覺得很滿足。

  2 品品那傳承了一百年的味道

  說來慚愧,作為洛陽人,我們都還未曾喝過不翻湯,既然來了,自然得嘗嘗這傳承了一百年的老味道。

  傍晚五六點鐘,紅火的不翻湯生意就開始了。不翻是劉峰的母親黃愛菊在家做好的,骨頭湯則已經在爐火上沸騰。掀開被爐火熏黑的鍋蓋,鍋內大有乾坤。只見一口鍋被隔成了同心圓,中間的小圓內是熱氣騰騰的骨頭湯。外面的大圓又被分隔成十個小格,小格里放著海帶絲、粉條等配菜。

  拿一個白瓷碗,碗底放上白胡椒、醋、鹽、味精等調味料,再放上煮熟的海帶絲、泡漲的粉條、小塊的雞血,撒上蝦皮和一大把翠綠的、切得細細碎碎的韭菜,再扔一塊紫菜進去,把不翻鋪在最上面,在碗里澆一勺骨頭湯,再附上一張雪白的薄烙饃,一碗不翻湯就齊活了。

  把不翻湯端上飯桌,只見漂滿翠綠色碎韭菜的湯中,薄薄的不翻若隱若現。我們先喝一口湯,燙燙的,酸辣爽口,即使暑天也立刻叫人胃口大開,再夾起不翻嘗上一口,那不翻入口即化,有若無物,咽下肚去,唇齒間便有了綠豆的清香,再泡上韌勁十足的薄烙饃,頗感“空虛”的牙齒立刻來了勁頭。又吃又喝,我們的肚子不知不覺飽了。

  75歲的王老先生滿頭銀發,坐在我們旁邊大快朵頤。據老人介紹,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就愛喝不翻湯,那時候沒有專賣不翻湯的店鋪,都是生意人挑著挑子走街串巷地賣,而且要等到晚上8點之后才有。“那時的不翻湯價格便宜,1毛錢一碗,雖然沒有現在湯里放的東西好,可那時候的味道,現在哪比得了呢?”老人說。

  據老食客介紹,有一名百歲老人,喜歡喝劉家不翻湯,是個“鐵桿粉絲”。可是老人年紀太大了,家人不敢讓他出門喝湯,他來的次數就少了。我們很遺憾沒有碰上這名百歲湯迷,但劉家不翻湯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3 來頭不小,傳說扯上康熙皇帝

  小小的不翻究竟是誰發明的,沒人知道,但是在傳說中,這張綠豆小餅來頭可不小。

  相傳清康熙皇帝獨自暗訪民情,途經欒川縣大洪溝時饑腸轆轆,忽然聞到一陣奇香。原來是一戶人家的老太正在烙餅,便上前討要。老太說:“餅還沒翻,不熟。”康熙皇帝饑不擇食,說:“不翻不翻,救命要緊。”抓起餅大吃,頓覺美味異常,并為這小餅賜了字。于是,這受過“冊封”的小餅再也不用翻了,因此得名“不翻”。

  傳說雖然無處考證,清末劉振聲挑著挑子走街串巷賣不翻湯的身影,卻實實在在印在老洛陽人的心里。劉振聲是劉峰的太爺爺,劉家不翻湯的創始人。

  據劉峰和老街坊回憶,一個世紀以前的洛陽街頭,每到日薄西山時,頭戴瓜皮小帽的劉振聲就挑著挑子準時出現。那挑子很氣派,木質朱紅漆,雕龍畫鳳,一頭是煤火爐上翻滾的骨頭湯,一頭是三層屜子。屜子頭層放調料和菜品,二層放不翻和烙饃,三層放碗筷。那一個挑子,少說也有180斤,沒點氣力的人休想挑動。劉家男人雖都是大個子,擔著挑子也必須晃悠著走才走得動。顧客來了就蹲在地下喝湯,他們吃罷劉家人收碗再走。

  從劉振聲到他的兒子劉呼蘭再到第三代劉二栓,走街串巷了幾十年光景。挑擔子最紅火的時候,劉家一共有四副擔子,四個男人分別在老城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做生意。

  男人在外賣湯,女人在家做不翻,婆婆教媳婦,世代相傳。我們吃的不翻,都是黃愛菊一個人在家做的。做不翻的鏊子與眾不同,它直徑十幾厘米,中間凸起,好似舀水的水瓢倒過來。四眼爐火并排,上面放四個鏊子,黃愛菊依次在鏊子上倒入綠豆汁,用小鏟子攤圓,第四個不翻攤好時,第一張不翻就熟了。“不好做,當年看婆婆做了好久才學會。”黃愛菊說。

  4 雖是小吃,與時俱進有必要

  20世紀80年代,劉家不翻湯終于有了固定攤位,店名叫做劉記不翻湯。當時劉峰還在上小學,有了固定攤位之后,由父親劉二栓掌勺的劉家不翻湯進入全盛時期,這給還幼小的劉峰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每到傍晚,到劉家喝湯的人排成了二三十米的長隊,天天如此。老城夜市里,生意最火的恐怕非劉家莫屬。20世紀80年代中期,劉記不翻湯被評為洛陽市四大名小吃,劉峰記得父親劉二栓非常激動,覺得這是對劉記不翻湯最大的肯定。

  20歲時,劉峰就接了父親的班,繼續做不翻湯生意。但是這幾年,不翻湯逐漸式微,劉峰明顯覺得生意大不如前了。“現在喝湯不用排隊了。”劉峰說。

  我市民俗專家寇北辰老先生曾經撰文專門講述不翻湯,也曾發出過不翻湯當年風光不再,甚為可惜的感慨。據他說,舊年間,不翻湯帶有些許葷腥,讓“三年不知肉味”的窮人品嘗一次,就長記不忘那滋味。現在的人們,幾乎天天大碗喝肉,再喝不翻湯,難免覺得味道寡淡。

  對于不翻湯生意大不如前的現狀,寇北辰認為,雖是老字號,但還是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做買賣想持續成功,要“活”:繼承老傳統,不能一味地復制。他建議,老字號小吃應該跟上現代餐飲業的步伐,在配料、方法、滋味、經營方式上進行一些創新,讓當代的人們接受老字號。(見習記者 寇璽 記者 馬菁華)(原標題:劉家不翻湯:一碗湯賣了一個世紀)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1-09-15)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過氣”月餅別樣吃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