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著香嘣嘣,夜里能點燈,掉在地上全粉碎,放在屋內香氣濃。”這是民權縣王橋鄉麻花莊村村民對自己所生產的麻花最經典的總結。作為商丘一個非常著名的地方特產,經歷了200多年的歷史變遷,如今的發展怎樣呢?
貢麻花生產車間。
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民(權)菏(澤)公路西側王橋集南部,有幾間不太顯眼的民房,記者幾經打聽,才知道這就是民權縣貢麻花廠的廠址。
現任貢麻花廠廠長、51歲的張瑞存首先向記者介紹了麻花莊的來歷:清乾隆年間,乾隆帝南巡至黃河渡口,陣風飄香,見路旁一老翁在炸麻花,芳香四溢,欲食之。隨從奉于皇上品嘗,皇上頓感香酥味美,允入御膳。地方官員聞聽此事,大喜,將當地生產的麻花作為貢品進獻,受賞,皇上欽封該村為“麻花莊”。
傳說是美麗的,而多災多難的黃河故道連年決口泛濫,致使當地百姓數百年來衣食無著。直到改革開放以后,麻花莊村村民才算解決了溫飽問題。農閑季節,雖然家家戶戶都支上一口炸麻花的鍋,但都是走村串巷叫賣,小打小鬧,掙個零花錢。
“最多的時候,我們全村有80多戶、400多人生產麻花,但都是圍著鍋臺轉,麻花沒有銷多遠,這和麻花莊的名氣相差太大。”張瑞存說。
一個人帶動一個村的發展張瑞存當了多年的村干部,腦袋瓜比較靈活,具有較強的經商意識。他于2000年從村支書的位子上退下來以后,就把心思放在了麻花的生產銷售上,以此搞活一方經濟。
其實,他們剛開始投入生產時的成本并不算太大,只需要支起一口大鍋而已,關鍵靠的是傳統工藝。
前些年,麻花莊村的貢麻花雖然走向了大市場,但一直沒有形成規模。張瑞存就勸村民們要克服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把產品向外推銷,可沒有幾個人聽他的。于是,張瑞存就單槍匹馬,背著麻花向外闖蕩,到北京、長沙、西安、鄭州等大城市,參加各種食品博覽會和展銷會。就這樣,張瑞存把所掙到的錢全花到了廣告上,打出了一個品牌。
2002年,張瑞存對自己的產品進行了注冊,商標為“豫貢”牌。2004年,民權縣貢麻花廠生產的貢麻花在河南省首屆風味美食節上,被評為“河南風味小吃”。
通過幾年來的發展,麻花莊村的貢麻花已形成了系列產品,有牛肉味的、雞肉味的,還有蔥香味的等,并且已經向小包裝精品發展。
張瑞存的困惑與無奈
雖然麻花莊村的貢麻花通過幾年的發展已名聲在外,產品銷往許多地方,但張瑞存的公司加農戶的愿望一時很難實現。村里每家每戶還是各自為政,單獨生產。麻花莊村的貢麻花誰最為正宗,說法不一。
張瑞存感嘆這兩年的生意太難做,他的貢麻花廠過去曾發展到6口鍋生產,而目前只保留了2口鍋生產。因為在這里干活,工人的月工資只能拿到500多元,好多人不愿意在這里干,到江浙一帶打工去了。
當記者問及張瑞存是否也有到外面發展的念頭時,他搖了搖頭:“我還從沒有想過到外地,我的貢麻花只有在本地求發展。”
記者用隨身攜帶的電腦從互聯網上搜索關于麻花莊麻花的相關資料,有將近200條。張瑞存看后大吃一驚,他沒想到網絡的力量會有這么大,這很好地宣傳了他的產品。他說他辦公室里的電腦還沒有上互聯網,他一定要盡快裝上寬帶,自己也辦一個網頁。
讓張瑞存感到最無奈的是,當地干部動不動就來他這里拿“貨”,這些年來鄉里一些干部欠他賬太多,有七八萬元。從張瑞存的談吐中,記者感到張瑞存的思想觀念與市場經濟的大潮有點不合拍。他說記者都是找到他寫稿,包括中央電視臺七套的《致富經》欄目也是主動找到他采訪的。節目播出以后,他的手機快被打爆了,有加盟的,有要貨的。所以他認為產品的知名度已經夠可以的了。做成了一筆大生意
麻花莊村的絕大多數村民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而他們生產的袋裝貢麻花,卻成了深圳航空有限公司飛機上的配餐食品,這確實讓全村人高興得幾夜睡不著覺。
據張瑞存講,去年春節前夕,鄰村劉莊村村民張本遠帶著一箱貢麻花到駐馬店走親戚,席間,親戚的戰
友品嘗過貢麻花后,大喜,趕忙找來包裝袋,連聲說道:“這就是財富啊!”原來,這位親戚的戰友是專門給深圳航空有限公司配餐部搞配餐的。他按照包裝袋上提供的電話號碼,當即與張瑞存進行了聯系。今年3月份,他又親自來到麻花莊村,考察了貢麻花的生產和質量情況。在深圳航空有限公司配餐部的招標會上,民權的貢麻花在4000多種食品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通過試用,貢麻花得到了乘客的好評。7月27日下午,一輛裝載著麻花莊村人為深圳航空有限公司精心制作的1.8萬袋麻花的大卡車,在人們的簇擁下緩緩駛離村莊。
這一刻,必將載入麻花莊村的村史。
發展之路在何方
麻花莊村的貢麻花經歷了260多年的滄桑,按理應該有過一定的輝煌,而記者在互聯網上輸入“貢麻花”進行搜索,除了幾個月前的“貢麻花坐飛機”影響較大外,多年來并沒有什么大的動作。
帶“貢”這個金字招牌的麻花,可以說在國內數百家老字號的麻花生產廠家中獨樹一幟,為什么天津麻花、大營麻花等都已赫赫有名,而麻花莊村的貢麻花卻還在當初的起步階段徘徊?這個問題不能不帶給當地政府和麻花莊村人深深的思考。
作為記者,我們不愿涉及到更多的問題,我們只期待著貢麻花應該和它的名字一樣響亮。(文劍 張浩哲 張宏建 文/晚報記者 楊根生 李雙軍 圖/晚報記者 楊立學)(原標題:麻花莊里話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