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美食 >> 瀏覽相關信息

麻花莊里話麻花

2013/8/23 16:52:35 點擊數: 【字體:

 

     “吃著香嘣嘣,夜里能點燈,掉在地上全粉碎,放在屋內香氣濃。”這是民權縣王橋鄉麻花莊村村民對自己所生產的麻花最經典的總結。作為商丘一個非常著名的地方特產,經歷了200多年的歷史變遷,如今的發展怎樣呢?

麻花莊里話麻花

  貢麻花生產車間。

    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民(權)菏(澤)公路西側王橋集南部,有幾間不太顯眼的民房,記者幾經打聽,才知道這就是民權縣貢麻花廠的廠址。

  現任貢麻花廠廠長、51歲的張瑞存首先向記者介紹了麻花莊的來歷:清乾隆年間,乾隆帝南巡至黃河渡口,陣風飄香,見路旁一老翁在炸麻花,芳香四溢,欲食之。隨從奉于皇上品嘗,皇上頓感香酥味美,允入御膳。地方官員聞聽此事,大喜,將當地生產的麻花作為貢品進獻,受賞,皇上欽封該村為“麻花莊”。

  傳說是美麗的,而多災多難的黃河故道連年決口泛濫,致使當地百姓數百年來衣食無著。直到改革開放以后,麻花莊村村民才算解決了溫飽問題。農閑季節,雖然家家戶戶都支上一口炸麻花的鍋,但都是走村串巷叫賣,小打小鬧,掙個零花錢。

  “最多的時候,我們全村有80多戶、400多人生產麻花,但都是圍著鍋臺轉,麻花沒有銷多遠,這和麻花莊的名氣相差太大。”張瑞存說。

  一個人帶動一個村的發展張瑞存當了多年的村干部,腦袋瓜比較靈活,具有較強的經商意識。他于2000年從村支書的位子上退下來以后,就把心思放在了麻花的生產銷售上,以此搞活一方經濟。

  其實,他們剛開始投入生產時的成本并不算太大,只需要支起一口大鍋而已,關鍵靠的是傳統工藝。

  前些年,麻花莊村的貢麻花雖然走向了大市場,但一直沒有形成規模。張瑞存就勸村民們要克服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把產品向外推銷,可沒有幾個人聽他的。于是,張瑞存就單槍匹馬,背著麻花向外闖蕩,到北京、長沙、西安、鄭州等大城市,參加各種食品博覽會和展銷會。就這樣,張瑞存把所掙到的錢全花到了廣告上,打出了一個品牌。

  2002年,張瑞存對自己的產品進行了注冊,商標為“豫貢”牌。2004年,民權縣貢麻花廠生產的貢麻花在河南省首屆風味美食節上,被評為“河南風味小吃”。

  通過幾年來的發展,麻花莊村的貢麻花已形成了系列產品,有牛肉味的、雞肉味的,還有蔥香味的等,并且已經向小包裝精品發展。

  張瑞存的困惑與無奈

  雖然麻花莊村的貢麻花通過幾年的發展已名聲在外,產品銷往許多地方,但張瑞存的公司加農戶的愿望一時很難實現。村里每家每戶還是各自為政,單獨生產。麻花莊村的貢麻花誰最為正宗,說法不一。

  張瑞存感嘆這兩年的生意太難做,他的貢麻花廠過去曾發展到6口鍋生產,而目前只保留了2口鍋生產。因為在這里干活,工人的月工資只能拿到500多元,好多人不愿意在這里干,到江浙一帶打工去了。

  當記者問及張瑞存是否也有到外面發展的念頭時,他搖了搖頭:“我還從沒有想過到外地,我的貢麻花只有在本地求發展。”

  記者用隨身攜帶的電腦從互聯網上搜索關于麻花莊麻花的相關資料,有將近200條。張瑞存看后大吃一驚,他沒想到網絡的力量會有這么大,這很好地宣傳了他的產品。他說他辦公室里的電腦還沒有上互聯網,他一定要盡快裝上寬帶,自己也辦一個網頁。

  讓張瑞存感到最無奈的是,當地干部動不動就來他這里拿“貨”,這些年來鄉里一些干部欠他賬太多,有七八萬元。從張瑞存的談吐中,記者感到張瑞存的思想觀念與市場經濟的大潮有點不合拍。他說記者都是找到他寫稿,包括中央電視臺七套的《致富經》欄目也是主動找到他采訪的。節目播出以后,他的手機快被打爆了,有加盟的,有要貨的。所以他認為產品的知名度已經夠可以的了。做成了一筆大生意

  麻花莊村的絕大多數村民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而他們生產的袋裝貢麻花,卻成了深圳航空有限公司飛機上的配餐食品,這確實讓全村人高興得幾夜睡不著覺。

  據張瑞存講,去年春節前夕,鄰村劉莊村村民張本遠帶著一箱貢麻花到駐馬店走親戚,席間,親戚的戰

  友品嘗過貢麻花后,大喜,趕忙找來包裝袋,連聲說道:“這就是財富啊!”原來,這位親戚的戰友是專門給深圳航空有限公司配餐部搞配餐的。他按照包裝袋上提供的電話號碼,當即與張瑞存進行了聯系。今年3月份,他又親自來到麻花莊村,考察了貢麻花的生產和質量情況。在深圳航空有限公司配餐部的招標會上,民權的貢麻花在4000多種食品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通過試用,貢麻花得到了乘客的好評。7月27日下午,一輛裝載著麻花莊村人為深圳航空有限公司精心制作的1.8萬袋麻花的大卡車,在人們的簇擁下緩緩駛離村莊。

  這一刻,必將載入麻花莊村的村史。

  發展之路在何方

  麻花莊村的貢麻花經歷了260多年的滄桑,按理應該有過一定的輝煌,而記者在互聯網上輸入“貢麻花”進行搜索,除了幾個月前的“貢麻花坐飛機”影響較大外,多年來并沒有什么大的動作。

  帶“貢”這個金字招牌的麻花,可以說在國內數百家老字號的麻花生產廠家中獨樹一幟,為什么天津麻花、大營麻花等都已赫赫有名,而麻花莊村的貢麻花卻還在當初的起步階段徘徊?這個問題不能不帶給當地政府和麻花莊村人深深的思考。

  作為記者,我們不愿涉及到更多的問題,我們只期待著貢麻花應該和它的名字一樣響亮。(文劍 張浩哲 張宏建 文/晚報記者 楊根生 李雙軍 圖/晚報記者 楊立學)(原標題:麻花莊里話麻花)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京九晚報 (2006-02-1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張弓酒三千年歷史浸香豫東大地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