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回京的高鐵,難舍的除了故鄉的親人和朋友,還有家里的美食,這種味道,曾是我每每思鄉時,最好地慰藉。
最能代表家鄉美食魅力的是燉菜,在信陽,幾乎無菜不燉、無燉不成席。
家鄉燉菜味道獨特,雖然現在人們多已改用液化氣和電爐,那種長時間用柴火煨制的技藝不見了,但那種家的味道仍然濃郁。
“北京大飯店的菜也不如家里,回來得給你燉菜好好補補。”這是母親年年掛在嘴邊的話。春節回鄉,總是進家門便能吃上一碗母親燉的甲魚,入口即化,香而不膩,暖在心間。
年夜飯總是母親掌勺,在她眼里,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為的是團圓。忙活一下午,母親燉出一桌好菜,老母雞湯、南灣魚頭、牛肉……一碗碗燉菜上桌,我和妻子則踐行“光盤行動”,一掃而光,絕不浪費。
聽家里老人介紹,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的信陽,其本土美食汲取了三省菜系的特點并形成獨有風味。家鄉人好吃也會吃,這與毗鄰淮河關系很大。淮河古時十年九災,洪水泛濫常沖毀房屋,家鄉人因此不太注重置備房屋,而更看重能實實在在吃到肚里的美食。
“信陽菜好吃,但信陽人以前窮。我剛來這里時,街頭只有擺攤夜市,沒幾家好飯店。”父親朋友孫先生家住信陽羊山新區,是從湖北遷來的新信陽人。現在,越來越多的信陽人住進環境優美的小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館;有的小縣城還有五星級飯店;麥當勞等原來只能在一線城市看到的品牌,也開進了信陽。“生活越來越富裕了,吃就不僅是填飽肚子,更是為了享受生活”.
走在家鄉的街上,看著各家門前停放的各地牌照的汽車,老老少少團聚,吃著燉菜,喝著湯,原來幸福可以如此簡單。我想,對于游子,故土的一切都讓人留戀,無論是親人、朋友,還是舌尖上的味道。(作者:王維維)(原標題:信陽:“燉”香舌尖上 游子更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