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有很多種,大多是以雞、魚、肉、蛋和蔬菜等做成,但你聽說過饅頭也可以做菜嗎?這道菜是我們豫東的名菜,從古至今一直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它的名字叫水激饃。
徐懷勤展示他做的蜜汁饃。
一段優美的故事來過歷史文化名城商丘的客人,無不為吃到商丘水激饃而感到滿足。商丘水激饃以典型的傳統口味譽滿華夏,并為外國客人贊不絕口。
商丘水激饃原名水浸饃,發源于古老的歸德(商丘)城。傳說,曾做過明朝閣老的沈鯉(河南商丘人)在京城做官時,每次招待賓客,必用家鄉的水激饃。這一美味的產生,有一段優美的故事。
沈鯉80歲告老還鄉,皇帝來歸德府看望他,席間提出要品嘗歸德名產。沈鯉將自己的家菜水激饃奉上,皇帝吃后十分贊賞,說是“飽了口福”,并問起水激饃的來歷。沈鯉說,過去,他家雇了個窮人做廚工。這廚工十分節儉,家里人吃剩下的饃放干了,他總舍不得扔,用水浸了浸,油炸后放在糖汁里浸拌,然后給府里的傭人們吃。沈鯉發現后,讓廚工也給他送一份來。他吃了一口,覺得鮮美極了,便讓廚工經常給他做這種饃吃,并以此作為美味招待客人。客人們覺得好吃,便讓家聘廚師到沈府學做水激饃。從此,歸德官府的宴席上,便多了這道菜。
走上大酒店餐桌
水激饃的基本制作方法是將細白面饅頭切成一寸來長、指頭粗細的條兒,晾干后放入40攝氏度的熱水中浸透,再放入滾油中炸成金黃色,撈出后迅速放入準備好的白糖汁中,然后盛出端上桌。因為這整個過程用的時間很短,端上桌后仍然很熱。吃的時候,要用筷子夾出,迅速放入冷水里激一下,才能形成獨特的風味,所以叫“水激饃”。用水激后的饃放入口中咀嚼,酥焦香脆,蜜甜爽口,令人感到美不可言。
水激饃這道菜古時盛行于民間,受寵于官宦家庭,流傳到解放后,基本上成了農村大型宴席上不可或缺的菜肴。由于它獨特的味道和做工,漸漸得到了城里人的青睞,不少市民不惜驅車幾十里到農村的飯店吃這道菜。后來,城里的大酒店發現了商機,紛紛學做。由于廚師們憑著自己的聰明在制作上不斷改進,在原來傳統工藝上翻出了許多花樣,如今成了一個品種豐富的水激饃家族。目前,商丘市幾家大飯店的菜單上都有這道菜。水激饃按制法分為有餡和無餡兩大類。有餡的是在炸第一遍后在饃塊上穿孔,放入玫瑰、山楂、棗泥等餡后封嚴,再放入滾油中炸一次,因放入的其他原料不同而成為多樣品種,多種風味。日本、美國、加拿大、朝鮮等國家的客人來到商丘,在餐桌上吃著商丘水激饃,總是情不自禁地連聲贊美。一位美國客人說:“除非在歷史文化悠久的中國能夠吃到這樣的美味。”幾位日本客人吃后要求給他們的太太捎回一些,可惜這種美味只能做好后馬上吃,不能存放,不得不使他們深感遺憾。
一個“打官差”的人
據說,水激饃的發源地是商丘市睢陽區閻集鄉。閻集鄉的人們也說不出它的來歷,只知道從古至今一直有人做這道菜,大家也一直喜歡吃。
現年67歲的徐懷勤是閻集鄉閻集東街人,目前,他是該鄉做水激饃做得最好的。徐懷勤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小學畢業后,他便和村里的幾個廚師給人“打官差”,也就是村里和鄰村誰家有紅白事,去給人家幫忙,不收取任何費用。每次給人“打官差”,徐懷勤做的水激饃這道菜必不可少,人們也以吃得到他做的這道菜而自豪。
因為這道水激饃,徐懷勤的名氣漸漸大起來,請他“打官差”的人越來越多,本村的、鄰村的、甚至縣里市里的人家都請他。盡管這是比較辛苦的活兒,可徐懷勤樂此不疲,很有成就感。1969年,原商丘縣棉麻公司慕名聘請他到單位大伙工作。由于徐懷勤做的飯菜可口,特別是水激饃,堪稱一絕,贏得了領導職工的一致好評。后來,棉麻公司看他肯干,烹飪技術又高,便將他轉為正式職工。
1982年,徐懷勤在105國道東側開了個“悅賓城”酒店,以水激饃、醬肘子、燒雞作為特色菜推出。飯店一開張,便顧客盈門,外地區的人們也經常來品嘗他做的水激饃。
改進的蜜汁饃味道更美
徐懷勤告訴記者,古代流傳下來的水激饃有兩種:一種是水激饃,它的做法是先在油鍋里炸,炸成金黃色后撈出,然后澆上糖水。另一種是拔絲饃,它要用稠糖汁做。它們味道不同,雖然好吃,但均存在不足。水激饃做好后要立即食用,只能保持20分鐘;拔絲饃做起來很麻煩,并且火候很難掌握,技術差一點便拔不出絲,吃起來粘牙。徐懷勤說,在做這道菜的過程中,他開始琢磨,怎樣才能克服這些不足呢?于是徐懷勤就經常研究,多次試做,終于做出了蜜汁饃塊,它不但繼承了水激饃和拔絲饃甜、脆、酥的特點,而且外酥里嫩,甘甜過嗓。蜜汁饃塊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做好一兩天可保持原味,吃起來依舊酥、脆。老徐又把蜜汁饃塊分為兩種:一種蜜汁較稠,稱為“琉璃饃”;一種就叫“蜜汁饃”,蜜汁稍稀。兩種做法,兩種風味,吃起來各具特色。
水激饃改進后,徐懷勤的名字更加響亮,慕名到他飯店品嘗的人們更多。凡吃過的人,無不贊不絕口。但徐懷勤一直保持原來的價格,讓大家吃得舒心、稱心。
讓更多的人喜歡它
徐體領是徐懷勤的獨子,今年39歲。1988年,他從原商丘工業學校畢業后,一直在教育系統工作,目前在閻集鄉中心校。他從沒有專門跟父親學過做蜜汁饃,只是在生活中耳聞目睹,星期天給父親幫忙,不知不覺便學會了,而且做得不比父親差。
徐家的飯店平時都是由家人打理,蜜汁饃塊由徐懷勤父子輪流做,但味道絕不含糊。
2001年,徐懷勤從棉麻公司退休,但他依然閑不住,不斷有人請他“打官差”。只要沒有特殊情況,他都有求必應。平時不“打官差”的時候,他每天中午到飯店,指導家人為客人做菜,而且極為認真,一點不敢馬虎。徐懷勤說,客人吃的是味道,咱不能為了生意輕看了飯菜的質量。老徐說要是為了賺錢,他多年前就可以出去,但他不愿意外出,一是家庭需要他,再就是家鄉的老少爺們需要他,能為他們幫忙,是他最快樂、最充實的事。
老徐收了20多個徒弟,有七八個都各自獨立開了飯店,生意相當不錯。老徐說,他還會繼續研究,改進菜的味道,多教徒弟,把蜜汁饃塊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都吃得到它,服務社會。
閻集鄉黨委書記朱會敏告訴記者,閻集鄉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東西,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他們會做好這方面的文章,借助地方文化產業,推介閻集,宣傳閻集,讓更多的客人到閻集來。(總策劃:郭文劍 張浩哲 張宏建 文/商丘日報記者 劉秀森 晚報記者 李雙軍 圖/晚報記者 李雙軍)(原標題:水激饃•拔絲饃•蜜汁饃)